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巍巍太行
龍脊躍起,跌宕起伏
自燕山一路迤邐南行
遇黃河後戛然而止,掉頭向西
岔出王屋山、中條山
、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耀東 攝
萬裡黃河自內蒙河套同樣向南奔騰而下,到潼關掉頭向東,一瀉千裡,奔向中原大地,濟水、沁水、丹水縱橫其間。山河交匯,懷抱出一個山石靈秀、水草豐美的封閉型盆地。這塊太行山南,黃河大灣內面的區域,古稱「河內」,又稱「懷川」「覃懷」。這,便是河內名郡——太極聖地·山水焦作。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耀東 攝
焦作面積4071平方公裡,380萬人口。這座被譽為「豫北明珠」的城市,因大山大河美麗的相遇,孕育了人間傳奇。這裡,山水兼具南北之美,陳式太極拳發源於此,韓愈、李商隱、朱載堉、司馬懿、竹林七賢等眾多歷史名人,或生於斯、或長於斯、或與這片土地深度交集。
山水碰撞的歷史變遷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焦作,則是太行山河南段的最精妙所在。
神農山風光——白松嶺 王樹貴 攝
位於焦作沁陽市神農山景區的白松嶺,在雲海中蜿蜒起伏,像遊龍行走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這道龍脊,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作為封面照片,題目就叫「南太行」。
雲湧龍脊——神農山 徐永健 攝
在時間的長河中,30億年只是一瞬,雲臺山就是這一瞬間的傳奇。由30億年前的一片汪洋,到北部形成高聳的太行山、南部形成平緩的覃懷平原,繼而在造山運動影響形成深陡的峽谷和大片溶巖形態,30億年地殼運動,就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雲臺奇景,丹崖碧水入選首批世界地質公園。雲臺山是全國5A級景區自然山水的領跑者,是美國大峽谷的「閨蜜」,被稱為「一座山改變一座城市走向的傳奇」。
雲臺山之《峽谷幽情》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耀東 攝
如果說億萬年的時光,「山」為這塊盆地勾勒出一幅寫意的自然輪廓,那麼水,便是這塊土地上古文明的雕刻師。
焦作地區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就有23條,國家AAAAA級景區青天河,就是憑藉丹河之水融太行之峻,成為「北方三峽」。
青天河紅葉
大自然成就了焦作。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焦作擁有峰林瀑連的雲臺山,出塵秀絕的青天河,秘景天成的神農山,這3個5A級景區,串起了太行山沿線風光無限、純淨美的山水佳處,養生勝地。每年前來觀光的海內外遊客4600多萬人次。
人文薈萃的歷史傳承
一山一河的自然屏障,使河內之地成為四方百族交會之區。從現存的府城遺址考證,焦作至少有著3600年歷史。這片神奇的土地積澱厚重,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千古絕唱。
漢獻帝劉協被迫禪位於曹丕,帶著「山陽公」的封號,來到這裡懸壺濟世。第二代儒學宗師子夏,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韓愈,元代大儒許衡,唐代詩人李商隱,三國時期軍事家司馬懿均出生於此。竹林七賢隱居於焦作修武百家巖,留下很多動人的故事。布衣天子朱載堉在此潛心音律,他發現的十二平均律破解了幾千年來音樂史上旋宮轉調的難題,開闢了世界音樂史的一個新時代。
「懷」是焦作的別稱,這裡的草藥叫懷藥,書院叫覃懷書院,地方劇種叫懷梆,商人叫懷商。明清時期,懷商的足跡遍布全國,享有「南徽北晉,中有懷商」的顯赫地位。懷山藥、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四大懷藥」久負盛名,特色懷藥膳等「懷」文章讓焦作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養生地。
這裡,曾留下治水傳奇。
嘉應觀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耀東 攝
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裡處,一座風格形似故宮的建築巍然屹立,人稱「黃河故宮」,這就是當年清廷治理黃河的指揮中心嘉應觀。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一條長達9公裡的黃河大壩修築完成。此後200多年,黃河與武陟相安無事。
南水北調穿城過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耀東 攝
如果說,集宮、廟、衙、署為一體的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展示了人類治理黃河的智慧,那麼,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焦作書寫了「水濟天下」新傳奇。
太極天下的東方傳奇
太極,一個融入了民族智慧的名詞,一張獨一無二的東方名片。
陳家溝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耀東 攝
焦作溫縣陳家溝,黃河與伊洛河匯流之處,一清一濁,形成了天然的太極圖。300多年前,太極祖師陳王廷在這裡創立了內外兼修、剛柔相濟的太極拳法,由焦作走向全國和世界,全球3億多人習練,太極文化成為獨一無二的東方名片,是「世界第一健身運動」。如今,兩年一次的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是全球太極人的盛事。
外國友人學太極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耀東 攝
2005年,焦作市被中國武術協會命名為「太極聖地」。
2007年,溫縣分別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武術協會命名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和「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
2015年10月18日,焦作邀百萬人同練太極拳挑戰吉尼斯成功。
近年來,焦作市委、市政府積極打造「焦作山水」「太極聖地」兩個國際知名品牌,並提出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