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會讓孩子聽話嗎?父母應警惕"踢貓效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020-09-03 妮妮育兒成長之說

文章/妮妮

編輯/妮妮


近日在一則新聞當中看到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暴力,年僅3歲的孩子摔倒了顫顫巍巍站起但是母親還是繼續打自己的孩子,短短45秒的視頻裡面孩子就被媽媽打了9次,且每一次都下手不輕,讓人不禁懷疑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親生的。

知悉原因之後令人感到非常吃驚,這位媽媽打孩子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孩子不願意吃飯,可是這樣打罵對孩子暴力相向,真的會讓孩子乖乖聽話嗎,一拳下去不僅打沒了孩子吃飯的欲望,也有可能打進孩子的內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孩子不願意吃飯愛撒嬌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少家庭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有的是因為糖吃多了不想吃飯,有的是想要鬧著家長給自己餵飯,有的則是孩子太淘氣挑食原因非常多,只要家長給孩子多一些耐心,或者是改變食物的烹調方式讓孩子對吃飯能夠產生興趣,孩子也不會一直固執著不想吃東西,家長如果總用責罵,甚至是動手讓孩子吃飯,其實是在威脅孩子。

家長為什麼會對孩子做出這樣的舉動?

1、 家長自身性格的原因

有些家長自身的性格就是非常急躁火爆的,所以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面也會用同樣的心態教育孩子,家長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會讓孩子在家長的行為當中學習到錯誤的處事心態,不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

2、 在外的工作壓力大

事件當中的這個母親是自己一個人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對於一個單親的媽媽來說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的生活是非常不易,生活跟工作雙重的壓力難免會使人心情煩躁,但是孩子不應該是家長消極情緒的發洩口。

家長在外奔波勞頓,回家還要照顧孩子固然非常辛苦,但孩子本不該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口,像這個家長這樣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帶給孩子,並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代入了負面情緒對孩子的教育,在心理學上這樣的現象被稱為&34;。

什麼是&34;?

踢貓效應其實指的是對待比自己低一等級的對象會不自覺的發洩自己負面的情緒,習慣性將自己所受的委屈或者是不滿轉嫁到這個人的身上,比如說人的糟糕的心情或者是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所受的委屈,沿著等級或者是強弱的組成的社會關係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事件當中這位孩子的母親因為自己的丈夫在外務工,自己一個人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肯定是非常辛苦,生活的壓力跟不易能夠理解,但是對孩子來說家長是自己最為親近的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更應該對孩子有一些耐心,其實家長對孩子的舉動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34;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

1、 讓孩子變得自我否定

總是受到父母的責罵或者是被父母打,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沒用,能力得不到肯定自信心也會因此下降,這樣一來孩子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對很多事情都會自我否定,做事也提不起興趣做。

2、 親子之間關係變差

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受傷害最大的其實是家長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家長對孩子總是拳腳相向會讓孩子畏懼家長不敢跟家長靠近,甚至有些內心敏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是家長親生的,親子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很差。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醫生,哈佛大學醫院的教授馬丁·H·泰切曾經在《美國家教研究》的雜誌上發表過自己對於這類事件的言論:每個媽媽都不應該低估對孩子責罵產生的後果。


家長在對孩子打罵的時候,可能當時確實能夠將孩子不聽話的氣憤情緒發洩乾淨,但是家長卻沒有去換位思考孩子的感受,受到自己最親近的人的責罵甚至對自己大打出手,孩子的幼小心靈會受傷,更有可能因此變得內向孤僻開始自我否定,慢慢跟家長疏遠親子間的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家長要儘可能去避免對孩子過分嚴厲的教育。

家長該如何避免&34;的發生?

