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視點 | 教學的最高境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2021-02-18 愛學習教育集團

(素材來源:《中國教育學刊》  作者李政濤,內容有改動。李政濤,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近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可能從此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類可能要與新冠肺炎長期相處。」言外之意,因為這次疫情,也許人類要徹底改變以往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了。

今天,我們就來單獨聊聊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的改變。

關於疫情對基礎教育的影響,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發表了看法,他表示,新冠疫情就像一個分水嶺,將教育分為「前疫情時代的基礎教育」和「後疫情時代的基礎教育」,新冠疫情將人類推向「雙線教學時代」,即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混融共生的「雙線混融教學」的新時代。其主要特徵有三大關鍵詞。 


一、雙線教學

其實,在「雙線教學」概念提出之前,已經有了「混合教學」概念,之所以還要提出「雙線教學」,原因有以下幾種:

1)「雙線教學」其實是相較於「雙師課堂」而言的。「雙師課堂」重在於「人」,「雙線教學」重在於「事」。「雙線教學」面臨的不再是「是否可行」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

2)「混合教學」中的「混合」一詞,指的不僅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也指「多種教學工具或方法」的「混合」,或「各種教學理念」的混合,但「雙線教學」明確指向「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這兩條線。

3)「雙線教學」中的「雙線」,不僅重在「雙」,更突出了「線」,它既點出了「混合教學」的混合對象和混合載體,也標明了在線教學「網絡教育」的本質,同時,「網絡之線」本身也構成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之間的分界線。


二、雙線混融

已有的 「雙線教學」,即「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更多是「分離」或「割裂」的,大多時候「各行其是」。

與「混合教學」相比,「混融教學」更加強調「融合」或「融通」,愈發凸顯混融中的「共生」,以此作為「混融教學」的根本特性和核心追求。

所謂「融」,即「交融」,指的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試圖改變的是傳統的「加法思維」,即「線上教學+線下教學」,走向「融通思維」,從而讓雙線之間的傳統屏障鬆懈瓦解。

三、雙線共生

這意味著,雙線教學的混融關係不僅是「歷時性」的,即不只展現為「先線下,再線上」或「先線上,再線下」的前後相繼的歷史發展過程,它們還是「共時性」的,是「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同時「共存」「共融」。

兩線教學各自的發展狀態取決於二者的相互關係,每一方的改變,都將牽動、影響和改變另一方,帶來另一線的生長與發展,使雙方的「共時性」發生改變,從而使原有的雙線關係也發生歷時的變化。這將是一個全新的教學體系或教學系統,是雙線教學在從「歷時性」轉換為或表現為一系列「共時性」過程中形成的新體系。

圍繞著如上三大關鍵詞,構成了未來教學的新體系,它的形成過程,帶來的是新機遇、新挑戰,也必將帶來諸多新改變,同時也勢必引發一些新問題和新困惑。

新挑戰,來自如何打破「雙線教學」一直以來存在的彼此分離、割裂的狀態,走向「混融共生」,這也是新時代的「雙線教學」亟需解決的根本問題。

由此生發的新改變,可包括課程內容的改變、教學方案的改變、教師素養的改變、師生關係的轉變等。所有的轉變,都是在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走向「雙線混融教學」,實現「雙線教學」的「混融共生」?

答案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關於這一結論,與愛學習CEO須佶成的教育OMO觀點不謀而合。

前不久,愛學習教育集團創始人兼CEO須佶成接受了《歐洲時報》的採訪,分享了愛學習在疫情期間及時將8萬高思學員轉型線上以及幫助全國1萬多家機構及其400多萬學員「停課不停學」的舉措,並提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OMO才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作為內容和科技驅動的K12教育供給平臺,愛學習教育集團旗下「高思教育」在北京開設有50多家直營校區,同期服務學員超過8萬人,並通過愛學習等開放平臺為全國一萬多家培訓機構提供備授課產品研發、雙師教學、師資培訓等產品和服務,覆蓋中國1600多個縣市,同期服務學員超過400萬人。

須佶成表示,「疫情加速了教育培訓行業在線化進程。」1月下旬中國疫情爆發後,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呼籲,幫助中國更多K12培訓機構及時轉型線上,愛學習推出了「天空之城」計劃,不僅及時將旗下「高思教育」的課程全部從線下轉到線上,並且面向教培機構開放優質內容和在線直播等能力。

