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是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長江文化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遊資源。
近年來,瀘州做好文旅結合的「大文章」,把文化與旅遊進行無縫銜接,打造各式「網紅景點」,衍生出文旅結合的N種模式。每一種模式都能帶給遊客不同的文化體驗,吸引了四面八方遊客到「中國酒城,醉美瀘州——一座釀造幸福的城市」,體驗瀘州的魅力。
為更好推介瀘州文旅結合特色景區, 4月18日、19日,瀘州市組織多家省級駐瀘媒體和市級媒體的記者,走進瀘縣、納溪、敘永、古藺各景區了解文化旅遊發展的情況。記者對部分文旅結合包裝打造的景點進行了梳理提煉,讓大家感受這些「網紅」景點的精華所在。
能帶走的「古董」
眼睛亮晶晶,腳踩祥雲的粉色系朱雀;手拿寶劍,撅著嘴頭微仰的傲嬌武士;手拿荷花,單腳踩荷葉,翩翩起舞的歌姬……瀘縣宋代博物館內一幅幅Q版的「萌表情」圖畫吸引了遊客目光。
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以展出宋代石刻為主題和重點,現有館藏文物14000餘件,珍貴文物550件,囊括玉器、陶器、雕塑、造像等26個種類。尤以宋代石刻數量眾多,內容豐富。
瀘縣宋代石刻製作精美,雕刻技藝嫻熟,隨物賦形,生動逼真。雕刻藝術手法主要是高浮雕、淺浮雕和線雕三種形式,石刻內容主要為各種造型的武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神態各異的伎樂和侍僕,以及飛天、人物故事、動植物花卉、族譜等。
瀘縣宋代石刻是一幅幅埋藏在地下的南宋社會歷史畫卷,填補了中國美術史中宋代墓刻史的空白,其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川南乃至全國獨有的,是中國南方一道美妙絕倫的風景線。瀘縣宋代石刻在瀘縣20個鎮(街)均有分布,其中宋墓數量甚多。現已知瀘縣宋墓有160處,墓葬500座以上,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為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被列為2002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2006年5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剖析文化基因,彰顯文創魅力,讓石刻不再是館內冷冰冰的藏品,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以宋代石刻為原型,結合當代流行文化元素,選取武士、伎樂、四靈等文化元素創新設計出16種宋朝與當代特點結合的「萌表情」。
這些「萌表情」造型不一,風格各異,不僅擺在博物館裡,還做成了可以在微信下載使用的生動「表情包」。博物館解說員說,「我們想讓石刻文化『活起來』,讓遊客能帶走,而且在生活中還有用處。」
於是,不只是「萌表情」,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還開發研究出了文藝類、食品類、生活用品類、旅遊紀念品類、出版品類文創產品,如「如花如錦」冰皮甜點、龍躍抱枕、飛舞連天絲巾等。「這些文創產品讓石刻成了能帶走的『古董』,讓遊客從另一個角度感受瀘縣厚重的歷史文化。」瀘縣文廣旅局副局長王芳說。
酒文化帶來的「就業熱」
「整個釀酒過程分為7個步驟,高粱、糠殼、酵泥、酒麴是釀造過程必不可少的4種原料。」龍洄酒莊內,不少遊客正在聽解說員龍倩解說釀酒過程。
2014年3月,以國際酒莊標準建成的生態白酒莊園——龍洄酒莊,在50多家國內名優酒企業,以及20多個由布魯塞爾國際烈酒評酒會領銜的來自世界各國的金牌酒莊莊主共同見證下盛大揭幕,龍洄酒莊同時被中國酒業協會授予「白酒酒莊聯盟標準認證NO.001酒莊」,成為中國白酒第一莊園。
「在龍洄酒莊內,不僅能看酒、品酒,還能親自調酒,實地感受酒文化。」瀘州白酒莊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客服經理馬靜萍說,龍洄酒莊配備有勾調師、專業的勾調用具以及優級的基酒和調味酒。遊客可根據自己的口感喜好任意選擇基酒和調味酒進行勾調,調製獨一無二的莊園美酒。
