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醫學院為何內遷武漢而同濟大學卻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感動

2020-12-13 小晏談教育

在中國的醫學院校中,素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中同濟」的說法,這幾大醫學院代表著我國醫學領域的頂尖水平,他們各居一方,作為當地的醫學領域的權威,也為當地的醫療健康培養了大量人才。

而在這幾所醫學院校中,有一所院校是經歷了多地輾轉才來到了現在建校的地方,相信有一些人也知道這段歷史,它就是著名的同濟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同濟醫學院原是同濟大學醫學院,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武漢。這是應中南軍政委員會的要求,並經華東軍政委員會研究後做出的新中國的首個關於高校及醫療衛生單位成建制跨區調整部署,因而得到教育部、衛生部和華東、中南兩地軍政負責人的高度重視。國際、國內頗具名氣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和已有50年建院歷史的附屬中美醫院(1951年恢復同濟醫院名)從上海遷駐漢口荒廢的昔日華商跑馬場另建新院,從醞釀到完成動遷歷時5年。

而這一搬遷的想法也是基於當時中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來考慮的,1949年全國解放,作為中南地區最高行政機構的軍政委員會首先考慮的是儘快恢復當地的經濟建設和保障人民的生活與健康。中南地區包括湘、鄂、粵、桂、豫、贛6省,中南六省人口共計一億四千萬,是全國人口最多的行政大區。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醫藥衛生條件非常落後,遠不能適應本區經濟發展和億萬民眾的需求,尤其作為中心城市的武漢,不僅規模型的醫院極少,而且醫學人才十分缺乏。於是,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向中央政務院要求,將醫藥衛生發達地區上海的一所醫學院校包括附屬醫院內遷武漢。

這一要求很快得到中央的支持,責成華東軍政委員會討論。當時,上海已有或準備組建的醫學高等院校共有四所,包括上海第一醫學院(始建於1927年,原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上海第二醫學院(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和廣慈醫院整合)、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和同濟大學醫學院。華東軍政委員會研究各醫學院情況後認為,將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漢建校最為合適,不僅是國家不同地區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今後發展的需要。這一建議馬上得到了中央批准,1950年2月,中央政務院正式作出將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駐武漢的決定。

同濟大學醫學院歷史非常悠久,由德籍醫生寶隆1907年創建於上海,1926年收歸國有,其附屬中美醫院建於1900年(始建時名同濟醫院)。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同濟醫學院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國內著名的醫學院校,在歐洲、尤其德語國家也有較大影響。

學院教學體系完整、學科齊全、學風嚴謹,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建構了從德文科——醫預科(基礎)——醫正科(臨床)直至博士培養的教學體系。學生學習科目已達24門,1917年培養出第一位博士畢業生,即獲得德國政府認可並頒發畢業證。經歷了一戰、二戰及國內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同濟的醫療、教學從未中斷。1937年日寇進攻上海地區,將校舍炸毀,學院被迫撤離上海西遷。從1937年到1945年經歷了6次遷校、輾轉8省區,堅持招生辦學,每年都有學生畢業,8年間共畢業醫學生320人,返回上海時仍有學生300多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外科學家吳孟超院士和被稱為「中國生命科學奠基人」吳旻院士就是這一期間入校的學生,因此在戰亂之下依然為中國的醫學事業培養了眾多重量級人才。

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學院已有八大學館(解剖學、生化學、藥理學、病理學、細菌學、生理學、公共衛生學、寄生蟲學),內、外、婦、兒18個專門學科,兩所實力雄厚教學醫院——中美醫院、上海市中心醫院(由同濟與上海市共建)。附屬中美醫院歷史悠久,實力強大,從建院起就保持著與歐洲同步發展的臨床技術水平,是全上海屈指可數的醫院,尤以外科最為擅長。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和技術隊伍,當時,600餘人的教職員工隊伍中,助教108人,講師13人,副教授10人,正教授30人,這種師資配置在當時放眼全國也難找出第二家。

學院的學科帶頭人幾乎全是我國醫學界大師級人物,如婦產科學家金問淇、生物化學家梁之彥、皮膚病學家於光元、骨科學家屠開元、耳鼻喉科學家李寶實、人體寄生蟲學家姚永政、人體解剖學家李賦京、病理學家楊述祖、微生物免疫學家謝毓晉、頜面外科學家張滌生、內科學家過晉源、外科學家裘法祖、兒科學家宋名通等。解放後,他們均被聘為國家一、二級教授,如此多高質量的教授在全國所有醫學院校中位居前列。從上海遷一所如此高水平的醫學院及醫院至武漢,足見中央及華東、中南兩個大區對華中地區人民健康事業的重視。而有了這樣一所重量級醫學高校高校加盟華中地區,使得華中地區的醫學發展非常迅速,也為華中地區的人民醫療健康保障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今天先講述這麼多其中的歷史緣由,下一期還會講解百年同濟醫內遷過程中的一些歷史往事,也向同濟醫學院為華中地區的醫學發展做出這麼大的貢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相關焦點