1月31日,愛學習在線平臺向行業全面開放,免費提供在線平臺產品,幫助機構轉型線上。2月1日,「天空之城」計劃正式開課,開放優質內容和在線直播能力,與1萬多家K12合作機構攜手前行。同時,愛學習還提供硬體指導、直播系統、課程內容、校長培訓、教師培訓、7X24小時在線運營支持等服務。

相較於線下教育,線上教育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學習,擁有更豐富的教學資源,能解決地域性師資力量差異等問題。但學生能否通過一塊屏幕就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對此,須佶成認為,「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線下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可以給予面對面激勵。」他提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才是教育機構的發展方向。

作為OMO教育模式的倡導者和率先實踐者,愛學習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把更多優質的教學內容在線化,給培訓機構提供優質的內容、教師培訓平臺和工具,幫助老師們變成「鋼鐵俠」,而服務則落到線下,老師把優質的教學內容面對面傳授給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與此同時,服務流程又會被在線工具所支撐,更好地提升服務效率。

相關焦點

  • 教學的最高境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二、雙線混融已有的 「雙線教學」,即「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更多是「分離」或「割裂」的,大多時候「各行其是」。與「混合教學」相比,「混融教學」更加強調「融合」或「融通」,愈發凸顯混融中的「共生」,以此作為「混融教學」的根本特性和核心追求。
  • 高朋: 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聯繫與區別
    通過技術數據來看,人和人之間面對面的語言交流,相互理解程度最高,因為除了語言,還有各種信息符號,諸如態度、肢體語言等輔助理解,面對面交流是一種高效交流,但也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完全理解。就線下的面授課程來看,根據既往語言類課程統計的數據樣本看,一般情況下,學生初次學習時,可以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大概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
  • 線上線下教學如何有效銜接
    區域如何推進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概括起來可以從起、承、轉、合四方面著手。起——釐清銜接起點。教學銜接的幾個起點要釐清,即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工作啟動起點、師生心理轉換起點、教學內容銜接起點。市區(縣)教研室、名師工作室、學校學科教研組要針對「三個」邏輯起點,開展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專題研修,結合實情、因地制宜、科學研判、整體推進,讓教師找準線上線下教學銜接的起點。
  • 線上線下教學的比較
    今天,小編就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進行專門發文比較。1、從時間與空間維度比較線上教育不受時間與空間影響,而線下教學完全受制於時間與空間。2、從課堂監督維度比較線上教學很難有效監督學生學習情況,而線下教學可時刻掌控孩子們的學習動態,監督起來非常方面。3、從教學效果維度來說線上教學總體學習效果較差,主要是學生專注力很難保證,加上老師監督困難,所以導致線上教學很難保證教學效果。反之,線下教學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老師在課堂上,學生哪怕不願意學,也得硬著頭皮堅持著。
  •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向我們走來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向我們走來 2020/08/13 00:02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340
  • 線上教學vs課堂教學
    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個學校均「停課不停學」,開展線上教學,而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作為兩種教育傳播方式二者各有特色,有著不同的傳播效果,但對於實際教學應用,究竟哪一種效果更好呢?3.學習環境的差異學習往往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教室在集體的維護下有著很好的學習環境,更有益於課堂教學。但線上教學傳播環境更複雜,不能保證作為傳播雙方的師生有良好的學習和教學環境,難免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
  • 線上+線下相融合,OMO教學模式促進教育行業大發展!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教育行業動蕩不安。數十萬線下培訓機構被趕鴨子上架開啟線上教學。猛一看在線課堂搞得如火如荼。但學習效果如何,學生和家長都心知肚明。在線課堂裡,有教學設備跟不上的,有老師不熟悉設備閉麥上課的,有學生假裝上課實則呼呼大睡的。總之這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課堂而是大型翻車現場。
  • 線上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整合式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線上教育背景下「整合式閱讀」教學研究 」(立項號:2020YQJY456
  • 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提升線上教學質量——信息工程學院線上教學紀實
    從3月2日起,信息工程學院7個教學團隊,共30名教師線上授課,開設43門課程,線上學生達2800餘人。 在新學期的開場我們的工作地點從三尺講臺變到了電腦攝像頭前。由原本普通的老師變為一名主播,在研讀教材、備教案、寫腳本、錄微課、製作視頻、做PPT的日常工作外,還感受著主播的日常,調試設備,試播改進等直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 線上教學好還是線下教學好,我更傾向於線下,你呢?
