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倚天屠龍記》電視劇,很多人把01吳啟華版或03蘇有朋版視為經典。
首先,這兩部電視劇在男主角張無忌演員的選擇上就不過關。
吳啟華1964出生,到演張無忌時,已經三十六、七歲。蘇有朋1973年出生,到拍攝《倚天屠龍記》時,也已三十掛零。
難道張無忌天生老成?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擁有而立之年的面孔?
說起現在拍電視劇,有一個通病,就是看重演員的名氣與顏值。
不管你年歲與氣質符不符合人物形象,只要有足夠人氣,有相貌堂堂的儀表,能為收視帶來不少效益,就能「走馬上任」。哪怕你毫無演技,哪怕明知作品招惹唾棄,導演也在所不惜。
再一方面,這兩個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內容太過瑣碎。沒用的情節,比比皆是。可對劇情起到促進作用的「天涯思君不可忘」、「武當山上松柏長」原著兩章情節要麼一筆帶過,要麼隻字不提。
也有一些人對1994年馬景濤版的情有獨鍾。
馬景濤1962年出生,演張無忌時,歲數也不小了。
臺灣電視劇也有一個通病,就是情節不夠緊湊,一件小事,便婆婆媽媽,演起來沒完沒了。把個武俠劇整成了言情劇。
人們都說先入為主,最早接觸的東西容易被接受,並且生成一種固定概念,從而對後來的同樣事物,充滿排斥。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並不是絕對。
就仿佛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人,看見黃河,波濤洶湧,如萬馬奔騰,便已感覺蔚為壯觀,但等有朝一日見到大海,白浪滔天,如山起峰落,此起彼伏。必生小巫見大巫之慨。
《倚天屠龍記》的電視劇版本,我最早接觸的是94馬景濤版、隨之01吳啟華版、03蘇有朋版,並相繼看全。
由於原著的魅力,本來我對這三個版本並無異言,但後來接觸了1986梁朝偉版,情況發生了變化。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梁朝偉版雖然出品較早,但並沒有在內地廣泛傳播。我是後來在網上看到的。
梁朝偉生於1962年,飾演張無忌時,只有二十三、四歲,舉手投足,言談語笑,都洋溢著年輕人的朝氣,對比吳啟華等3人,形象上便已佔了上風。
梁朝偉也極為傳神的把張無忌的單純誠實,優柔寡斷,宅心仁厚躍然了螢屏、
對比之下,蘇有朋他們明顯是在演戲,喜怒哀樂,看不出什麼真情流露。
而梁朝偉則是角色的化身,每一場戲,都是那樣的真摯自然,尤其是與黎美嫻飾演的趙敏之間的感情戲,情真真意切切,心有靈犀,配合的萬分默契。
與其他版本相比,梁朝偉版《倚天屠龍記》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那樣的生動。
嬌柔可愛,但又不失威風霸氣的趙敏;楚楚可憐,又心機極深,為了心上人而喪失理智的周芷若(鄧萃雯飾演);仙風道骨、面目慈祥的張三丰(鮑方飾演);愛憎分明,與師兄弟手足情深的張翠山(任達華飾演);率性灑脫,敢作敢為的殷素素(鄭裕玲);溫柔和順,善解人意的小昭(邵美琪飾演)------
每一個人物都如量身定做,栩栩如生。
而回頭看時,無論馬景濤版,還是吳啟華版、蘇有朋版,大多數演員都給人一種裝腔作勢之感。
最讓人欣慰的一點,梁朝偉版《倚天屠龍記》完美還原了原著的前兩章情節,「天涯思君不可忘」,「武當山上松柏長」。
既承接了同為「射鵰三部曲」的上一部《神鵰俠侶》內容,又為後來九陽神功的出現,做了鋪墊。
郭襄四處尋找楊過,而到得少林寺,進而目睹何足道揚威少林,張君寶(張三丰)惹禍,師父覺遠捨命相救。後與張君寶、無相大師同聞九陰真經秘訣(但因資質閱歷所限,三人所銘記與領悟都不一而同),事後創立峨眉派。
這才是張無忌中玄冥掌毒之後,張三丰帶他身赴少林求醫的原因。
郭襄的飾演者曾華倩和覺遠的飾演者高雄,以及何足道的飾演者李成昌,雖然都是客串出場,但俱自形神兼備的展現了人物風貌。
對比吳啟華、蘇有朋等版本,梁朝偉版的《倚天屠龍記》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武打動作真實自然,乾淨利落,讓人賞心悅目。
一甩手就飛沙走石,一推掌就石破天驚,這種誇張式的武打效果,是當今武俠影視製作追求的潮流,既缺乏美感又不切合實際,難免讓人反感。
所以說,1986梁朝偉版才是最為經典的《倚天屠龍記》,各方面對比,吳啟華、蘇有朋等版本都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