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宣布將遷走部分駐港辦公室 理由很無恥

2020-12-12 環球時報

香港國安法生效以來,部分西方媒體蠢蠢欲動,伺機向立法給香港長治久安和「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帶來的巨大意義「潑髒水」。據路透社15日報導,美國《紐約時報》宣布,鑑於香港國安法給其員工帶來的「巨大挑戰」,決定將其位於香港辦公室的部分成員於明年遷至首爾。

▲報導截圖

《紐約時報》發言人表示:「鑑於目前的形勢,我們正在起草計劃把編輯團隊遷至其他地區……不過,我們會繼續在香港保留大量工作人員。」該媒體稱,其記者現在面臨無法獲得工作許可的困難,此番計劃則是「應急手段」,遷至首爾的數字編輯團隊佔到了在香港團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報導還大言不慚地稱,《紐約時報》此舉將會給香港作為亞洲新聞中心的地位帶來巨大打擊。

然而,作為早有「前科」的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對於涉港新聞的不實和扭曲報導已是人盡皆知。在「修例風波」期間,該媒體屢次美化「港獨」分子的惡劣行徑,並針對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警隊展開攻擊。而在香港國安法落地生效之際,《紐約時報》一位駐港記者還將其推特封面更換為英法艦隊集結香港的歷史照片,其偏頗立場不言自明。

2019年,中國外交部及駐港公署均對於《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對香港暴力活動的不實報導進行了嚴厲批駁。駐港公署發言人表示,《紐約時報》對香港局勢報導和評論顛倒黑白,混淆視聽,一錯再錯,影響惡劣。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回應稱,的確《紐約時報》製造了不少的新聞,同時自己也成為了不少新聞的主角。根據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方面公布的數據,香港警方在2019年內曾經621次要求相關的社交媒體刪除針對香港警方的假新聞和未經證實的消息。我想這都明白無誤地說明,美國的一些媒體沒有恪守最基本的新聞報導的選擇,也失去了最起碼的社會公德和責任。

針對一些媒體妄議香港國安法威脅新聞自由的行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有表態。林鄭月娥在7日強調,香港國安法第四條已列明會尊重和保障人權和自由,包括新聞自由。香港國安法只針對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人士,如果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和所有記者都可以100%保證,不會觸犯國安法的條文,那麼新聞自由也能得到保證。

