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3 14: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祝梅
5月13日,杭州師範大學110周年校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回到母校並致辭。
在致辭中,馬雲分享了自己的教育觀:欣賞自己、成就他人、面向未來。他表示,杭師大對自己影響重大,教會了他「做最成功的失敗者」,而他自己也一直在用做老師的方法管理公司,他相信杭師大在未來教育的改革中能夠抓住機遇,成為世界一流的師範大學。
即便身份早已轉換,從杭師大畢業這麼多年來,馬雲其實一直保留著老師的「職業病」:他用老師的方法創立和管理阿里巴巴,認為正是老師的理想主義成就了阿里;從鄉村教師到湖畔大學到雲谷學校再到鄉村寄宿學校,他一直在教育公平和教育探索上實踐。他經常大聲疾呼:教育需要變革,未來的教育也一定會巨變,他夢想著有一天再回去當老師。
當天,馬雲也為「杭州師範大學馬雲鄉村教育研究院」和「杭州師範大學馬雲鄉村教育人才培訓基地」揭牌。在鄉村教育領域,馬雲不遺餘力,馬雲公益基金會從2015年開始陸續啟動了「鄉村教師計劃」「鄉村校長計劃」和「鄉村師範生計劃」,並聯合國內眾多企業家,共同推進鄉村寄宿制學校項目,讓鄉村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
欣賞自己
在不同的場合,馬雲總會強調,他認為杭師大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如果你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請你用欣賞的眼光看看自己,其實我們還是很有機會的,而且機會還很大!」馬雲鼓勵自己的後輩們。
1988年夏,在文一校區,馬雲(二排右二)於老師同學的畢業照
馬雲也許是最有資格說出要「欣賞自己」的人之一。當年,他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師大,「所以我還沒進杭師大,杭師大就給我上了第一課,就是什麼是失敗,我做了一個成功的失敗者」。
在杭師大度過的4年,馬雲稱之為「非常快樂的4年,也是我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4年,我永遠不會忘記的4年」。
實際上,杭師大4年裡,馬雲並非一帆風順。馬雲英語好尤其是口語好幾乎眾人皆知,但在當年的英語語音課考試中,任課老師葉東煒卻曾給他打過一個殘忍的分數——59分,離合格僅差一分,馬雲不得不補考才通過了考試。
不過,這對馬雲日後的創業生涯也起到正面作用。「有的時候,我在堅持自己固執的想法的時候也在反思,我有沒有又像當年那樣做事情。」回想起這段經歷時,馬雲說。
如果沒有「欣賞自己」的能力,學會從失敗中學習,馬雲不可能在艱辛的創業之路上總是充滿自信和熱情。
「欣賞自己」也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前不久,馬雲被以色列頂尖學府特拉維夫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他在現場用親身經歷向師生闡釋了什麼是「永不放棄」的精神:「阿里巴巴成立的時候,沒有錢,沒有關係,沒有資源,也是什麼都沒有,沒有人相信我們可以成功。19年來,我們犯了無數錯誤,我們唯一做對的,就是Never give up。」
2014年11月21日,馬雲回母校倉前校區,同學弟學妹們合影
馬雲希望杭師大的學生們也能夠擁有讓母校以自己為榮的自信。2013年,馬雲應邀參加阿里巴巴商學院首屆185位畢業生的畢業典禮時,就曾鼓勵大家:「20年後是因為你讓杭師大不一樣,而不是杭師大讓你不一樣」。
成就他人
馬雲曾經在和杭師大師生交流時說過,「如果說我最喜歡的、做得最好的工作,還是當老師。這一輩子不會拿掉的烙印,就是當老師。」
即使是日後離開學校創業,馬雲也始終在擔任老師的角色。他說:「我沒學過怎麼當CEO,我是用當老師的方法來當CEO,在我看來,CEO就是chief education officer,是首席教育官。所幸我把杭師大所學的,當老師的所有經驗,當老師的所有經歷帶到了今天創業之中。」
老師是個「成就他人」的特殊職業,「做老師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別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強,做得比自己還要好」。馬雲認為,如果CEO不能像老師一樣,用成就他人的思想來做,幫助員工成功、幫助客戶成功、幫助合作夥伴成功,這家公司就很難成功。