  • 華中大:對不起,同濟大學,我不會把同濟醫學院改名為華科醫學院
    華中大:對不起,同濟大學,我不會把同濟醫學院改名為華科醫學院!一種觀點認為,同濟醫學院是同濟大學抗戰內遷時,把醫學院放到武漢後沒帶回來,但同濟醫學院後來的發展全靠自己,確實厲害。
  • 同濟醫學院 ≠ 同濟大學醫學院?為什麼?
    1949年,同濟大學法學院和文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後隨復旦大學援建了華東政法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1950年,為支援華中6省的醫學事業,同濟醫學院以及附屬的同濟醫院全部遷往湖北武漢,並更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後併入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同濟醫院。1951年,同濟理學院的動物系和植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化學系、物理系全部併入復旦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醫學院」為什麼沒回到同濟大學?
    經歷了50年代高校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失去了很多精華院系、學科,其中就包括同濟醫學院。不過,你也不能說同濟大學完全沒從調整中獲益。話說,同濟醫學院和同濟醫院到了武漢之後,和武漢大學附屬的醫學資源、還有其他一些醫學資源進行了整合,建立了「中南同濟醫學院」。該醫學院主要部分就是原來的同濟醫學院和同濟醫院。後來,不清楚什麼原因,「同濟」兩個字被去掉了,更名為「湖北武漢醫學院」。上世紀80年代後,在很多老同濟醫學家的努力下,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 同濟大學醫學院為何發展迅速?校友的支持加上海交大和復旦的割讓
    ,於是同濟大學成為一所沒有醫學院完完全全的工科大學,然而在2000年左右,全國各大名校紛紛合併優勢的醫學院,而西遷武漢的同濟醫科大學由於包含有原來武漢大學醫學院的部分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因此很難再整體回遷上海,最後同濟醫科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組建新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只能選擇兼併上海鐵道大學,並且在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的基礎上重新成立已經失去60多年的醫學院。
  • 誰才是真正的同濟醫學院?同濟大學:我很委屈,但我不說
    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在武漢,同濟大學在上海,兩校有著同樣姓氏,莫非它們以前是親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新中國成立後,為支援中部地區醫療事業發展,1950年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往武漢,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學院也遷往武漢,成為中南同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 百年同濟醫的恩怨,緣起武漢大學的盛情招待和上海灘高校三強爭霸
    中南地區包括湘、粵、桂、豫、贛6省,人口一億四千萬,是全國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但醫藥衛生條件非常落後,雖然有湘雅和中山老牌醫學院,但是戰後的兩所老牌醫學院遠不能適應本區經濟發展和億萬民眾的需求,尤其中心城市武漢,不僅規模型的醫院極少,而且醫學人才十分缺乏。於是,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向中央政務院要求:將醫藥衛生發達地區上海的一所醫學院校包括附屬醫院內遷武漢。
  • 家長問:作為上海考生,想考醫學院,是考同濟大學好還是華科好?
    這個毋庸置疑,肯定選華中科技大學的同濟醫學院好,華中科技大學的同濟醫學院是合併曾經的同濟醫科大學,而同濟醫科大學其前身為德國醫生寶隆博士在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後來德文醫學堂發展成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也就是同濟大學的醫學院)。
  • 華中科大應強化同濟醫學院的品牌,同濟醫學院海外校友團們的心聲
    劉恆意回訪母校同濟醫學院海外校友團維繫著百年同濟醫的榮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110周年校慶,同濟醫學院海外校友總會董事長劉恆意教授一行訪問同濟醫學院,自從2000年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城市建築學院等共建華中科技大學以後
  • 華科同濟醫學院和上海同濟大學何關係?本是同根生,卻千裡相隔
    在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人們時常聽到一個詞彙「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有些人會問同濟醫學院怎麼在武漢,為什麼不在上海同濟大學,這是怎麼回事?那麼華科同濟醫學院和同濟大學又是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華科同濟醫學院和上海同濟大學何關係?本是同根生,卻千裡相隔!
    在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人們時常聽到一個詞彙「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有些人會問同濟醫學院怎麼在武漢,為什麼不在上海同濟大學,這是怎麼回事?那麼華科同濟醫學院和同濟大學又是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同濟醫學院是同濟大學的嗎?很多人分不清楚!
