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漢事: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成功,這是我國第一個濱海溼地自然遺產,溼地因此也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而在此之前,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57次國際溼地公約會議上,決議通過了2021年第十四屆國際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選擇在武漢舉行,藉助這次大會,我國溼地生態保護必將得到更多人的注意。
在我國舉辦國際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意義非凡,它將成為我國第一次召開的國際性溼地生態保護盛會,同時2021年也是國際溼地公約籤訂的50周年,對中國來說這是溼地生態保護得到世界認可,也將進一步助益我國溼地生態保護;對武漢來說也是如此,在今年將舉辦好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後,又將在2021年舉辦溼地大會,武漢的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步伐越發穩當、快速。
武漢被稱為「百湖之市」,漢江在此匯入長江,擁有大江大湖的武漢,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25%,人均水資源是全國平均值的40倍,在這背後,武漢也擁有豐富的溼地資源,在全球內陸大城市中,武漢溼地面積排在前三位,當然,這只是國際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看中武漢的一個方面。
什麼是國際溼地公約
1971年2月,「溼地及水禽保護國際會議」在伊朗拉姆薩爾召開,18個國家代表在會上簽署了「國際重要溼地特別是水禽棲息地公約」,被稱為《拉姆薩爾公約》,1975年12月21日公約生效,也就是後來的國際溼地公約,公約主張以溼地保護和「明智利用」為原則,追求溼地資源的保護,締約方大會則是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
1980年開始,國際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每三年舉辦一次,審議各國溼地現狀和保護活動的報告和預算;我國溼地資源豐富,佔世界溼地資源的十分之一,因此,在1992年,我國也加入了國際溼地公約,目前,國際溼地公約擁有170個締約方。
1980年,第一屆國際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在義大利卡利亞裡舉行,舉辦過歷屆國際溼地大會的有:荷蘭格羅寧根、加拿大裡賈納、瑞士蒙特勒市、日本釧路、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哥斯大黎加聖何塞、西班牙瓦倫西亞、烏幹達坎帕拉、韓國昌原、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烏拉圭埃斯特角,2018年的第十三屆國際溼地大會在阿聯杜拜舉辦。
溼地的範疇
國際溼地公約中定義的溼地範疇是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溼原、泥炭或水域地帶,包括淺水湖泊、河流、泛洪區、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以及海洋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水域。
溼地有海洋系統、河口系統、河流系統、湖泊系統、沼澤系統等五大類型,水塘、海灣、沼澤地、三角洲、湖泊、淺海、珊瑚礁石、泛濫平原、季節性河流與穩定陸地相接的自然地域往往發育有溼地。
地理學中的溼地
在地理學中,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其中溼地生態系統由溼地植物、棲息於溼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由於溼地是水域和陸地交錯存在的區域,成為魚類、水禽、微生物棲息、活動的重要場所,許多種類的植物能在溼地生存,因此,溼地是保護動植物多樣性的空間地域。
地理學中的溼地擁有許多功能,世界上六成的魚類總產量、五成的人口食用的大米出自於溼地,此外、溼地還有調節地下和地表徑流、穩定區域小氣候、淨化和改善水質、維持生物多樣性、提供旅遊資源等作用。
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世界上的溼地正在減少,有許多溼地的質量在變差,造成溼地面積減少的原因主要是人類過度的圍湖造田、截流築壩,還有過度引水灌溉;過度的水產養殖,向河川中排放汙染物,造成溼地質量下降。溼地的反向變化,影響了區域小氣候,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因此溼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成為各國各地越來越重視的工作。
