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之問:你會給別人讓路嗎,讓路這個細節暴露了你的什麼心理
大家好,我是實踐派心理學—平易。我的心理學信條是:只有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才是好的心理學!
十五年前,那時我剛剛從事心理培訓工作不久,在一次培訓課某天晚上的分享總結會上,一位學員向大家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正在走路,正巧迎面走過來一個人,你們會不會給對面的人讓路?大家聽了這位學員的這個問題,都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啥這位學員會提出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不過,還是有位學員回答了他:會讓啊,不讓不就撞上了嗎?可提出問題的那位學員卻乾脆的說:我不會讓!聽他這麼一說,所有人都被弄蒙了。接下來,許多人都表達了幾乎相同的看法: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根本不會多想,一般會下意識的讓一下路。然後,有學員反問這位提出奇葩問題的學員:讓個路有什麼的,誰方便誰讓不就完了,這是個事兒嗎?其他學員也都紛紛表示自己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接著,這位學員又發話了:憑什麼我要給他讓路呢?他怎麼不給我讓呢?聽完這位學員的這個回答,大家更加迷糊了,他們實在搞不懂,這位學員兒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大多數人從沒想過的奇葩問題?於是,大家滿臉疑惑地都把目光轉向了我,期待著我能給大家做一個解釋。
正在看文章的小夥伴們,不知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這位學員所提出的這個奇葩問題的?假如你在生活當中如果遇到類似情形,你會讓路嗎?
為什麼這位學員會提出一個多數人從沒思考過的問題?
其實,當我聽到這位學員所提的這個問題,我就推測他很可能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因為這是一種在自卑者身上非常典型的思維模式,只不過在他身上顯得尤為極端。在後面幾天的培訓中,隨著對這位學員了解的越來越多,我的確發現他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所以他才會向大家提出這個多數人從沒思考過的問題。這驗證了我之前對他的推測。
那麼,自卑者典型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呢?
首先,自卑者往往缺乏足夠的自我價值感,這導致他們不認同自己,總是懷疑自我的價值,而這種對自我價值懷疑的心理,也會投射給自卑者的外部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對他人態度和行為的解讀。
先拿走我自己舉例吧:
25年前,我曾是一個很自卑的年輕人,那時我剛剛工作。有一次去飯店吃飯,我要了一碗麵,服務員端上來的時候,不知怎麼回事,「哐當」一聲就重重的放在了我面前的餐桌上。我當時腦子裡跳出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個服務員看不起我,所以對我態度很不好。
從我當年的這個經歷中,自卑者的心理模式可見一斑:是我先有對自己的不認同、不喜歡,然後再把這種心理投射給那個服務員。而也正是這種自卑者的思維模式,讓我把這個服務員「哐當」把碗放在桌子上的行為和自己聯繫起來,並解讀成他討厭我、看不起我,所以才不屑的把碗重重的「摔在了」桌子上。正是由於有這樣的解讀,才讓我當時心裡特別難受。
當然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而我現在早已擺脫了年輕時的自卑感,也有了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不再懷疑自己。因此,如果這件事放在現在,我就不會像從前那樣把那個服務員的行為硬要和自己聯繫起來。我現在可能會這麼想,比如:這個飯店服務員態度之所以不好,是老闆的培訓和管理沒做到位;或者是這個服務員的個人素質太差,連與人打交道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再或者是這個服務員是不是剛才被老闆臭罵了一頓?或是他剛剛失戀?
總之,假如別人對我的態度不好,我以前的思維是:因為是我自己有問題,是我自己不夠好,所以別人才對我那個態度;而現在,由於我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度很高,所以,我覺得我自己挺好,我沒有任何問題,因此,如果別人對我態度不好,那是他的問題。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有疑問,覺得我上面說的很有道理,但這和那個提出奇葩問題的學員又有什關係呢?
我的回答是,非常有關係!
