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中考成績的公布,一大波高分學霸出爐,他們的分數讓人羨慕,同時也讓人好奇,他們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可借鑑的經驗呢?跟小北老師一起看看吧。
很多同學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同樣是學習考試,為什麼有的人花費的時間較少,看起來並不怎麼費力卻總能考高分,而我十分努力卻在考試上一再失利?
深入了解這些學霸們後,你會發現:原來學習成績的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取決於家庭因素!有超過90%的學霸,都出自以下4種家庭!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部分家長都產生焦慮,且無法很好地控制這種情緒,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敏感、易怒,經常對孩子發脾氣。
成績怎麼又退步了?你是怎麼學的?
又出去瘋玩兒!整天光知道玩兒!
這樣的話,你對孩子說過嗎?
如果說過,那麼,你就是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家長,而你的家庭,更是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家庭!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
孩子之所以產生某些問題行為,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主動使然,而是受到被動影響與積累的結果。
如果家長是一個愛抱怨、常訴苦的悲觀者,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越來越壓抑、消極!
長此下去,孩子到學校後,對於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會隨之下降,老師教的東西學不進去,成績自然不會好。
調查顯示:成績優秀的孩子,其成長環境,幾乎是沒有負面情緒的!
要想孩子有一個好成績,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對著孩子抱怨。
無論有多大的煩惱,只要回到家,就要全部拋到腦後,給孩子一個積極、陽光的形象。
如果家庭成員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在一個正面、積極的環境中,那麼,孩子一定也是一個會情緒管理的人,在學習上也會更有效率!
曾經有老師問過孩子這樣一個問題:當你有了困惑,首先會向誰尋求幫助?
結果出乎所有家長的意料:排名第一的是朋友,其次是老師,而父母,只排在第四位!
當孩子有了困惑,為什麼不向父母尋求幫助呢?
通常,這樣的家庭缺乏良性溝通,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道深深的鴻溝!
家長平時不注重溝通的技巧,與孩子交流時,簡單、粗暴,講話不講究方法和效果,只是宣洩情緒,孩子便容易產生排斥、逆反心理。
沒有良性的溝通,家長和孩子互相不了解,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也就無法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習成績就會受到影響。
家長與孩子如何才能進行良性溝通呢?
1.家長要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如果孩子正為某事所煩憂,父母不妨停下手中的工作,坐好,安靜地傾聽孩子訴說。
優秀的父母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在相處中,常常採用較為平等的模式和孩子交流,這樣的家長教出優秀孩子的機率要大得多。
2.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向父母尋求幫助時,父母給出的指導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的。
通過家長與孩子的共同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這種共同參與的方式,也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具有良性溝通的家庭,除了讓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機會,還讓孩子有更多被信任的感覺。
這種被信任感帶到學習中,就會變成孩子內在學習的潛力和動力,更容易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的一些問題看起來是無傷大雅的小缺陷,背後直接導致的原因是缺乏自制力。
家長要制定好規則,讓孩子知道每件事的界限。
只有對自己嚴格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適應學校的規則,以後走上社會也會更容易適應。
規則的制定不用太複雜,可以是:幾點之前必須要寫完作業,學習的間隙最多玩10分鐘手機,等等。
孩子從小養成了遵守規則的意識,在學校裡自然就形成了自我行為控制,不會因為太調皮而有安全隱患,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很重要,但要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呢?
一位做了多年班主任的老師曾說過: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閱讀,那麼,他一定有一個不懂得陪伴的家長。
孩子放學回來後,很多家長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做飯的做飯,看電視的看電視,玩手機的玩手機,一般都是先讓孩子自己去寫作業。
其實,在孩子放學回家到睡覺之前的這一段時光,正是家長陪伴孩子的黃金時期。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在學習這件事上,孩子不是孤軍奮戰,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將「終身學習」踐行到底!
在這段時間裡,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寫作業、玩遊戲,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這種被愛的安全感,可以培養出孩子開朗、溫暖的性格。
「陪伴型」的家庭氛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並對孩子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孩子在學校也會更加開朗、陽光,汲取知識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學霸從來都不是天生的,通過後天的努力,每一位孩子都有成為學霸的潛力。
但是,這種後天的努力,不僅僅是靠孩子自己努力,父母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