國際溼地大會為何選擇武漢
按國際溼地公約的要求,城市向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申請,經國際溼地城市認證獨立資訊委員會批准後,城市即可獲得「國際溼地城市」認證,「國際溼地城市」認證是一塊很有分量的國際招牌,是一個城市對溼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
我國城市入圍首批國際溼地城市的有:常熟、常德、東營、哈爾濱、海口、銀川,擁有大江大湖的武漢還未獲得「國際溼地城市」認證,國際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為何選擇在武漢舉辦第十四屆溼地大會呢?其實武漢擁有充足的溼地資源,武漢的水域面積佔總全市面積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武漢25%的市域都是水面。
在內陸的城市,水域面積廣闊意味著溼地面積也不會少,武漢全市擁有超過1600平方公裡的溼地,佔全市面積近五分之一,其中庫塘、運河、水產養殖場類型等人工溼地佔溼地面積的三成,湖泊、河流、沼澤類型等自然溼地佔溼地面積近七成,在武漢的溼地上,棲息著413種野生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0種,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28種。
武漢是因江湖而興的城市,在長江、漢江與雲夢澤湖群的相互作用之下,漢江的三角洲最終推移到了武漢一帶,大的湖泊消失,小的湖泊星羅棋布,武漢由此被稱為「百湖之市」,2018年《武漢市湖泊保護總體規劃》顯示,武漢共有166個天然湖泊,加上長江、漢江等河流,武漢的人均水資源是全國的40倍。
目前,武漢是我國第一座擁有6個國家溼地公園的城市,被冠上國字招牌的溼地公園是:金銀湖國家溼地公園、東湖國家溼地公園、安山國家溼地公園、後官湖國家溼地公園、杜公湖國家溼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溼地公園,它們不僅是武漢「生態之腎」,也是日常親近自然的好地方。
江漢交匯、湖泊眾多,發育了豐富的溼地,這些溼地一定程度上可以動態調整武漢的河川徑流,曾讓武漢減少或避免了多次水患,但由於自然原因加上人為動作,武漢的湖泊和溼地都面臨著威脅,因此遭受的洪澇之患就變多了,武漢的湖泊湖盆淺,地下水位又高,河流夾帶的沉積物容易淤塞湖泊,使得湖盆越來越淺,溼地也會萎縮。
而上世紀到本世紀初,武漢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填平了不少湖泊,輕則湖泊部分水域被填平,重則湖泊消失,溼地就更不用說,況且整平溼地要比填平湖泊容易得多,溼地的面積有所減少,溼地的質量也在變差。在一次次的教訓中,人們終於真正意識到了湖泊溼地的作用,保護湖泊溼地成了武漢的一項重要工作。
十年來,武漢大手筆開啟了保護湖泊溼地工作,出臺了許多規劃,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規,以較為領先的優勢實施溼地生態補償,先後建設了48個溼地保護地,每年發布水環境「體檢」報告,對水環境質量進行監測,以溼地生態構建助力武漢建設生態化城市,本身就擁有豐富溼地資源的武漢,生態建設和溼地保護終於得到了國家、國際的認可。
往小了說,一系列的舉措是武漢對「國際溼地城市」認證的追求,往大了說,是武漢正在著手建設溼地之城、生態化大都市。綜上原因,武漢申辦了第十四屆國際溼地大會,最終它被國際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定為2021年第十四屆國際溼地大會的舉辦地,是一大幸事。
在武漢,沉湖國際重要溼地有東方白鸛、黑鶴、白琵鷺季節性落腳,府河溼地成為青頭潛鴨最南端的繁殖地,天鵝與其他候鳥也會暫時在府河溼地棲息;漲渡湖溼地曾讓人們爭相前往,還有市中心的湖泊溼地,被建設為公園後,成了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園,人們與溼地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今天,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水域面積、溼地面積不縮小,湖泊數量、溼地數量不減少,舉辦了軍運會,再舉辦國際溼地大會,武漢離國際化、生態化城市之夢就更近一步,無論是百湖之市,還是溼地之城,在朝現代化城市前進的過程中,守護好江湖,留住溼地,武漢的江湖城市特質才不會褪色。
參考資料:
《基於TM的武漢市湖泊演化及其影響分析》,作者:連瑋琦《武漢市城市湖泊演化及開發利用初探》,作者:張毅、鄧宏兵《基於遙感的1973-2015年武漢市湖泊水域面積動態監測與分析研究》,作者:馬建威、黃詩峰、許宗男《武漢市城市湖泊溼地植物多樣性研究》,作者:宋廣瑩《武漢市溼地功能評價與景觀格局動態變化研究》,作者:寧龍梅本文由『海潮地理學社』原創,未經許可,禁止搬運、轉載、抄襲,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