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的幸福指數差別大
中國家長的普遍心理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切為了孩子」。哪怕孩子還很小,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還是讓其留學。有的孩子隻身赴澳,或居住親戚家中或寄宿家庭,有指定的監護人,而父母仍留國內工作;有的則是家長陪讀,這通常是母親在澳,父親國內打拼的模式。
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時獨自到異國他鄉,沒有父母的教導和呵護,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迥異不可避免對孩子心理和成長過程造成巨大衝擊,加之孩子個體對環境變化、思維方式和教學方式的適應能力、自理能力等因素,一些孩子並未達到真正留學的目的。
記者採訪一位今年剛考上雪梨一家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她16歲來澳留學。她就直言,出國前全是希望,家人的,親戚的,還有自己的,希望滿天飛;來澳洲後最初的一段時間全是殘酷,語言聽不懂,食物吃不慣,朋友交不到,學業跟不上,一切熟悉的都在遠離,一切陌生和未知都在逼近。「剛來那段時間我特別恨,恨所有的事情和人。我感覺像生活在玻璃箱裡透不過氣,能看到所有的人,但似乎和我沒有任何聯繫,也感覺不到生活的溫度。我不明白為什麼父母讓我們這麼小就過來讀書,學壞的機會太多了太容易了。有的同學雖然沒有學壞,但就是混日子,又能得到什麼?」
記者也曾採訪了兩位獲得新州年度國際留學生獎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均是高中來澳留學,目標明確,積極參與校內外活動,有的還積極參加志願者活動,服務社區,跳出小圈子,投身和融入社區。對於他們來說,留學生涯充實而難忘。
低齡留學雪梨華人彈多於贊
國內的家長希望殷切,但本地華人對澳洲實施留學新政小留學生留學升溫的現象則彈多於贊,表示可以理解,但不贊成。無論在網站論壇上或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華人紛紛指出,低齡留學需要成熟的條件,這條件不僅僅是指家庭經濟寬裕,還包括家長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準確判斷。孩子的心理、性格和能力已經準備好的,支持去闖;但如果孩子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好,父母應該三思而後行。
一部分低齡留學生的留學為父母意志。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家庭中出國讀高中的學生,近半數由父母做決定,孩子意願佔主導地位的佔32%。在出國讀本科的家庭中,孩子的主導性更強,46%的學生表示留學是他們自己的決定。
一位華人家長說:「孩子太小別出國,就算出也得爹媽跟著。比較成熟和自覺的出國沒問題,但這樣的孩子無論出不出國都能成才。不成熟不自覺的出國可能學會獨立自主,但鮮見。我一個好朋友的孩子,來這留學,天天不上課,就是玩遊戲。他父母都管不了,我們做叔叔阿姨更加管不了。將孩子成才的責任完全交給學校、社會,這是父母不負責任的表現。」
另一名華人家長接受採訪時表示:「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心理和成長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你在哪裡?在孩子遇到困難和受欺負,沮喪和膽怯時,你在哪裡?成年人面對誘惑尚且心猿意馬難以把持,而一個小留學生處於可塑時期,如何要求他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抵禦外界誘惑?你是否陪孩子做過功課、踢球和看電影?你是否和孩子敞開心扉談論成長的喜悅和煩惱?你是否知道孩子最近交什麼朋友?你是否覺得給與足夠的留學資金就是愛孩子的唯一方式?你不在孩子的身邊,他可以變成任何樣子,好的或者是壞的。」
(責編: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