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於城市之中,
難免感慨,謐境難尋,草木稀疏。
大隱於市,深居簡出,
怕也只有一方庭院,
能增色紅塵歲月,回歸平淡生活。
每個家都是心靈休憩的港灣,
或大或小,都有可匹配的庭院。
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中國不同城市的六個民宿院子,讓大家感受一下在中國高水平民宿院子中的別樣的生活方式~
話不多說,建築師們快接圖吧
01
北京——終於見到你精品民宿
項目地處北京風景秀麗的延琉路旁,四面山巒起伏,一條小溪曲曲折折地淌過古樸的村落。為了將其打造成自然中的野奢度假酒店,如何充分挖掘並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依山而建、臨水而居的理想度假情懷一直貫穿於設計的始終。
整體院子背山面水,原石、原木取之自然,紅磚,青瓦就地取材,沒有雍容華貴的氣質,但求著溫和質樸的愉悅。一進大門,一片充滿儀式感的大草坪映入眼帘,與背後奔放的山地景觀融為一體,讓你感受心歸田園的悸動。
草坪一側是一個下沉式戶外客廳,大家落座一堂,圍著篝火且談、且歌,營造出天然的好客氛圍,都市派對與自然山林相映成趣。沒有過多的構築,一上一下的戶外空間反而給到來的客人更多的想像與創造力的自由發揮。
獨特的場域歷史造就了獨特的空間性格。現狀房屋是上世紀80年代遺留的供銷社,房屋主體結構為毛石牆和木結構,新建部分採用鋼結構。
利用現有房間進深和挑高的優勢,拆除原有的隔牆,將每一間房的使用面積儘可能擴大。為了充分展現北方鄉村的民居特色,屋頂保留了老房子的木樑和檁條,只是做了結構性加固和功能性翻新。通常作為建築基礎「配角」的結構部分在設計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利用院內現狀果樹,在靠近客房的一側闢出了體驗農田,春聽雨,夏看花,秋收果,冬飛雪,打造真正的四季「山林憩居」。
傳統民居常用石料、木作,然而到了現代,建築中鮮見原石與原木,但是石與木帶給現代人內心的情感仍然揮之不去。原石、原木、瓦片就地取材,放棄精細加工,質樸的天然材料搭配精緻的人工手作家具,在燈光的映襯下,粗擴的氣勢中不乏精緻和細膩。
02
山東——石島山居
石島山居位於山東威海,設計師們將石島山居定義為歌爾的精神家園,看重「家」的意義,希望她能回應人們一些本質的需求。「生活」、「氣氛」與「場所」成為了設計師門探討最多的事情。
建築不是自足的存在,而是人在天地間的一個立足之地。房子與環境、房子與房子、房子與人之間的關係塑造了場所。建築成了一種布局,布局的靈感來自於對話——山、水、樹、石、花與門、牆、橋、階、簷的對話,每一個局部既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
在一開始,村落和寺廟建築其生長性、整體度和豐富性都非常好。村子裡的房子是相似的,但每個又都不一樣,因為具體的條件和需求不一樣,像是生長出的建築。根據村落化的布局,圍繞小丘,幾組臺地上的木頭房子。這樣鬆散圍合的布局帶來了一些冗餘的、未被精確定義的空間,有了許多模糊的、透氣的地方。
03
四川——竹裡 IN BAMBOO
竹裡坐落于田野間一條鄉村公路旁,背靠山,在竹林間若隱若現。
這個在鄉郊田野上盤旋著的青瓦房,實際上是由70%輕型預製的鋼木構架支撐起的一個內向重疊的環形青瓦屋面,而盤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兩個內向的院落,為室內提供了豐富的景觀層次。
竹裡的建築功能具體包括展示、展覽、會議、民宿、以及餐飲、娛樂等多項功能。設計構思試圖合理融入原有場地、周圍村落以及自然生態資源,探索城市與新鄉村建設的互動,實踐新建造技術與當地手工藝的緊密結合,以及將傳統營造技藝與預製工業化等不同層面的問題實現融合。
場地座落在兩個相鄰的方形宅基地上,在最大限度保留周圍的林盤竹林以及參天大樹的設計前提下,設計師用兩個撐滿方形基地的圓形最大化地使用了原有宅基地。屋頂幾何試圖產生懸置,創造最開闊的一覽無餘,甚至可以將人的存在消隱地延展到自然當中。
回應「竹裡房櫳一徑深,靜愔愔」的空間意境,尋徑而行的動態路徑設計以及觀者與建築主體之間的對話就顯得非常重要。從道路到建築主入口不過20米,增強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成為曲徑通幽的設計目標。在竹裡設計中,S形道路幾何與建築屋面的幾何產生關係產生了強烈的呼應。行進的過程,也賦予了建築抽象幾何的意境與意義。盤旋的空間關係使人通過距離加長了一倍以上,增加了曲折呈現的不同體驗
透與不透在竹裡用非常中國園林的方式得以呈現,竹內有築,竹裡有院,竹外有田,而田又可以在竹內。從馬路上隱約可以兩層跨越溪流的竹林看到隱約而躍然眼前的盤繞而上的屋頂。一筆而行,而又不能用盡筆墨,迂迴而不失力量、半透明的觀賞或許正是參與這個建築的一種方式。當陽光高過樹梢,照在建築院子裡面的時候,會非常有趣地建立一個光的序列:灰暗的竹林、光亮的菜地、灰暗的簷下空間以及光亮的中間庭院。這樣本可一覽無餘的空間場景的景深、想像的層級。