我們知道,人的思想指導人的行為。而我上面分析的是自卑者的心理和思維模式,而那個學員之所以不給別人讓路,只是他的自卑者心理和思維模式指導下的具體行為表現而已。也就是說,先有對自己的不認同,然後再把這種心理投射給他人,對他人的行為進行一種自卑者特有的解讀,進而出現這種自卑者思維指導下的某種具體的行為表現。
下面是對自卑者行為表現的分析:
研究自卑心理的鼻祖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三個孩子,都是被媽媽帶著到動物園去看獅子。第一個孩子看到籠子裡的獅子,躲在媽媽的身後說:媽媽,媽媽,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看著籠子裡的獅子,臉色蒼白,瑟瑟發抖,他向媽媽說:媽媽,我一點兒也不害怕獅子!而第三個孩子,卻像自己的媽媽說:媽媽,我能不能向獅子身上吐口水?當我們看完這個故事,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第三個孩子非常的勇敢。
可在阿德勒的理論中,他的解釋卻和大多數人大相逕庭。阿德勒認為,這三個孩子,其實都害怕獅子,只不過三個人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尤其是第三個孩子,他的表現容易被誤解為膽大勇敢,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自卑的反向表達,他想用自己的行為來證明自己不害怕獅子,而這種證明的內在心理動機,恰恰是出於自卑感和恐懼感。
好,聽完這個故事,可能大家已明白了,我們那位學員為什麼會提出那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奇葩問題。
實際上,這位學員極度自卑,甚至已經自卑到就連「走路讓不讓路」,都要證明自己不怕別人,都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
在自卑者身上,這種證明自己的行為還會有下面一些形式:
比如,我在年輕時,除了曾經自卑,說話還有點輕微的口吃。在我的心理培訓課上,也會有一些說話口吃的學員。我發現有口吃的人,包括從前的我在內,都有以下一些共同點,比如:都特別羨慕那些主持人和相聲演員的口才,並且「渴望成為一個演說家」是不少口吃者心中的夢想,因為我們特別渴望能像演說家那樣,站在成百上千人面前,口吐蓮花,滔滔不絕,向眾人展現自己口才的魅力。有一次培訓,來了一位有口吃的學員,那期培訓一共十幾個人,他在培訓期間說的話比其他十幾個學員加起來還多,幾乎一大半的話都讓他一個人說了。所有這些,都是自卑者證明自己的行為表現。
最後的總結和給大家的建議:
我們首先對自卑者的心理和思維邏輯做個分析和總結:
先有內心自我價值感的欠缺,對自己的不喜歡、不接納和不認同;再由內向外把這種心理投射給他人。也就是把對自己的不認同和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及行為聯繫起來,並由對自己的不喜歡和不認同,轉化成——是他人不喜歡自己和不認同自己。之所以有這種轉化,其實是自卑者特有的思維模式進行詮釋和解讀的結果。實際上,自卑感人皆有之,只不過不同人的自卑感所產生的動力指向了不同的方向。我們可以把前文所舉的各種例子匯總一下,結果不難發現,自卑心理常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並且分別指向三個不同方向:
第一種是指向自己。
就像我在飯店吃麵的經歷,感覺自己遭受了打擊,結果心裡感到難過和沮喪。自卑感在我身上,變成了對自我的一種否定、攻擊、詆毀和苛責,這使得我更加不認同自己了。
第二種是指向他人。這類人總想證明自己並不差,甚至比別人強。
就像那個提出「讓不讓路」的奇葩問題的學員,就連走路都想證明自己不怕別人,證明自己比別人強。還有人指向他人的方式是帶有攻擊性的,這種人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解讀成是對自己的攻擊,進而,為了保護自己的價值感和尊嚴而向他人發起反擊。這種人給人的感覺是,他在哪個環境都像一個渾身長滿刺的「刺蝟」,經常會與他人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發生衝突,甚至會大打出手。在我們的培訓中,也曾遇到過個別這樣的學員,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展開,有機會我會著重介紹這種自卑心態。
第三種,這是最好最正確的方向——把自卑變成自我成長和工作與事業發展的動力:
有關這一點,我舉幾個例:
很久以前在一本心理學的書中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概念——反恐懼症。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一位從小就有恐高症的女孩兒,把恐高症當成了挑戰自己和超越自我的目標。最後,這位從小怕高的女孩兒竟然成了一名空中小姐。
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德摩斯蒂尼,他曾是一位嚴重的口吃者,為了矯正自己的口吃,他口含石子苦練演講,最終成為演說家。
實際上,許多心理學家本人就曾經有某種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比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就曾為人際關係而困惑和苦惱,於是,他鑽研心理學,發展出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並成為一個人際關係大師;而另一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年輕的時候,為了戰勝自己對社交的恐懼,曾經在大街上找陌生人去搭訕,並且積極鍛鍊演講,後來他創立的理性情緒療法成為一種經典的心理療法。
還有日本的森田正馬,曾在早年也有過嚴重的心理問題,通過自己的研究實踐,創立了森田療法,並被稱為東方的「弗洛伊德」;最後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他和許多人一樣,曾經嚴重的自卑,而最終把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心理學的研究實踐,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的名著《自卑與超越》成為論述自卑心理的經典之作。
除了心理學家,事實上在各個領域都有許多自卑的超越者,而他們也同樣是把自卑引向了第三個方向。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身上存在某種自卑感,請你把這種自卑感引向正確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只要你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實力,你會發現,自卑不僅不是你人生的攔路虎,它還可以成為你人生成長和前進的動力!甚至你也可能像上面的那些成功者一樣,在你的人生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成就!
有關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卑感進行自我成長,我將會在以後的文章當中分享給大家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一些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