    很多家長和同學們填報志願時,對同濟大學非常熟悉,這所大學屬於我國頂尖的985高校,尤其在土木建築方面非常突出,但對同濟醫學院不太熟悉,對同濟醫學院和同濟大學的關係搞不清楚,認為兩所大學都含有「同濟」字眼,應該屬於同一所大學。同濟醫學院真的屬於同濟大學嗎?
  • 全國竟然有兩所同濟醫學院,學科實力有差距,報考需謹慎!
    ,在全國境內正宗的協和醫院只有三家,分別是北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福州協和醫院,而正宗的同濟醫院僅有武漢同濟醫院一家,但是由於上海同濟大學與武漢同濟醫院之間的歷史淵源,以及長達近十年的品牌官司,「同濟」之爭並被載入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中國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50件典型案例」,似乎目前上海同濟醫院也已經受到認可和肯定,這也讓目前國內存在兩所同濟醫學院,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和上海同濟大學的同濟醫學院
  • 上海考生,選同濟醫學院還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很糾結,該怎麼選?
    同濟醫學院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可不是一個概念哦,同濟醫學院是華中科技大學的,而同濟大學也有自己的醫學院。同濟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如果比拼工科實力,兩所學校還有得一拼,如果比拼醫學院實力,華中科技大學的同濟醫學院肯定是強勢勝出。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所大學的醫學學科實力的對比。
  • 為爭誰是真的「同濟」,這兩所985大學曾大動幹戈
    同濟大學在我們印象中是位於上海的一所高水平大學,但是「同濟醫學院」卻是遠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專用名稱,與此同時同濟大學的醫學院只能叫「同濟大學醫學院」。問其緣由,這其中還涉及到一所著名的醫科大學歷史沿革以及兩所985高校的一場持續十年的恩怨。
  • 為爭誰是真的「同濟」,這兩所985大學曾大動幹戈
    同濟大學在我們印象中是位於上海的一所高水平大學,但是「同濟醫學院」卻是遠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專用名稱,與此同時同濟大學的醫學院只能叫「同濟大學醫學院」。問其緣由,這其中還涉及到一所著名的醫科大學歷史沿革以及兩所985高校的一場持續十年的恩怨。
  • 中國醫學學術精度排行榜,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一騎絕塵排名榜首!
    新冠疫情下的武漢2020年一場新冠疫情,讓全世界知道了中國武漢,同時也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兩家附屬同濟和協和醫院獲到大量的媒體曝光機會,從新冠病毒的失控到全國的支援,曾讓全國人民懷疑武漢的醫療條件,然而當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失控時,人們才發現對比歐美等國,武漢市可以快速地結束新冠疫情
  • 湖北省醫科類院校大盤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領銜
    0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學院歷史悠久,始於1907年的上海德文醫學館,1952年,為支援中部建設,學院遷往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1954年,與漢口協和醫院成立第一附屬醫院(協和醫院),1955年,上海同濟醫院遷入武漢,成為同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同濟醫院)。
  • 同濟醫學院對華中科大的重要性,生物醫藥前端學科成為學科短板
    、4、上海交大、5、復旦大學、6、華中科大、7、同濟大學、8、北京大學、9、北京航空、1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中作為經濟相對欠發達武漢市的華中科技大學可以超越武漢大學闖入全國十強,其中強大的同濟醫學院就貢獻了半壁江山,主要是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就佔據57.87%的科研項目,這也是為何2017年中科大和2018年哈工大紛紛籌建醫學院的原因,強大的醫學院可以為高校獲得大量的科研經費。
  • 遙隔千裡,同濟大學為何同華中科技大學八年恩怨?以至於對簿公堂
    比較典型的有天津的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長沙的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等。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兩所高校,卻是相隔千裡,一個在武漢,一個在上海。但是即便是遙遙相望,這兩所高校之間卻還有一段令人唏噓的恩怨情仇,甚至於到最後對薄公堂,這兩所大學就是華中科技大學和同濟大學。
  • 同濟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哪所更強?曾因同濟醫學院反目成仇!
    同濟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儘管一所在上海,一所在武漢,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但實際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人誤以為同濟醫學院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其實不是這樣的。同濟醫學院是華中科技大學的醫學院,跟同濟大學醫學院是兩回事兒。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