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6日報導:今天上午,《清風正氣,浩蕩恩來——周恩來家風圖片展》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開展,活動現場多幅作品展示了周恩來對待大家族生老病死、就業上學時的態度。
圖片說明:周恩來家風圖片展海報
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思南路73號的周公館,是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周公館」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段故事。1946年,中共代表團租下了這幢房屋,原意是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上海辦事處,但國民黨當局不讓設辦事處,於是對外只能用周恩來將軍寓所的名義,大門上周公館的戶名牌便由此而來。
圖片說明:周恩來與鄧穎超(圖片由周恩來故居管理處提供,下同)
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周氏家族素有外出當師爺的傳統,周恩來祖父周攀龍在清鹹豐年間隨二哥北上淮安,定居在駙馬巷。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出生在駙馬巷的院落裡,他在家鄉度過了12年的童年時光。周家祖輩歷來就重視子女的學習教育,在那裡他接受了中共傳統文化教育及西方文明的啟蒙,為日後品德修養的行程打下了良好基礎。
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的革命者
在周公館的展板上,醒目地寫著周恩來的「十條家規」。包括要求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過時才可以去看看;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一律到國務院機關食堂排隊就餐,有工作的自付夥食費,沒工作的由他代付等等,可見周恩來對親屬晚輩的要求十分嚴格,也十分具體、細緻,細微中透著關懷。
圖片說明:周恩來的小皮夾中,一直裝著他父親的照片
圖片說明:照片背面,周恩來親手寫下的「爹爹遺像」
但是周恩來雖然對親屬要求很嚴,卻依然是一位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的革命者。在戰爭年代,他把父親接到身邊養老送終。裝著父親遺像的皮夾,他始終貼身帶在身邊幾十年。在迎接解放的日子裡,他想起早已去世的母親,含著眼淚說:「35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
圖片說明:周恩來對長輩敬愛有加
不允許家人享受任何特權
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以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和侄子周秉鈞為例。
圖片說明:侄女周秉德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參加工作不久,組織上把她從基層農村小學調動到區委機關工作。周恩來知道後立即找周秉德談話,問她:「是不是因為人家知道我的身份而照顧你進城的?」周秉德回答說:「不是。是區委搞運動需要黨員,小學裡的黨員很少,所以把我抽調上來。」周恩來聽後說:「哦,是這樣,那就沒有辦法了,我也不能干涉你們基層組織的工作呀!但你還是要多在基層工作鍛鍊為好。」周秉德知道伯伯叮囑她的含義,一直嚴格按照伯伯的要求去做,做一個普通勞動者。
圖片說明:侄子周秉鈞
1961年夏,周秉鈞高中畢業準備考大學,同時還參加了空軍到學校選拔飛行員的體檢和考核。事後,周秉鈞向伯伯匯報了自己的情況。在談話中,周恩來問了一句話:「那大學就不考了吧?」周秉鈞說:「考還是要考一下。」周恩來又問:「既然決心參軍,為什麼還要參加高考呢?」周恩來的意思實際上是讓他不要參加高考了。為什麼呢?周恩來對周秉鈞說:「現在國家遇到自然災害,農村勞動力不足,政府研究決定,今年只在城市徵兵,不到農村徵兵,復員兵也全部返回農業生產第一線。這樣不但加強了農業生產勞動力,也減輕了農村對城市商品糧的負擔。」
在周恩來的鼓勵下,周秉鈞根據國家需要參了軍,被空軍錄取為飛行員,飛了近20年戰鬥機,在部隊工作了30年。周秉鈞後來才知道,在當年召開的恢復生產發展的會議上,周恩來講話希望幹部們帶頭送子女參軍,以保證農村勞動力。他說:「不要以為我沒有兒子才這樣說,我有侄子,我還可以動員兩個。」被周恩來動員參軍的另一個城市青年是他長徵時的警衛員龍飛虎的兒子。
圖片說明:周恩來處理家事堅持黨的立場
傳承好的家風,對家庭而言,是一種規矩,對社會而言,卻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道德力量。周總理的家風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其留下的最寶貴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