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生日正好是一年之初。這下可好,每到新年就數她熱鬧:手機簡訊響個不停,「花枝招展」的賀卡更是少不了,每年生日的喜慶都是雙份的。她剛在歐洲過完一個多雪的聖誕節,又匆匆從德國趕回中國來過新年,聚會時,少不了對節慶禮俗大發議論。
親手寫的賀卡承載著一種文化
在歐洲生活多年,朋友覺得,儘管網絡時代電子賀卡成風,但在歐洲,寄送賀卡的傳統與禮俗仍然很好地保存著。每年,有兩張賀卡是她固定的期待,一個是自己的生日,一個是聖誕節。對生活在那裡的人來說,親手寫出和寄出的賀卡,似乎承載著一種文化。朋友感慨地說,就連自己常坐的那家航空公司,也會每年準時寄給她一張精美的生日賀卡,而不是往她的電子郵箱中發一張虛擬的電子賀卡了事。
據說,賀卡的文化傳統有兩大源頭,一是古代中國,一是古代埃及。中國人從漢代開始就用名刺互相拜年,埃及人則很早就開始把祝福之詞寫在紙草上傳送。
實際上,今天流行於世的賀卡文化,它的真正發軔,是在19世紀中葉的歐洲。賀卡文化之所以流行,得益於兩大因素,一是藝術化的設計,二是大規模的印刷。賀卡一般文字不多,裝飾性很強,就必然要有文化、有設計。另一方面,就是現代郵政的建立和郵票的使用。這兩大因素使得賀卡文化從早期貴族精英手工製作、專人專送的小眾文化走向大眾化。
在歐洲文化傳統中,賀卡文化的源流主要有兩端:情人節卡與聖誕卡。在那裡,現存最早的紙質賀卡就是15世紀的情人節卡,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裡。而最為流行的,還是聖誕卡。因為聖誕節與新年相近,所以實際上聖誕卡也就具有新年賀卡的功用。
公認最早的現代聖誕卡上的賀詞,就是聖誕和新年一起祝福的。有趣的是,第一張聖誕卡的設計畫面引來了公眾的批評。因為在幸福的一家人圍坐喝酒歡樂的畫面中,有一個兒童也在舉杯喝酒。這與當時的社會道德明顯相悖。賀卡設計者一氣之下,第二年聖誕沒再設計賀卡,結果讓其他商家鑽了空子,競相出手,大得其利。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保持住這份賀卡文化的傳承。首先,它比電子賀卡更有深度。收到一封紙質的信或賀卡,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與你在網上看電子郵件會有所不同。就好比網絡閱讀與紙書閱讀畢竟不同。其次,,並且它會待在那裡,靜靜地替你存藏一份私人歷史。它對你的影響力,也會更持久。
賀卡作為傳統形式被延續下來
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馬未都說,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禮」,禮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禮節中的許多內容是靠形式來表達的,比如賀卡。在個人重大事情或公共節日前呈送賀卡,一來形式莊重,二來提早通報對方,於人於己均為方便。故漢朝以來,賀卡作為傳統形式一直被延續保留下來,只是名稱有所變化。
賀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紹自己為主,西漢稱之「謁」,今天貴賓相見還在說「拜謁」,東漢後叫「名刺」。「名刺」一詞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們常用的名片。
唐宋以後,賀卡的名稱有所變化,功能有所拓展,稱為「門狀」或「飛帖」,到了明清,又叫「紅單」、「賀年帖」等,聽著名字就知功能越來越世俗化,文人之間的文雅逐漸遠去。原因其實簡單,古代教育不夠普及,識文斷字的人少,賀卡最初都是在達官貴人之間傳遞,起點頗高,進入商業社會,賀卡就多了一分熱情,少了一分酸腐。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由帝王發明,迅速在民間普及,不過民間沒有皇家那麼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左下端為賀者姓名。傳說南宋人張世南在著作中記載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黃庭堅、秦觀等人的賀卡,這絕對是一份經典收藏。
說來非常有意思,名帖賀卡一類原是本人親自呈送,以示鄭重。但到了宋朝,商業氣息濃厚,人們也日漸繁忙,故不能親送者,派僕人呈送,逐漸形成風俗。
