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張紹麗扒開胖兒衣服看,孩子胖得皮膚都有道道紅色印記
7歲胖兒孫麒宇如此睡覺已經兩年了
身高1.20米、體重76公斤、腰圍3.42尺,所穿衣服都是特殊定製,上學和上廁所根本離不開人;兩年來700餘個夜晚,他一直都是坐著睡覺。
這是葫蘆島市一個7歲胖兒給單親低保媽媽帶來的煩惱。孩子越來越胖的現狀更讓她發愁,甚至有些恐懼。
爸爸突然去世 男孩莫名胖不停
孫麒宇2006年3月1日出生,7歲的小男孩因為肥胖得厲害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
孫麒宇家住葫蘆島市龍港區西山坡,出生時6斤挺正常,一歲半時不會說話,一歲半時才會走路,可說話含糊不清。等孩子逐漸長大,送去幼兒園時,不料幼兒園老師因聽不懂孩子說的話,張紹麗只能放棄打工,自己帶著兒子。
3年前,孫麒宇的爸爸因腦出血病突然去世,小傢伙也莫名地開始發胖,從一個微胖的男孩變成了150餘斤的胖小子。「他爸突然走了對孩子打擊挺大,每當看到牆上的爸爸照片,孩子就喊爸爸快回來!我聽著心酸,只好把照片取下來。」孩子媽媽張紹麗說。
從此,孫麒宇的飯量增加,每餐的飯量比大人還能吃,體重也突然開始了異常增長,如今早已是同齡孩子體重的3倍還多。
母親特意帶他去醫院檢查,驗血驗尿,又做了彩超和CT,診斷結果為肥胖和脂肪肝,醫生建議控制飲食,適當運動,減輕體重。
媽媽無奈限制飯量 他摔壞5個碗
兩年前,媽媽無奈只好限制他每餐的飯量,每頓飯都是一碗飯。擔心兒子看自己多吃受不了,每頓她也只吃一碗飯。「最初限量的那一天,一碗飯他很快就吃完了,然後馬上把碗遞過來讓給盛飯,我給他講道理,他根本不聽,特生氣,哭喊著要吃飯。看我真不給急眼了,說我是破媽媽,然後就把碗給摔了。如今我家的10個瓷飯碗已被摔壞了5個,後來沒有辦法我就買了不怕摔的不鏽鋼碗。」張紹麗說。
每天清晨5時許,張紹麗就早早起床做飯,母子倆早飯都是一碗高粱米飯,吃些小鹹菜;中午一般是薄薄的紙杯般大小的2小塊玉米面大餅子,或者是1個饅頭,如果是大饅頭就要掰開一半,外加白菜和酸菜湯;晚上是一碗高粱米粥,外加蘿蔔和土豆等家常蔬菜,鹹菜幾乎每頓都有。
由於天天都吃不飽,如今飢餓每天都充斥著孫麒宇的生活,吃不飽的時候,小傢伙的情緒就變得很急躁。一天聽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我餓!」每每聽到這句話,張紹麗的眼淚都圍著眼圈兒轉。
衣服特殊定製 無法獨立上廁所
目前孫麒宇身上所穿的衣服都必須是買布特殊定製。張紹麗指著兒子身上的毛褲說,這是用大人的2件毛衣拆了後給織成的,鞋也是超大加肥的。
儘管沒少去醫院給孩子檢查,可孩子肥胖厲害,到底是啥原因造成的,附近幾家大醫院都無法確診,建議到北京等地大醫院看看。然而僅靠350元低保生活的母子倆去大醫院檢查的希望變得渺茫。
近年來隨著身體日益發胖,行動不便、走路經常摔倒、呼吸困難、語言表達不清等困難日夜纏繞著孫麒宇。尤其是上廁所大小便更費事兒。「因為太胖,起初撒尿把褲子都給弄溼了,後來沒辦法,撒尿必須蹲著。坐在坐便上,屁股幾乎就全佔滿了,後來無論大小便,必須得把衣服全脫了,防止褲子上弄得哪兒都是。另外他自己擦屁股根本也夠不到,上趟廁所,我們娘倆兩個人忙活一身汗!」張紹麗說。
如今媽媽成了兒子全天候的貼身「保鏢」,幾乎寸步不離,根本沒辦法工作。如果趕上了孩子患病,還得請74歲的孩子姥姥過來幫忙。
1公裡路要走半小時 一堂課得站起來走幾圈
今年7月,張紹麗把兒子送到了葫蘆島市特殊教育學校,因為這裡讀書吃飯都免費。由於家中距離學校很遠,娘倆必須要先後倒兩次公交車才能到學校。因為自家距離公交站點大約1公裡,為了避免上學遲到,母子每天清晨6時許就要從家裡出來。1公裡的道路,兒子至少需要半小時,走到站點孩子渾身都溼透了。尤其是遇到上坡,孩子喘著粗氣行走更艱難,可小傢伙堅持著不放棄。
另外一天來回車費就要4元,每月母子光車費就要100多元,這對靠低保活著的張紹麗來說是個不小的開銷。「每走幾分鐘,孩子渾身上下都是汗水,尤其是額頭都把帽子差不多弄溼了,1個毛巾擦汗水弄得溼漉漉的,無奈只好每天準備兩個毛巾輪換著給孩子擦汗。另外上下車也特吃力,倒完兩趟車到了學校,我也是一身汗。」張紹麗說。「起初上學時因太餓,多次曾經偷吃其他孩子的小食品。學校提出要家長陪同,在學校上廁所,他只能和我一起去女廁所,有時給別的女孩子嚇一跳,給我弄得也不好意思。因為長時間坐著,兒子不一會兒腿就會發麻。沒辦法只好和老師請假,站起身來走幾圈。」
「躺著睡覺就直蹬腿,上不來氣」
由于越來越胖,兩年來睡覺不能正常躺著成了胖墩兒的煩惱,也成了母親心中的最大負擔。「孩子睡覺時候都是坐著的姿勢,先把行李卷好 ,然後在行李上面放2個枕頭,再讓孩子斜靠著坐著睡覺,現在這樣睡覺習慣了。如果是躺著睡覺就直蹬腿,上不來氣!難受得根本睡不著覺! 」
張紹麗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都沒有這種肥胖家族史,身高體重都正常。目前最大的困惑和心願就是想知道兒子的肥胖到底是啥病?懇請好心人幫助!
如果您願意伸出援手,請和本報記者聯繫139429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