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1-7日,被國際母乳餵養行動聯盟(WABA)確定為「世界母乳餵養周」。今年是第29個「世界母乳餵養周」,主題是「支持母乳餵養,守護健康地球」,旨在呼籲社會各界更多關注母乳餵養,激勵大家通過支持母乳餵養來改善地球和人類的健康。
今天是「世界母乳餵養周」的第一天,在此,向所有堅持母乳餵養的媽媽們,說一聲辛苦啦~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認識到母乳餵養對於寶寶健康的重要意義,很多準媽媽從孕期開始就學習並儲備母乳餵養相關的知識,希望能夠在寶寶出生後更加順利地進行母乳餵養。
堅持母乳餵養,是媽媽給寶寶最好的禮物,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尤其是對新手媽媽來說,更是艱辛。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母乳餵養道路上,媽媽們會遇到哪些困難?以及如何正確處理?
就像小編一樣,很多媽媽分娩前,曾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母乳餵養!結果,寶寶出生後沒過幾個小時,這時候奶還沒有下來,由於擔心餓著寶寶,就主動「投降」,給寶寶餵了配方粉。
又或者,媽媽們想堅持一下,無奈身邊人一直「好言相勸」,看讓孩子哭得,給吃上配方粉吧,等奶下來再餵母乳。
這個時候一定不要慌,也不要急著妥協,冷靜的分析最重要。
首先,足月出生的寶寶有足夠的營養能量儲備,也就是說,寶寶出生後自帶口糧。
其次,健康足月新生兒出生後3天內,若體重下降不超過出生體重的7%,就可以等待媽媽泌乳,堅持母乳餵養。
最後,媽媽們一定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放鬆心態,可以通過讓寶寶多吸吮乳頭來幫助刺激泌乳。
很多媽媽認為寶寶一哭,就是餓了,可是剛剛才餵過呀,是不是我的奶不夠吃。其實,對於不會說話的小寶寶來說,哭鬧是表達需求和情感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說,除了飢餓,當寶寶覺得憤怒、焦慮、睏倦時,也會用哭聲來表達。
這時,媽媽們就要學會通過觀察來判斷寶寶是不是餓了,需不需要餵奶。一般來說,寶寶如果餓了,會先扭動身體,且動作幅度越來越大,表現得有點煩躁,接著會開始哼哼唧唧表達不滿,最後才會哭出來。而像什麼突然的哭鬧,多半不是飢餓導致的,有可能是受到了驚嚇,又或者是在提醒爸爸媽媽要更換紙尿褲了。
另外,在判斷寶寶是不是餓了時,很多媽媽喜歡把手指放在寶寶嘴邊,如果寶寶追著手指要吸吮,就認為是寶寶餓了。
其實,這種行為叫做覓食反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先天性非條件反射。也就是說,即便寶寶剛剛吃飽了,也會追著手指想要吸吮。所以說,這個方法來判斷寶寶是不是餓了,不科學。
Ps:寶寶的覓食反射,一般會持續到3、4個月大的時候。
媽媽產後1個月內,最容易出現乳腺炎。
而引起乳腺炎的原因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哺乳姿勢不對,這種情況下寶寶在銜乳時很容易把乳頭嘬破,導致細菌從皸裂的傷口進去引起感染。另一個原因就是堵奶,奶流不出來,蓄積在乳腺管裡,正好給細菌滋生提供了充足的口糧。
兩者相輔相成,配合完美,成功地引起乳腺炎。
所以說,要想預防乳腺炎,首要任務是學會正確的哺乳姿勢。哺乳時要確保寶寶的嘴巴包住整個乳暈,而不是叼著乳頭嘬。
另外,根據乳腺炎的發展和程度,通常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乳汁淤積階段、急性乳腺炎階段、乳腺膿腫階段。每個階段的症狀和應對方法各有不同,具體怎麼做,見下圖~
不得不說,母乳餵養界也會有: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當寶寶含著乳頭,用盡力氣吮吸也無法飽腹時,很可能是媽媽母乳不足的問題。為了堅持母乳餵養,很多媽媽都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追奶路」。
為了追奶,媽媽們嘗試最多的方法就是「吃」,殊不知,過度的進補反而會造成營養過剩,導致奶水裡脂肪含量高,造成乳腺管堵塞,不利於下奶,同時還會引發寶寶消化不良等問題。
其實,母乳不足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心態,放鬆心情,千萬不要有「我對不起寶寶」的自責心理,要相信通過科學的追奶方式,是可以成功恢復母乳餵養的。
其次,就是讓寶寶「多吸吮」,當寶寶頻繁地把乳房吸空時,媽媽的大腦會迅速收到反饋,「奶可能不夠了,再多分泌一些吧」,這時腦垂體就會快速分泌催乳素,刺激乳腺分泌更多的乳汁。因此,建議媽媽追奶時應保證每天哺乳10~12次,每次至少15分鐘。
另外,想要分泌充足的乳汁,營養自然要跟上,但可不是咱們剛剛說的「大吃大補」,只要做到均衡飲食就好了,建議母乳餵養的媽媽每周攝入50種食物,以保證獲得全面的營養。同時,良好的睡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乳汁的分泌。
Ps:追奶路上,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多一些支持,避免給媽媽太多壓力。
但若母乳不足確實影響了寶寶的生長發育,媽媽們也不要一味追求母乳而拒絕配方粉。要知道,無論哪種餵養方式,都要把寶寶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都說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可為什麼寶寶吃了母乳會出現「腹瀉」的情況呢?不少媽媽甚至把這樣的現象命名為「母乳性腹瀉」。
嚴格來說,並沒有所謂的「母乳性腹瀉」的概念。寶寶吃母乳後大便偏稀,其實是很正常的。
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一種可溶性纖維素——低聚糖,它屬於纖維素,具有「輕瀉」的作用,但不能因此就給母乳扣上「母乳性腹瀉」的帽子。
而真正的腹瀉,特點是大便次數「變」多,大便性狀「變」稀,也就是說,如果寶寶平時每天大便3次,今天卻有好幾次,這就叫次數變多;如果寶寶之前大便雖然比較軟,但程度都差不多,今天卻非常稀甚至還帶點水,這就叫性狀變稀。
與其時刻盯著寶寶的大便看,倒不如多觀察一下寶寶的精神狀態,以及通過生長曲線來判斷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好了,看了以上的內容,媽媽們是不是能夠放輕鬆一些呢。其實,堅持母乳餵養,不僅對寶寶的健康有重要意義,對媽媽自身來說,也是有很多好處的,比如有研究發現,母乳餵養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且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乳腺癌的發病風險越低。
而且,從更高層面來說,母乳餵養大大減少了母乳代用品因生產、包裝、分銷等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影響。
也正因如此,小編借著「母乳餵養周」的機會,多給大家科普關於母乳餵養的知識,希望馬上或已經在母乳餵養的媽媽們,能夠打消顧慮,堅定信心。
最後,希望小編的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