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故事
新疆日報網訊 通訊員王國慶闕愛民童浩麟2月11日,下午6時,河南開封。
馬保東與馬奮勇擠坐在一張沙發上,興奮地規劃著今後的合作。
二人都姓馬,兄弟相稱,卻不是親兄弟。哥哥馬奮勇是漢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馬保東是回族,河南開封人。
過去的半年裡,馬保東一再約馬奮勇來河南創業,馬奮勇也打算在河南建新疆名優產品展銷中心,投資物流和生態農業。馬年結束之前,馬奮勇如約而至。
「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又經歷了些什麼?故事還得從20年前說起。
1995年,馬保東21歲,因做腸衣生意與長他一歲的同行馬奮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因相互欣賞對方的實誠熱情,兩人一見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馬保東隻身來到新疆,找當時在哈密地區牧工商聯合總公司腸衣廠工作的馬奮勇。馬奮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給了馬保東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馬保東到新疆進貨,貨款足時就在當地付;不夠時,貨到河南出手後再付,有時連欠條都不打。
1997年,馬保東在新疆進了50多萬元的貨,資金缺口大。馬奮勇便拿出積蓄,又東拼西湊,借給馬保東16萬元。
沒料想,貨到河南,市場行情大變,腸衣價格狂跌,馬保東頓時傾家蕩產。此後的一年,馬保東東挪西借,還了馬奮勇近11萬元,剩下的5萬多元再也無力償還。
在新疆,馬奮勇的腸衣生意也陷入癱瘓,父親又重病臥床,家中債臺高築。
1998年,馬奮勇曾到馬保東在開封縣杜良鄉掃東村的家,「想看看保東弟能不能再還一點兒」。看到馬保東的窘境,他一個「錢」字未提,便轉身踏上西行的列車,隨後便到蒙古國尋求商機,一去就是13年。兩「兄弟」自此失聯。
2003年,馬保東東山再起。「生意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馬哥,還不了欠款,這事兒真成了心病!」馬保東說。
他幾乎託遍國內所認識的做腸衣生意的朋友,最後終於知道馬哥去了蒙古國,但就是聯繫不上。
「馬奮勇」「5萬元」,成了馬保東那些年時常念叨的詞兒。2008年,馬保東的哥哥剛學會上網,便試著在網上尋人。當時他用「哈密馬奮勇」搜到了3個「馬奮勇」,雖然都不是他們要找的「馬奮勇」,但也使他們看到希望。馬保東的哥哥說,俺弟兄倆沒事就在網上「敲」「馬奮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國中國農牧畜產商會會長的馬奮勇,受邀返鄉創業。半年後,他註冊成立了喀爾裡克畜牧開發有限公司。沒多久,作為公司總經理的馬奮勇便被馬保東的哥哥在網上給「敲」了出來。
「哥,你還記得我嗎?我是保東,欠你5萬多元的保東啊……你讓我找得好苦啊!」電話裡的馬保東激動得語無倫次。
「哥,我終於能還你錢了。我要還本錢!還利息!還要加感情!我要還你100萬!」馬保東一口氣說了好幾個「還」。
電話那頭的馬奮勇也十分激動,連說:「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說真的,失而復得的朋友比失而復得的金錢更珍貴。」
馬保東告訴馬奮勇,是他激勵自己奮鬥了這些年,自己現在已是河南東信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東』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誠信。」
「兄弟」通話當天,馬保東就往哈密匯了10萬元。他告訴馬奮勇,其餘90萬元一分不動放在那裡,等馬哥來河南做事時用。
11日當天是農曆小年,開封已有了濃濃的年味。
飯時已過,馬氏「兄弟」談興未闌。馬保東向馬奮勇介紹了東信公司今年向物流和生態農業拓展的打算。
「這真是不謀而合!我們公司的展銷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個市鋪貨。」馬奮勇說。
「哥,開封這一塊兒可得交給我呀。咱馬氏『兄弟』的合作可絕不止90萬!」馬保東說。
「有保東弟這樣的朋友,我來河南發展就這樣定了!」馬奮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