04
浙江——西溪隱世民宿酒店
所見民宿酒店位於西溪溼地,以「隱世」為名,創造定製化的愜意度假體驗。室內設計注重與建築、景觀的融合,針對每一棟Villa的布局、體量,設計細節和功能布局各有不同。戶外露臺、湯池設計讓度假者與水域更為親密。酒店是在留存的江南民居基礎上改造拓建,卡納設計僅甄選水磨石、塗料、木飾面,以自然色系,烘託質樸與低調奢美的氣場,以玻璃窗營造明朗通透的視角。
酒店是在留存的江南民居基礎上修復、拓建,盡力避免幹擾原生地貌。20棟獨立Villa,看似隨意散落在野趣橫生的4萬平米廣袤水域,卻是卡納設計與建築團隊密集溝通調整後才一一定位,為能使每一棟水上居所擁有開放觀景視野的同時,又靜享隱匿。每一棟Villa各得其景,各不打擾。溪行、訪莊、遊園、枕水、沐溪、提香、孤往、品梵是酒店精心安排的體驗之旅,蘊含書房、茶室、禪思、SPA等空間,處處體現東方生活美學。卡納設計針對每一棟建築的布局、體量和獨特的美感,定製不同的細節,以應功能之需。
中式的框架結構,方方正正的素描出雅致格局,利落切割的線條,半圍合隔柵,形成通透明朗的氣質,也自然的過渡了室內外空間。在空間的上與下,透過延伸的床幔遮蓋,避免層高帶來的虛浮,讓居者安穩入夢。
所見西溪酒店的建築,沿用中式民居的白牆灰石,仿若水墨留白。莊子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樣純淨無求的狀態,恰恰是度假心態的寫照。卡納設計便以虛白與素樸的材質色彩,留下足以回味的餘韻。
窗,成為重要的媒介。傳統中式的建築,注重隱、閉,慣以鏤空的窗格採光。當代的中式建築,不應因循守舊,應當傳遞當代的居住精神,讓天光水色,滿盈室內,無處不在。她在設計中,以大面積開窗面打破了建築的閉合感。框架結構與明朗玻璃窗,將室外的水雲天,與室內閒逸之心,融為一體。
05
安徽——銅陵山居
傳統性與當代性在現今中國的建築實踐中永遠都處於一種交織中的並行狀態。就像銅陵山居這個項目,起始於一幢徽州與沿江風格融合的普通民居,地處皖南一個僻靜山村。原有建築處於全村最高的山頂,佔地較小,且現狀及為殘破,已逾十年未有人居住,故其四周皆為雜草和灌木覆蓋;其東西向三跨,南北向一跨,原有屋面和牆體損毀嚴重。
作為整個平面布局核心的中庭,其南側的原有牆體與老門都得以保留,彰顯對原有記憶的尊重。在老門的一側設計了高5米寬1.2米的銅製新門,回應銅都文脈的同時,通過極大的比例差異增強儀式感,與老門形成對比呼應。
在室外,入口空間展開的室外景觀,與曲徑通幽的視覺通廊,結合建築的曲線屋面,將遠處山巒引入建築空間框定的畫境之中——建築的西南側設計有一山門,人們從山下拾及而上時,可以從山門的「框」中窺得建築的入口。這一山門,與場地內的矮牆、建築共同形成了圍合的庭院。在場地的東南側,結合原有的高大喬木設置了下沉庭院,並對其領域感加以限定,置入石材桌凳。人們從建筑北側後門出來,可到達戶外的臺地和作物種植區域。
在建築的內部,原殘損的牆體變成數段內部牆體和室內隔斷,一系列新老牆體交錯形成主要的起居生活空間——露臺、起居室、餐廳、廚房、庭院以及臥室,自東向西一字排開,日常的生活也隨之鋪展開來:從南向的外部廊道進入起居室,局部挑空的首層,獲得了更好的視野和公共性;起居室朝外的露臺,可以遠眺群山或俯瞰整個村落,而另一側則是相對私密的餐廳與廚房;臥室與餐廳以中庭分隔,保證了私密性。
06
天津——洛奇·溪堂民宿酒店
項目坐落在天津薊縣郭家溝,其場地位於郭家溝村落的中心,南北各有一片自然水面,西鄰大山,東臨村落。在項目場地和東邊村落間隔著一大塊空地和一條主幹道,村落內部的道路呈扇形分布並最終匯集到這塊空地。
現狀樓群是青瓦坡屋頂、灰磚牆體承重的單層建築,我們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現有條件,對建築主體結構及材質進行了保留甚至凸顯,在此基礎上,我們置入了鋼結構白色方盒子、玻璃幕牆、木格柵等現代材質及形體,以求得新與舊之間的平衡和融合。
通過室外廊道這種半室外空間,我們將各樓串聯在一起,將原本分散的多個獨棟,改造成了一個內部聯繫緊密的單體建築;並通過新增牆體或者體量,將原本公共的建築之間及沿湖的室外空間轉換成了內部庭院、天井、房間等私密空間,每一個房間的進入過程都是從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一系列園林空間的經歷。而原本私密的中央庭院則被改造成了由茶室、大堂、主入口、餐廳等公共空間圍繞的中央公共區域,這個新的庭院空間聯繫了屬於村民的廣場和後山,並成為了住客和村民可以共享的一個公共中心。
對庭院本身,設計師還做了親水性處理:庭院內整體鋪設防腐木作為休息平臺,移除湖面中央亭子還原水面開闊感,利用高差營造退臺消解陡峭感,庭院內引入靜水面形成無邊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