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興傑 來源:功夫財經
1
幼兒園老師工資有多低?
每一個家長都會膽戰心驚
最近看到一則微博,是一位媽媽吐槽幼教工資太低的微博。深圳的一家普通幼兒園,老師工資不到3000元,比在富士康打工還低。用這樣低的工資,能招到什麼樣的幼教呢?著實讓人擔心。這位媽媽感慨,私立幼兒園為了牟利,壓榨得實在太狠了。
這樣的事情似乎很普遍。我的孩子在北京上幼兒園,去年夏天剛畢業。很普通的一所民辦普惠幼兒園,每月學費加餐費一千多,和本地人群收入相比,算是很便宜。教師的工資是多少呢?班主任每月五千多,其他老師只有三四千。
年薪五六萬元,低於北京工資水平的平均線——各位家長不妨回想,每天單純帶孩子有多累,這是一份怎樣辛苦的工作。幼兒園當然不只是帶孩子,它是一份重要的教育工作。除了照顧起居,還要訓練孩子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使他們接受足夠的學前教育。
幼兒園不是中小學,理論上沒有寒暑假。老師要像普通的上班族那樣,日常堅守崗位,一直到國家法定假日。除了教學,老師們經常要迎檢查、辦活動、搞慶典,這些事情需要加班完成;單單排練節目,每學期都有好幾場。其中的辛苦,相信大多數家長都無力承受。
這樣重要而辛苦的工作,工資水平還不如做美甲送外賣;老師們都是年輕人,他們收入這麼低,還能安心工作嗎?每一個看過幼教工資條的家長,往往膽戰心驚。疫情期間,我看到以前的幼兒園老師做起了微商,我默默點了個贊。
2
資本家剝削幼兒園老師?
牌照才是真相
幼兒園為什麼不用高工資招募幼教?資本家的剝削,未免太狠吧。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換種問法:幼兒園花更多的錢,招募更好的老師,對他們來說有沒必要呢?
在普通的服務業,回答這個問題簡直不需要思考。一個有心的餐館,會給廚師最高的工資,因為廚師至關重要;一個想要做大、留住客人的足浴店,都會重視技師的水平和素養。他們辛苦,卻鮮少人抱怨收入太低——因為一線服務者非常重要。
幼兒園也是服務業。教師們收入低,有且只有一個原因:老師的水平對幼兒園存亡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能夠獲取牌照,進入這個行業,才至關重要。
一直以來,幼兒園行業受的管制較大,供給一直不足。早在1988年,國家教委和建設部頒布了一份「試行文件」《幼兒園建築面積定額》,對幼兒園各類場所(包括園長室、保健室、財務室、值班室)的面積,進行了詳盡規定。
比如說,6個班的園舍面積不得少於1773平米,綠化面積不得少於平均每生2平米。如此繁細的規定有幾十條,很多都已不切實際。
這份文件頒布於1988年,當時全國基本只有機關單位才舉辦幼兒園——到如今,全國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社區密度和當時相比,早已不是一個量級。三十多年前一個「試行文件」,至今仍約束著社區幼兒園的興辦。
此外,興辦幼兒園還要面臨諸多審批問題。上到園長,下到兼職教師,都需要職業資格證;從教育部門到衛生消防部門,都能一票否決。幼兒園不是一般企業註冊登記即可成立,而是實行審批制——當地政府部門根據片區人口數量,再決定是否批准。
行政審批都是依照歷史文件和統計數據,而在人口流入城市,一切早已不相適應。2018年媒體報導,2020年北京有60萬幼兒入園,但全市幼兒園只能解決40餘萬學位。
17萬個學位的缺口,每年卻只有兩三萬個增加。這一現象在深圳也很普遍,一些樓盤的業主驚訝地發現,買房之後,小區幼兒園還是上不了。究其原因,就是幼兒園供給被卡死了。
市面幼兒園數量長期不足,招生自然不必發愁。只要搞定牌照,招募老師有什麼難呢?幼教這一行雖說辛苦,對許多年輕女孩來說,幼教算是一份「體面工作」,工資低點也就接受。
國家對幼教從業者有資質要求,這些證書不是行業認定,而是考試獲得。從業者不像程式設計師那樣有真正的技術門檻,哪怕薪水不高,也可以招到人。稍加培訓,他們就能上崗了。
3
幼兒園非營利化,不是好方向
最近幾年,幼教行業發生了很大變化。幾起虐童事件刺激後,人們將行業亂象歸罪於民辦幼兒園利慾薰心,為了賺錢,對孩童不擇手段。此後國家出臺政策,要求民辦幼兒園不得以營利為目的。
大型教育集團的上市、併購和重組已經不太可能,很少有資本再涉足這個行業,學前教育產業化道路斷絕。小型民辦幼兒園逐漸被公立幼兒園收編,成為民辦普惠園。
普惠園最早是公辦或單位舉辦幼兒園,現在大量民辦幼兒園轉型,普惠園成了公立幼兒園以外的主流。普惠園是民辦的,卻接受政府指導價和補貼。以北京為例,普惠園學費加餐費,每生每月一千多元,政府學前教育補貼也是每生每月一千。
看起來費用不高,卻是旱澇保收,沒有競爭壓力。園長想賺錢,無法提高學費,只能靠壓縮成本實現。幼兒園多數成本是固定的,彈性較大的是教師工資。降低這方面成本,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早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出臺,學前教育因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可以是營利性質,民辦幼兒園曾迎來一段繁榮時期。現在黃金期已過,民辦園大規模轉為公立園,影響非常深遠。
▲數據來源:教育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幼兒園的學費會很便宜,未來還可能免費,但「交錢就能上幼兒園」的便利將不復存在,抽籤、搖號、排隊等現象,可能成為常態。
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進園難」將長期存在。至於教學質量的進步,我不抱有樂觀的態度。缺乏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進步將是緩慢的。幼兒園教師的待遇,也很難和這個行業的重要性相匹配。
4
幼兒園不特殊,競爭才是改善的出路
最近兩年,民辦幼兒園紛紛轉軌,公立幼兒園所向披靡,很多人表示贊成。也有學者(比如陳志武)論證幼兒園的特殊,他們會說,幼兒園服務的對象是孩子,孩子無法正常感受和評價,因此存在信息不對等,市場難以發揮作用,需要由國家來興辦。
我不認可「幼教特殊論」。孩子固然不會準確表達幼兒園服務的好壞,家長們也不傻,他們會觀察詢問,會考察感受,幼教市場也會有口碑聲譽。沒有誰比家長們更關注孩子狀況。
幼兒園深諳其道,他們也在盡力公開透明,以獲取家長信任。幼兒園以外培訓機構的繁榮,也證明了幼教行業的市場化,並沒有他們想的那樣可怕。
希望對「幼教市場化」抱有敵視看法的人想想:在一個市場中,渴望賺到錢的人,往往也是熱愛這個行業,並希望把它做大做好。
只要競爭足夠激烈,最後還是做得最好的那批人勝出。他們最懂這個行業,也有改善的渴望和動力。不只是投資者,還包括園長、幼教行政人才,還包括教師。現在那些熱愛幼教行業的人,在這個行業裡都難以生存,留下的會是哪些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