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
英文名|《Dying To Survive》
《我不是藥神》最早的中文片名為《中國藥神》,而在電影開場時我們更注意到了它的英文譯名:Dying To Survive。
dying,垂死。survive,倖存。這個發生在上海的「違法」創業故事,一個「向死而生」的故事,就在熒幕前徐徐展開。
一開始,徐崢飾演的印度神油店小老闆是垂死的。面對經濟,他的印度神油店鋪臨近倒閉;面對律師,妻離子散的結局近在眼前。
與此同時,白血病病友是垂死的。天價格列寧正版藥 4 萬一瓶,遠在印度的同療效格列寧仿製藥卻僅 2000 元卻無從獲取。
就這樣,向死而生的人相遇,為了以各自的方式活下去,「違法」創業團隊運作了起來。而此時,每一個電影中的人物,無非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死。
「我又不是白血病人。」
「你能保證永遠不得病嗎?」
而到再後來,當主人公程勇以紡織廠老闆的身份再次參與賣藥時。他的「向死而生」不再是僅僅關乎自我,而是不惜冒著牢獄的可能,傾盡所有給白血病病友需求「生」的可能。因為看過了曾經摯友的生死,那句話將永遠在腦海揮之不去。
這看似是一個以「藥神」命名,光怪陸離的陳年「違法」創業故事,但它本質上是「向死而生」的一眾市井人物群像。
領導,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麼。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麼?
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
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Dying to Survive
渴望活著,
拼命地想要活著,
想活著都想到要哭了。
電影裡,有個患者叫呂受益。他結婚不久後得了白血病,一度很想死,但是自己的孩子出生後,第一眼看到孩子,他就不想死了。
於是,他開始大吃特吃。
是餓嗎?
一個白血病人會餓到這種程度?
不是,他要通過吃,感受自己還是個活人。
《藥神》讓人留下的眼淚,
不在這群病人悲慘的境遇。
而是,這群人無論怎樣都想要活下去。
這也是《藥神》打動人的核心情感——
Dying to Survive,
想活著,想到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