    線下教學有線下的好,線上教學有線上的好,不管是線上線下都有好好壞,不過我更喜歡線下教學。我們先來說一下線上教學的好與不足。好的方面。第一,我們可以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在線上教學,我們可以接受全國各地名師的的教學,即使孩子是在鄉村,也可以受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名師的教學,從另一方面講就是可以接受到高質量的教學。通過線上教學,可以解決城市和鄉鎮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
  • 西安交大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線下教學「三部曲」
    疫情發生以來,傳統的本科課堂教學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經過近一百天的卓絕努力,西安交大一套集教學改革、教學研究、教學組織、教學保障於一體的「線上+線下」教學新體系正在形成。 截至5月25日,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快推動全面復學複課的統一部署,西安交大本科生已經全面返校,課程教學已經由線上轉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
  • 萬州區教學保證線上線下銜接融合
    開學之前,萬州各個學校除了做好衛生防疫準備外,制定教學計劃、進行課程安排也是重中之重,而各個學校的教師也早早返校報到,做好了十萬分的準備,靜待同學們的到來。「同學們,我在那個熟悉的教室門口等你們歸來」在新田中學,初三年級的老師們多次線上線下進行課程研討。
  • 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時代,教培機構如何開啟OMO教學模式?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催生了線上教學的發展,打破了單一的傳統線下教學模式,形成線上線下教學並同發展的局面。兩者相比較,各有優缺點。線上與線下教學之間的關係,不是顛覆,也不是對立,而是一個互相融合的過程,即OMO模式的發展過程。教育行業的 OMO 模式,從具體形式上,是指以提升教學效果與體驗為核心,通過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通教育服務的各環節的數據,並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的真實學習場景,去實現標準化的流程以及個性化的服務。
  • 回望網課,著眼課堂(我們眼中的線上線下教學銜接)
    總結一周的工作,我們認為,線上線下的有效銜接要做到「三明」。1.明了——銜接起點教學由線上轉為線下,銜接的幾個起點要釐清,即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工作啟動起點、師生心理轉換起點、教學內容銜接起點。這項工作在校長室、教務處、學科教研組的指導下,學習了線上線下教學銜接的各種資料,結合重新制定的教學計劃,讓我們更快地找準了線上線下教學銜接的起點。2.明晰——銜接內容銜接什麼?一是知識內容的承接。
  • 當線上線下教學混融共生,課程、教材、教學如何創新與重塑?
    2020年上半年在中國大地上被迫展開的在線教育實驗為信息化時代的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按下了快進鍵。未來,基礎教育將逐步走向「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混融共生」,並帶來教育理念、課程、教材、教學等的改變與重塑。值此變革關鍵時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數字教育研究院定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召開第五屆中小學數位化教學研討會。
  • 紅杉樹智能英語線上+線下教學計劃 師資力量強大
    人工智慧為在線教育的充分賦能,將帶給在線教育行業無限大的想像空間。「十三五」規劃全國重點科研課題的ECC紅杉樹智能英語教學模式,作為新時代科技發展下智能教育創新的產物,它用一個專業高效的智能學習平臺。
  • 分享雲端教學經驗 提升線上教學質量——北坊小學線上教學經驗分享
    為了落實市、區、及中心校線上教學精神,有序實施線上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北坊小學於5月8日下午,召開線上教學分享會。會議由教學主任宋瑞麗主持,參加此次會議的有北坊小學全體教師和中心校教務處陳校長、宋主任和董老師。一、經驗分享促提升 會上,首先由六位教師分享自己線上教學的點滴經驗。
  •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持續優化
    一節課的時間短了至少5分鐘,該講的知識點一個不能少;一學期到校學習的時間已減少兩個多月,該完成的教育教學任務一項不能砍。最近,本市中小學老師正忙著將這兩道「不等式」換算成「等式」,積極備課,迎接下周一開始的線上學科課程教學計劃。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說,未來疫情結束,這種線上線下混合供給的教學模式將持續發展優化下去,給線下課堂減負,激活更多教育能量。
  • 教育大咖討論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模式
    教師角色的轉變,多元化課程的構建,自主學習的激發等熱點問題交流與碰撞,在10月29日「回·XIANG」——「課程星球」百校聯盟論壇上,來自國內29名著名教育專家,在雲端共同開啟「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變革論壇」,深入探索基於新技術、新方法的融合式教學模式,促進更加公平而又更高質量的教育發展。
  • 線上教學 | 高職學院線上教學實現「閉環管理」
    高職學院積極響應學校相關要求,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制定各種應對方案與措施,推動線上教學順利開展;實行精細管理、多向反饋,實現線上教學閉環管理,促進線上教學質量提升。為全力保障線上教學如期高質量開課,高職學院先後下發《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高職學院應對疫情防控突發事件開展教學工作方案》等5個文件,對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