明清時期,呈送賀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禮儀,按規定僕人不能親自用手呈送賀卡,故發明了拜匣。拜見時僕人所持匣盒,呈長方形,大小正好容納賀卡名帖,見主人後,僕人不能直接打開用手取出卡或帖,必須打開拜匣,讓主人取出。
世界各地的賀卡文化
一直以來,滿載祝福的吉祥話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共同語言,而歷史最悠久、最傳統的祝福方式則是紙質賀卡,即使在現代通信日漸發達的今天,賀卡這一傳統的祝福方式仍是全球通用的,受到人們普遍歡迎。
日本:注重傳統禮儀 流行賀卡文化
日本人性格含蓄、注重傳統禮儀,每到新年時,都要寄送賀卡,以此表達對親人、朋友的關愛及祝福之情。這種傳統習俗至今依然魅力十足,據統計,近年來日本郵政賀卡的發行量保持在40億張以上。其中,2003年達到了最高峰,共發行賀卡45億張,平均每人38張。
在手機、電話、網際網路日益普及的今天,傳統賀卡為什麼能在日本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那是因為在日本自古就有用賀年書信給遠方的朋友恭賀新年的習俗。1873年,日本郵政發行了首張賀年卡,經過100多年的文化傳承,日本郵政賀年卡已成為新年的傳統習俗和感情交流的特別方式。每個日本家庭在新年都會收到親朋好友的祝福,多則上千張,少則幾十張。
每年12月,在日本,每家每戶都會從郵局買回一捆每張面值50日元(約合人民幣3.3元)的賀年卡,然後寫上一些祝福的語句或是印上全家的照片,再投入專用的郵筒裡。郵局則會在12月31日午夜之前加班加點地將所有賀年卡分檢完畢。1月1日早晨,日本郵政系統會在東京市內舉行一個盛大的賀年卡發送儀式,隨後成千上萬的郵遞員則迅速將分檢好的賀年卡送往各家各戶。早晨起床後收到一疊親朋好友寄來的各式各樣的賀年卡,已成為很多日本家庭迎接新年的第一件樂事。
英國:賀卡是生活的必需品
賀卡在英國叫作問候卡,從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來,這些美麗而精緻的卡片對英國人來說,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品。
每個人在聖誕節都會收到許多聖誕卡,所以聖誕卡和聖誕樹一樣,是西方聖誕文化的一部分。由於英國近年提倡簡單生活,有些家庭不再買聖誕樹,但聖誕卡卻絕不能沒有。所有的人家都把收到的聖誕卡擺放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有的在壁爐上方的檯面上層層排列;有的在長條案几上一溜排開;還有的在一面牆上拉幾根細繩,打開的賀卡一排排掛在繩子上,像各國海軍艦艇在隆重歡迎儀式上和節日裡掛滿的彩旗。
英國人的家庭關係可能不像中國人這樣緊密,因此聖誕節、生日、母親節、父親節這些特殊日子的賀卡就顯得格外重要。還有一些多年不見的朋友,甚至兒時的夥伴,都靠一年一度的聖誕卡維繫著友情。
英國人看上去矜持,但內心的感情卻是非常豐富的。一張送給兄弟的聖誕卡用燙金的英文寫道:「兄弟,一年裡的每一天,你對我的意義都非同尋常。儘管你已經知道,我還要告訴你,我對你的思念、對你的愛和因你而產生的自豪,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表述的。」
美國:多元化的賀卡文化
在美國,賀卡的種類很多,除了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這些節日卡外,還有婚禮卡和感謝卡。美國人喜歡個人自製賀卡,這與美國崇尚個性、奔放的民族文化密切相關。人們喜歡將自己的生活照製作成賀年卡,在新年時寄送給親朋好友,一方面是表達祝福,同時向親朋好友傳遞自己幸福、快樂的生活現狀。
美國賀卡文化也受到了美國歷屆總統的喜愛,從艾森豪到布希,有10位美國總統籤發過聖誕賀卡。2007年的聖誕節,美國總統布希及夫人共籤發了89.5萬張聖誕卡;而據 《科學新生活》報導,2004年聖誕節,美國總統布希及其夫人共送出200萬張賀卡,超過當年全美郵寄聖誕賀卡總數的千分之一,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青年報》1.14 林燕 王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