1、 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家長要學習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實在做了什麼讓家長生氣的事情家長可以選擇先冷處理,不僅是讓孩子冷靜更是讓家長冷靜,在這個歌過程中家長要學會平復自己的心情,儘量冷靜避免情緒化的處理。

2、 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包容孩子的錯誤

家長要對孩子多一些耐心跟包容,犯錯的權利還是要給孩子的,對孩子要求苛刻只會讓孩子覺得生活非常壓抑,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面對孩子犯錯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了解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才有辦法改正。

3、 育人也是育己,要學會自我反思

教育孩子更要時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很多行為習慣處理事情的方式孩子都會在父母的行為當中學習,所以身為父母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完善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總結

撒嬌犯錯是孩子的天性,家長都免不了會有犯錯的時候,所以家長也要儘可能給孩子的錯誤多一些包容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對生活的壓力以及自己的負面情緒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去化解,孩子並不是家長情緒宣洩的&34;,不要讓自己的一時失言或者是無心的舉動傷害到孩子,那樣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文章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打罵式教育」會影響孩子的智商,讓孩子更加叛逆,父母要警醒了
    其中,有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父母打罵孩子,是對孩子的否定,而一個沒有得到父母肯定、認同的孩子,內心是自卑的。父母對孩子的打罵造成的這些不良影響,會伴隨他們一生。二、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影響親子關係。
  • 孩子調皮不愛聽管教?父母善用「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
    2、會變得更加的叛逆孩子的不聽話,叛逆和自卑,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與其打罵孩子,不如嘗試換一種方式,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幫助孩子。 「暗示效應」是什麼? 打罵教育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就是強硬的要求孩子跟著自己意願來做事情,而暗示效應是一種不強迫孩子的方式,而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來影響孩子,比如父母自己先做好榜樣,以此來影響孩子。
  • 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到底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你可能真的想不到
    但是您真的知道動手打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嗎?我相信肯定有不少父母到現在都會說,孩子不聽話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我也是沒辦法。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為父母從小打罵孩子造成的悲劇,您在動手打孩子之前真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過嗎?我相信每個父母打罵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出色,都想教育好孩子。
  • 父母可以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嗎?為什麼?
    我們首先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是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以前的傳統教育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從我們自身經歷來看,打罵教育不僅不會使孩子聽話,反而使他們更加叛逆。因為打罵孩子會扼殺孩子的個性,變得軟弱自卑、喜歡逆來順受,也不會獨立自主,養成了牆頭草的性格。
  • 打罵孩子,真的會讓孩子「聽話」嗎?
    能有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是很多家長的夙願。而能出生在一個願意聽孩子說話的家庭,那才是孩子莫大的幸運。我們在一開始就引入了一個矛盾:究竟是誰要聽誰的?問題先放到這裡,我們不妨先認識一下矛盾的主體,一方是家長,一方是孩子。
  • 孩子不聽話,父母別用「打罵教育」,基本沒什麼作用
    當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總是習慣性會採用打罵教育,想要孩子變得聽話懂事點。,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三種不良影響:造成孩子的自卑如果父母長期採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就會開始變得自卑。>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在其語氣上肯定都是盛氣凌人的樣子,這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無限的傷害。
  • 孩子一生氣就亂摔東西?不要總講道理,帶孩子了解一下「踢貓效應」
    不要總講道理,帶孩子了解一下"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情緒突然變得糟糕時,潛意識會選擇比自己弱的弱者發洩,就像是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等到回家之後,就把不聽話的孩子批評一頓,孩子又繼而把委屈發洩在身旁的貓身上。這個道理看似很深奧,但並不代表孩子無法理解。
  • 孩子不聽話父母只能打罵嗎?教育孩子前父母要清楚這些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她)擁有著完全區別於他人的與眾不同和缺點,教育孩子這條路父母不可複製,更沒有捷徑,唯有不斷努力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那條路才能夠初見光明。有些粗暴簡單的父母教育孩子只會通過一種方法:那就是打罵教育。這種看似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教育方式往往帶來的卻是更加讓人頭痛後果。