來源 | 海外網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奧斯丁·雷米茲的推特封面在引發爭議後,雷米茲更改了封面照片據「今日俄羅斯」(RT)29日報導,一位中國網友「Carl Zha」注意到了《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並發布推文介紹了這張封面照的背景,隨即引起網民憤怒。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在引發爭議後,雷米茲更改了封面照片據「今日俄羅斯」(RT)29日報導,一位中國網友「Carl Zha」注意到了《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並發布推文介紹了這張封面照的背景
  • 赴華世衛專家怒了:「《紐約時報》你真無恥!」
    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眼看劇情發展脫離「劇本」,《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又開始炒作起「中國阻撓調查」、「中國拒絕分享數據」。但報導發出後,那些被提及的世衛專家們很快親自出面闢謠,表示自己的觀點被故意歪曲。美國生態健康聯盟總裁、動物學家達薩克(Peter Daszak)2月13日更怒斥:「《紐約時報》真無恥!」
  • 紙質《紐約時報》將終結 傳統媒體被取代信號
    中廣網北京9月13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紐約時報》是在美國發行量位居第三的一份報紙,並且曾贏得了104次普立茲獎。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每天早晨在上班前,從地鐵站花2美元買一份《紐約時報》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 《紐約時報》稱有200名香港暴徒逃往臺灣,臺當局慌了:趕緊查
    美國《紐約時報》12月8日聲稱已有200多名香港示威者秘密潛逃至臺灣,其中有人甚至乘漁船偷渡到島內。《紐約時報》這篇發自臺北的報導稱,數天前某個晚上,一名香港女性在示威中投擲汽油彈後,由於兩名友人被香港警方逮捕,她擔心接下來輪到她,於是通過一個網上群組請求協助,逃到了臺灣。
  • 紐約時報:中國傳遞一個信息,即使西方制裁,也要嚴懲亂港勢力
    紐約時報:中國傳遞一個信息,即使西方制裁,也要嚴懲亂港勢力 近日,「亂港」分子黎智英勾結境外勢力,企圖危害國家安全被加罪,押往法院接受審判。對此,香港市民無不拍手叫好,甚至有市民前往法院,高舉黎智英落網的旗幟,要求儘快審判這個「亂港」罪人。
  • 紐約時報網站全免費開放
    紐約時報自1851年創刊以來,已經贏得了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聲譽。目前它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今日美國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網站在1995年上線,但令人鬱悶的是,網站上的一部分專欄和詳細文章被列入「精選」,需要付費觀看,月費為7.95美元,年費49.95美元。紐約時報今天宣布,取消「精選」將整個網站免費開放給所有讀者。
  • 紐約時報不和蘋果合作的原因:不需要中間商
    這個新APP有效地吸收了Texture的所有雜誌訂閱,同時增加了一些報紙,如《華爾街日報》和《洛杉磯時報》。但遺憾的是,Apple News+並未得到《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兩大主流報紙的支持。據知情人士的消息稱,早在去年春季,即在宣布收購雜誌訂閱服務Texture後不久,蘋果就開始了這方面的努力。按照原計劃,蘋果至少要與《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中的一家籤署合作關係。
  • 因為美國疫情惡化,俄羅斯關閉駐紐約總領館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14日報導,俄羅斯駐紐約總領事館在12日宣布暫時關閉,原因是疫情形勢正在惡化。同時,美國正在考慮完全關閉其在葉卡捷琳堡符和拉迪沃斯託克的兩處總領事館。俄媒指出,這兩處使館實際上在很早之前就已經不再為俄羅斯公民提供籤證服務,而且其他活動也因為疫情嚴重受限。
  • 不滿《紐約時報》抹黑俄羅斯,俄網友還擊了!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 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
  • 因為無法有效獲得用戶《紐約時報》將退出蘋果新聞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將退出蘋果新聞(Apple News),停止與蘋果在應用程式上的合作,理由是有必要與其他新聞機構以及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爭奪「讀者的注意力和付費」。周一,《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不再出現在精心策劃的蘋果新聞推送中。這一分歧也使《紐約時報》成為第一家完全退出蘋果新聞的大型媒體公司。
  • 美國防部長:部分駐衝繩美軍將轉駐關島和夏威夷
    新華網華盛頓4月5日電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5日宣布,現駐衝繩部分美軍將轉駐關島和夏威夷,並向日本歸還美軍駐衝繩部分設施及區域。哈格爾在國防部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美軍眼下正在建設衝繩美軍基地的替代設施,建設地點在關島和夏威夷,建設完成後,原駐衝繩部分美軍海軍陸戰隊部隊將前往新設施駐紮。
  •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克龍打電話給我,譴責美國媒體將暴力合法化
    11月15日,《紐約時報》刊登專欄作家本·史密斯(Ben Smith)的文章,記錄了馬克龍如何在一通電話中表達對美國媒體的不滿,批評它們「將暴力合法化」。 史密斯寫道,馬克龍周四(11月12日)下午從愛麗舍宮的鍍金辦公室打電話給他,向他抱怨美國媒體不指責製造恐怖襲擊的人,反而指責法國。
  • 《紐約時報》網站幾乎全部免費開放
    當地時間本周一晚間,《紐約時報》網站宣布其付費專欄「時報精選」(TimesSelect)將取消訂閱費用、1851至1923年間發布的文章也可免費查詢——自此,《紐約時報》網站所有功能已幾乎全部免費。  事實上,在TimesSelect問世兩年多時間裡,越來越多人通過搜尋引擎來到《紐約時報》的網站「NYTimes.com」。
  • 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嚴正回應
    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嚴正回應 2020-09-25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視頻丨大灣區之聲熱評:美國所謂涉港製裁卑劣無恥,註定徒勞!
    視頻丨大灣區之聲熱評:美國所謂涉港製裁卑劣無恥,註定徒勞!原標題: 近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多位中國政府涉港工作機構負責人和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實施所謂制裁對此,國務院港澳辦、香港中聯辦、外交部駐港公署、香港特區政府分別發表嚴正聲明,堅決反對美國政府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公然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霸權主義行徑。香港民建聯、工聯會等多個團體和各界人士紛紛對美國政府的惡行予以強烈譴責。美國政府卑劣無恥的所謂制裁註定徒勞!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中國建立健全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 不滿《紐約時報》抹黑俄羅斯,俄網友的反擊比扎哈羅娃還狠……
    來源:環球網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 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個階層的主要構成是:專業技術人員、經理階層、學校老師、辦公室工作人員、商業從業人員以及推銷員等等。他們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新中產階層一般是腦力勞動者,很多事有專業技術性的,而且他們工作的地方是大型科層制機構。這種形態決定了他們需要的新聞的趣味,是要真實準確、富含信息的,這樣才能應對變化的、不確定的外部世界。還有就是政治冷感。
  • 《紐約時報》推全新的AR填字遊戲
    打開APP 《紐約時報》推全新的AR填字遊戲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2-23 11:14:31 據外媒報導,《紐約時報》在其標誌性的填字遊戲引入了增強現實(AR)技術。
  • 《紐約時報》改版新嘗試
    當然Silverstein團隊也意識到這個版面的還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不僅為閱讀後續內容熱身,也為《紐約時報》當天的所有動態提供一個全局性總覽。由於近年來紐約時報的報導範圍逐漸擴大,這個總覽將不僅包括印刷媒體、視頻播客,還有新聞直播、社交媒體機構帳號、本社記者的社交帳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