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村裡現在遇著一個尷尬的處境,一方面縣委很重視送戲曲下鄉這種文化進村的活動,另一方面,即便是有專門的活動給村裡人看,可是本該熱熱鬧鬧的場面,卻總是稀稀拉拉,這樣的尷尬不禁讓人忍不住想,難道在農村中開展戲曲下鄉就是白費勁嗎?
我們說戲曲其實是有很高的文化和美學價值,本來就是在勞動人民中產生,也是應該體現著勞動人民的真善美,戲曲的題材大部分都是生活小戲,歷史故事英雄人物和民間傳說,賞心悅目的同時,感化著觀眾,記得小時候村裡有廟會,大人小孩都去準時準點的搬著小馬扎去看戲,稍微去的晚了,可能就要站在高高的土堆上遙望遠方了,但回憶總歸是隨著發展而消逝了,現在即便是修一座新廟,當天去唱戲也沒幾個人聽,如何讓戲曲重新進入到村裡面?我們應該用動腦子,想點子的創意來進行探索:
首先就是要調查群體的愛好,一部分村落傳統戲劇是京劇,因此如果政府相中的戲是黃梅戲,或者是折子戲那就是南轅北轍了,就拿山西地區來說,差了100公裡,那就是100公裡的別樣風景,喜歡聽北路梆子的忻州地區,以及喜歡晉劇的中部地區,還有就是南部運城的蒲劇,搞清楚了地方特色那麼投其所好,就會大獲成功,還有就是戲曲的題材,千萬不要太單一,鑰匙英雄人物,那麼每年都是唱英雄人物,要是民間傳說,那麼每年都只唱民間傳說,可以結合著古代和現代的劇目,古今大雜燴才能有新的看點,才能有新的風尚。
當然很多宋茜下鄉活動,最後都成為了應付差事的舉動,農民有空閒的時候,一般因為團練任務不來表演,當農民忙的時候,一些院團又抽空來應付了事,因此時間上的差異造成了矛盾的衝突,沒有人來看戲,往往卻成了常態。
最後就是氣球的傳承,需要百姓的喜歡,作為創作的主體,文化館要重視下鄉的意義,不要敷衍了事,最好就是在保留大量經典曲目的同時,積極的創新宣傳一些正能量,把農民身邊的好人好事,或者是聽到的好言好語作誠戲曲的新劇目來引導價值觀和精神導向的正確航行,另外就是要創新,很多人說現在的晚會都沒什麼意思,歸根到底,人們就是聽膩了,看膩了,甚至是把娛樂的事情搞複雜了,因此,大家要回歸初心,了解群眾之所想,創群眾之所愛才能在新時代傳承好鄉下的戲曲文化。
大家覺得戲曲有沒有必要在鄉下開展呢?留言區說出你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