  • 當眾打罵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羞恥感當眾教子,無非是想讓孩子能認錯,能產生內疚感。但孩子在眾人的圍觀中,心理第一應激出來的反應是羞恥感。但是你知道嗎?童年時產生的羞恥感,將困擾人的-一生。國外許多研究表明,羞恥感越高的孩子,成年後親社會行為越低,更容易產生成癮性行為和偏激行為。
  • 孩子不聽話,就算打罵也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孩子不聽話,就算打罵也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孩子不聽話這在生活中絕對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如果孩子們不聽話的程度已經超乎了家長們能夠承受的範圍,那就另說了。
  • 打罵孩子會引起心理障礙,不打不罵,2個方法照樣讓孩子乖巧聽話
    認為孩子不懂事,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嚴厲辱罵和處罰。 根本美國教育專家經研究表示,與肉體處罰比較起來,媽媽對孩子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更有可能在以後的歲月給他們造成心理傷害。 因此,當孩子在犯錯誤時,媽媽需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平時注意與孩子說話的口氣要溫柔對待。不能用辱罵和暴打孩子來解決問題。
  • 孩子頂嘴不聽話,脾氣"一點就炸"?巧用"南風效應",比打罵更管用
    娃頂嘴不聽話,脾氣&34;,巧用&34;,比打罵管用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作為家有二寶的我,相比於孩子&34;的日常伺候而言,最讓我心累的是&34;的脾氣,前邊還好說,起碼是體力上的勞累,習慣了也就好了。
  • 孩子叛逆不聽話?低層次父母打罵講道理,看看長沙高層次父母做法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很大的一個難題,畢竟孩子教育不好,影響的是他們的一生。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很多問題,比如孩子孩子叛逆或者鬧脾氣時,一些父母會選擇打罵或者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道理講了一大堆,現孩子依舊老樣子,一點變化都沒有。那麼,對於叛逆不聽話或者鬧脾氣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父母隨口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
    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沒有幸福感的。被嚇唬的孩子,內心會有一個傷口,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孩子才能自愈。二、讓孩子形成錯誤認知家長因為一件玩具、一個小事情恐嚇欺騙孩子,會讓孩子認為原來爸爸媽媽愛我、要我是需要我聽話的,我是可以隨時被拋棄的。父母無心的一句玩笑或是無能為力的一次謊言,都有可能成為破壞孩子求救能力的殺手,從而引發一系列不必要的鬧劇乃至悲劇。
  • 孩子被媽媽打罵,原因讓人反思,不要讓「踢貓效應」毀孩子的人生
    當然,家長們必須要承認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不僅對家長自己不好,對孩子更加不好,因為這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和感情。我們也知道很多時候家長可能也不願意打罵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心情煩悶時又剛好碰上孩子不聽話,情緒一個控制不住就對孩子動了手,事後也會後悔不已,那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踢貓效應」,那麼什麼是「踢貓效應」呢。
  •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教育專家: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小心地犯錯
    可是他才是一個兩歲的孩子啊,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外部世界很好奇,他們想去探索想去嘗試,所以經常會做一些在家長看來是「錯的事」,可是在孩子僅有的概念中,他們沒有對錯之分,他們只是想親自嘗試一下而已,而孩子的經驗也就是在這樣一次次試錯中積累出來的,父母對孩子的打罵只會讓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興趣和能力。
  • 陪伴孩子成長,父母不應該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強勢的父母往往願意採取簡單的方式,認為只要通過憤怒和責罵。孩子就會認真聽話變得更好,但那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對於父母來說,從出生到成年,撫養孩子要比生孩子更費力。從小父母就要注意很多事情,否則的話等到孩子長大了一些,才意識到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那時就晚了。
  • 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二、"踢貓效應"的危害認識了了什麼是"踢貓效應,就須知道"踢貓效應"在我們生活中存在哪些危害,切勿成為壞情緒的傳播者,傷及自己,傷及他人。唯有知道"踢貓效應"的危害,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踢貓效應"的危害主要體現在這以下四點:1. "踢貓效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 童年,那些在父母打罵中長大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傳承「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傳統的粗暴的教育方式。傳統觀念裡,父母的權威決定了他們從來都不會或者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他們只需要孩子聽話,順從他們就好。在棍棒之下,再調皮的孩子也不得不屈服。
  • 孩子叛逆不聽話?低層次父母喜歡打罵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這樣做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很大的一個難題,畢竟孩子教育不好,影響的是他們的一生。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很多問題,比如孩子孩子叛逆或者鬧脾氣時,一些父母會選擇打罵或者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道理講了一大堆,現孩子依舊老樣子,一點變化都沒有。那麼,對於叛逆不聽話或者鬧脾氣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