龍洄酒莊是集原糧種植、釀造、貯存、文化展示及主題旅遊為一體的白酒生產場所。龍倩告訴記者,前來龍洄酒莊參觀的群體包括旅行團、散客、購酒者、研學旅行團等。
龍倩說,龍洄酒莊現在每天接待遊客四五百人次。其中,外地人約佔40%,白酒酒莊每年帶動周邊就業人口60多戶,綠化、安保、保潔、解說人員等都是當地居民。
同以酒文化為主題的清溪谷·花田酒地、天寶洞,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周圍居民就業。清溪谷·花田酒地的負責人告訴記者,2019年1月至4月中旬,景區累計實現門票收入約315萬元,接待遊客約23萬人,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上百個,帶動當地經濟流量5000餘萬元,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
有「中國酒罈兵馬俑」稱謂的天寶洞正逐漸對外開放。「針對酒業旅遊修建的酒店,建成後,每年能接待10萬到15萬人。」天寶洞休閒度假酒店副總經理楊輔春說,天寶洞酒文化的發展將輻射周邊居民,帶動更多人就業脫貧。
場景還原——更走心的「紅色洗禮」
幾方破舊的桌子、幾條頗有年代感的凳子,桌上擺放著一個老式電話、幾個茶碗,桌旁立著一面「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旗,這些是擺放在敘永石廂子彝族鄉紅軍長徵紀念園「雞鳴三省石廂子」會議舊址廳內的東西。
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紅軍長徵一渡赤水後到達敘永縣的石廂子,在這裡中央紅軍度過了春節,進行了修整。在此期間,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在石廂子召開會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出席了會議,史稱「雞鳴三省石廂子」會議。
紅軍長徵紀念園內,不僅能看到會議舊址,還有紅軍長徵過石廂子的情景復原館等。此外,為傳承紅軍精神、弘揚紅色文化,景區推出了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重走長徵路、親子徒步拉練等,讓遊客在模擬場景中感受「紅色洗禮」。
石廂子彝族鄉黨委委員、人大主席王洪介紹,每年「七一」黨的生日和「八一」建軍節,以及平時的工會活動,許多機關單位會前來重走長徵路、聽黨課、重溫入黨誓詞,根據實際情況體驗五六公裡的紅軍長徵路程。石廂子彝族鄉中心學校更是將組織學生體驗長徵路,培養學生不屈不撓的精神作為常態。王洪說,今年還推出親子遊拉練活動。親子拉練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參觀長徵紀念園、聽紅軍故事,接受紅色教育。景區晚上還會組織篝火晚會,讓遊客體驗紅軍長徵的軍民魚水情。
敘永縣石廂子彝族鄉是紅軍長徵一渡赤水後的駐地,而古藺縣太平古鎮則是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所在地。
太平鎮發展旅遊依託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地和清末民初的古建築群等資源,以紅色為根基、古鎮為核心,不斷鞏固提升紅色古鎮國家4A級景區旅遊資源。充分利用四渡赤水幹部學院培訓基地,傳承紅色文化和古鎮文化,堅持文旅融合,發展旅遊產業。
太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遊欽峰說,2018年,太平紅色古鎮景區接待遊客16.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0萬元,帶動131人就業。
同時,古藺縣古郎洞景區建設了紅軍長徵四渡赤水實景體驗營。體驗營依託濃厚的四渡赤水紅色文化背景,以赤水河第二大支流「鹽井河」為實景載體主線,貫穿整個古郎景區。其中,設置四渡赤水期間重要戰役、會議的微縮實景,配備各種實戰場景體驗拓展項目,重走四渡赤水紅軍路,重溫鐵血忠魂紅軍情。體驗營以行為主,以講為輔,體驗與講解相結合,在「實戰」和「授課」中深刻領會紅軍長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