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風採迷人,根本不愁嫁啊!
女博士難嫁已成為網上熱詞,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8月30日,女博士情感園分別邀請了來自『北大、清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幾位女博士來探討女博士難嫁這一問題。
在北大女博士XIA看來,女博士難嫁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博士學歷,而是讀博這件事本身比較費勁耗損太多時間精力。博士學習周期長,一般三到五年畢業。這三五年內,不僅要上課,還要完成課題,發表論文,經過中期考核和論文答辯,很燒腦,需要高度專注。所以很多女博士根本沒有時間去談情說愛。
此外,在國內讀博士很多外人不知道,作為博士極有可能還需承擔各種雜活,比如幫導師審稿,做會務,報帳跑報銷,拿快遞,買飯,打掃辦公室衛生,打掃實驗室衛生,幫導師寫基金申請標書或書稿,幫師兄師姐幹活,給師弟師妹指導。這些都是課題和學習之外的一大堆雜事。閒暇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就變得特別少。
答辯後就是清華正規女博士了,未來如花何愁嫁?
戴上博士帽感覺就是不一樣,我不後悔讀博
清華大學辛博士認為,女博士圈子比較小,平常都是實驗室寢室兩點一線的生活,認識的人非常少,樣本量太小。很多學院性別分布並不均衡。有的學院女生數量眾多。有的學院全是和尚。正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很多博士在30歲之前根本就沒辦法找到合適的人,他們特別絕望!
網上有個女博士發了篇文章,說她老公曾被作為他們村反面典型,趕集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都說,哎呀,那個x莊的x博士啊,別看他美國博士畢業的,現在還是一條老光棍。
可見並不是女博士找不到心儀的對象,男博士也夠嗆。博士找不到對象確實有著許多客觀原因。網上許多文章說女博士難嫁,找不到心儀對象,其實他們根本不了解真實情況。當然也不排除是在販賣焦慮吧!
宋玲玲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她一提起網上對女博士的妖魔化報導就生氣,她說女博士難嫁就是一個偽命題,嚴格來說是女博士心儀的對象並不喜歡擁有博士學位的這個女人,但這跟博士頭銜真的無關,應該和這個女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有關!各花入各眼嘛!有人喜歡大高個,有人喜歡白瘦幼,有人喜歡爽利,有人喜歡溫婉,這都沒有錯嘛。
博士畢業就要走上社會,不管難嫁與否,先留個念
五星代表我們成為未來明星,有更美好明天!
宋博士認為,博士頭銜不是加分項也不是減分項,就是非常中性的自己對於自己人生的一種選擇。如果有人抓著頭銜來評價一位女生,急著貼女博士標籤(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卻忽略了她首先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性格特點及品質情操,比如真善美或假醜惡,那麼,那些評價都是片面的,不完整也不公平。
中國科學院大學女博士周忠慧認為,網上把女博士稱為第三類人,還說什麼大專生是小龍女,本科生是黃蓉,研究生是趙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後是滅絕師太,碩博連讀更可怕——是傳說中的「東方不敗」,我覺得挺可笑的,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博士。
博士在古代是官名。秦漢時掌通古今,備顧問。漢武帝時由於尊儒術,於朝設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學習經術。這是最早有關博士的記載,從現在來看,博士是高級專業人才。作為女博士一枚,我從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正常,更沒有網上說的這種情況,而且我也有自己的男朋友,愛情學業都挺正常。有一些女博士暫時找不到對象也正常,畢竟人家有人家的要求。但如果說女博士難嫁我不認同,說實話只要女博士放低自己對情感的高要求,嫁人太容易了,更何況中國是男多女少,網上不是說還有3000萬男光棍嗎?一些又傻又聾的女子都被娶了,更何況女博士?
一批新生又來清華北大,源源不斷的未來博士生源啊……
女博士情感園認為,網上有關女博士的文章很多,不排除有一些文章妖魔化女博士,為的是吸引眼球,其實他們根本不了解女博士生活。在女博士情感園看來不論是不是博士,是不是女博士,都不要讓外在頭銜定義你的內心,努力生活,對得起自己,你永遠都是你自己的一百分。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人的大腦並不是我們認為的18歲成年就發育完成,而是可以一直完善一直發育一直塑性,有些部分直到25歲30歲甚至更晚才塑造成熟。大腦的成熟是一個緩慢而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它的成熟度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所以人在年輕的時候尤其容易不理性犯錯誤。
既然是這樣的話,這段緩慢的成年期,作為女博士多學點知識,多積累一些人生經驗,不緊不慢、從從容容去尋找自己另一半,無論找到還是找不到,都不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