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冬宵寒且永,夜漏宮中發。
草白靄繁霜,木衰澄清月。
倏忽間,時光從花明柳媚豐盈的春日,瘦成了天寒地凍的冷冬小寒。
來源:人民日報
2021年1月5日
庚子年冬月廿二
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
——小寒
小寒,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此時一般為臘月,即一年中極其寒冷的月令。
小寒,一個「小」字,似乎將隆冬的寒氣化解了許多。小小的寒,人間尚未到最嚴寒的時候。
但其實,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俗話說:「冷在三九」,小寒恰在三九前後,所以自古流傳著「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轉眼已到年末,小寒節氣的到來,意味著進入了隆冬季節。
舊歲已近暮,新歲將登場。
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於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
在此節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嚴寒時期,土壤凍結,河流封凍,人們叫做「數九寒天」。
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
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
雁北鄉
在南方越冬的大雁因感知著冬日將要落幕,繁春即將上場,便開始念想著北方家鄉的物事。
鵲始巢
冰天雪地的寒冬時節即將過去,大地即將回暖,春光要照拂生命,喜鵲開始忙裡忙外的銜草築巢。
雉始鴝
暖媚的春光將要到來,雉鳥開始發出美妙歌聲,尋求伴侶。
雖然冬至過後白晝漸長,但氣溫並沒有因此上升, 反而是進入一年最寒冷的階段。
俗話說「冷在三九」,小寒正處三九前後, 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小寒遊子要思歸,大寒歲末慶團圓」, 過了這寒季的最後一關, 歸家的日子便可扳著指頭數起來了。
探梅
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挑選有梅花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會為之清爽振奮。
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為重視。每到此時,就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做成香鮮可口的"南京菜飯"。
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和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補膏方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膏方進補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
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炒米糖
舊時,寒冬臘月,經常有人挑著扁擔走家串戶地笑著吆喝: 「炒米糖炒米糖,買一碗吃了甜心腸。」
一碗炒米,放紅糖、白糖,倒開水衝進大碗中,水聲譁的一下,飽滿的果實縮成了顆粒,入口即化。
小寒養生
小寒養生,注意三暖:
暖頭、暖足、暖背。
「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人的頭部是平衡整個身體熱量的最主要部位。
小寒節氣處於三九的前後,此時,身體處於適應寒冷天氣階段,若頭部受寒,極易引起感冒。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在小寒節氣,應該滋養陽氣、收藏精微物質,使臟腑功能得到補充,但在進補的過程中,注意合理進補,切勿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
冬季滋補得當,可達到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效果。
小寒進食,有「一飯一湯一菜一粥一壺酒,小寒不寒」的說法。
一飯:菜飯;一湯:山藥羊肉湯;一菜:素炒三絲;一粥:核桃粥;一壺酒:黃酒。
「小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酒,晚服杞菊地黃丸。」
寥寥數語,凝結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養生智慧。
冬季泡腳有助於驅寒保暖,科學泡腳還能祛病強身、補腎、通經絡。
泡腳時間以30~45分鐘為宜,每天或隔天泡1次即可。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的說法。
在這乾冷的日子裡,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慢跑、跳繩、踢毽都有利於提高身體素質。
小寒寄語
小寒,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節——
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這寒氣其實是陽氣上升,逼迫陰氣所為。
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堅毅的鴻雁已先開始啟程北飛了。
寒冬都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嚴冬臘月,凜冽清寒,韶光容易拋舊人。
轉眼之間,遲暮年歲,豆蔻光陰已成繁煙往事,仍舊年少輕狂的我們,還有多少青蔥歲月可以揮霍蹉跎?
只怕是,來年再回首時,如今的繁豔盛大,也漸成為單薄年華裡最奢侈的懷念了。
小寒已至,暖春也即將到來,願所有的美好都在不遠的明天等候著你,願幸福快樂與你保持一致。
願君諸事順遂,平安喜樂!歲歲年年,萬喜萬般宜!
願你路上有良人相伴,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願你惦念的人能和你道早安。
小寒,天寒雪飄,唯願君安!
原標題:《今日小寒:天寒飄雪,唯願君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