這也解釋了阿里巴巴能夠成為一家不一樣的公司的原因,馬雲說,阿里巴巴很多高管都是當老師出身。「老師身上有一種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成就了阿里巴巴。」
馬雲也一直在用「成就他人」的理想主義來幫助教育事業。
早在2006年,馬雲就向杭州師範學院捐贈了100萬元,實施「中國新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免費培訓農村骨幹教師;2008年10月31日,杭師大阿里巴巴商學院在馬雲的直接支持下創立;2015年,杭師大迎來107年校慶之際,馬雲又以個人名義捐贈1億元人民幣設立「杭州師範大學馬雲教育基金」;2017年10月13日,杭州師範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籤署《共建「杭州師範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合作協議,阿里巴巴再投入5000萬元,用於把阿里巴巴商學院升級為以網際網路商務為特色的創新型商學院。
在教育脫貧領域,馬雲更是不遺餘力。馬雲公益基金會於2015年9月16日「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每年一屆尋找100位優秀鄉村教師,給予每人總計10萬元持續三年的現金資助與專業發展機會。2016年7月4日,馬雲公益基金會正式發布「馬雲鄉村校長計劃」,每年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出20位優秀的「鄉村教育家」,給予每人持續3年總計50萬元的支持。2017年12月11日,「馬雲鄉村師範生計劃」正式啟動,項目計劃10年內至少投入3億元,為鄉村教育發現和注入新生力量,為中國培養未來教育家。在今年的1月21日,馬雲邀請80餘位國內知名企業家齊聚三亞,探討在中國貧困鄉村進一步推動並校計劃,同時讓那裡的孩子們能夠讀上條件完善的寄宿制學校。
「中國可以沒有阿里巴巴,沒有馬雲,但不能沒有鄉村教師。」馬雲曾經這樣說。
馬雲始終將自己當作一名老師,他自己也承認,「其實我覺得我沒有一天停止當老師,我現在到處講,講得比一個老師的課時還多」。
面向未來
馬雲向杭師大師生們表示,「一直希望有一天還能回來當老師,而且是為了未來當一個老師,因為我越來越強烈的認識到,未來教育一定會發生巨變。」
馬雲對趨勢洞察非常敏銳,關於未來教育的巨變,他在不同的場合反覆強調。
面對新一輪技術變革,馬雲認為面臨最大挑戰的,就是今天的教育。今天,就算是世界一流大學,也要思考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否則都會遇上大麻煩。今天,越是最好的中學、小學,未來越是麻煩,越是要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
馬雲同雲谷學校的老師們分享面向未來的教育理念
馬雲總結道:「過去是知識驅動,而未來是智慧驅動;過去是以製造為中心,未來是以創造為中心;過去追求的是標準化、規模化;未來講究的是個性化、特色化;過去把人變成機器,未來是把機器變成人。」
將教育的變革與正在日新月異發生的技術和商業的變革同步起來,從而改革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材,是馬雲始終堅持的教育觀。
無論是今年5月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與學生對話,還是今年2月在首爾延世大學講話,馬雲都在強調教育體系更新。「我們預判未來,知道未來一定會這麼變革,所以一定要提前從教學課程、人才結構、教育機制各方面進行改革。今天改還來得及,以後被拖著改、被逼著改,那就麻煩了。」
「未來三十年,我們要教育孩子的是,要不同,要做和機器不一樣的事情。我們要教孩子變得更有想像力、更有創造力。」馬雲不斷地呼籲,「過去200年,人們有很多進步,因為是基於知識的教育。下一世紀,我們要聚焦在基於智慧的,基於人性的。未來三十年請關注教育體系改革,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因為機器而淘汰。」
放眼未來,「國與國之間的核心競爭點,就是教育」。基於教育的重要性,馬雲認為,「應該鼓勵最優秀的學生進師範學校,讓熱愛當老師、當得好老師的師範生做老師,讓老師真正成為崇高的職業,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待遇最好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