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大家好,歡迎來到《英雄記--古今名人在延安》欄目。我是延安紅都紅色文化培訓中心的教學助理張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王若飛:關山度若飛!
王若飛:關山度若飛
1937年秋,被國民黨以「政治犯」的身份關押多年的王若飛,在中共的營救下被無條件釋放。他和愛人離開太原,經西安到達延安。到延安的第二天,毛澤東接見了他,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王若飛情緒非常激動,對愛人說:我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快活,這次我們真的回到「家」了。
初到延安,王若飛擔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宣傳部長、統戰部長,負責宣傳鼓動文化教育和團結聯絡上層民主人士的工作。他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中共的全面抗戰方針規定了宣傳要點把動員全民抗戰放在邊區宣傳工作的首位。他創辦了陝甘寧邊區黨委理論刊物《團結》月刊,作為宣傳中共中央方針政策的陣地。他是這個刊物的主要領導人也是主要撰稿人。與此同時,他還兼任陝北公學教授經常深入學校作形勢報告,宣傳中共全面抗戰的主張。
1938年秋,王若飛被調擔任中共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任八路軍副參諜長。他對擔任副參謀長這一職務有些為難。他找毛澤東說:我從來沒有做過軍隊工作,擔任這項工作,恐怕不行。毛澤東鼓勵他說「我開始也沒有搞過軍事,後來不是也搞起來了嗎!你擔任這個職務不會有什麼問題的。」經毛澤東一說,王若飛接受了,並且在崗位上工作得非常出色。
1941年冬天,王若飛調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和黨務研究室主任。他在當年11月召開的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一次會議上,協助林伯渠起草了政府工作和參議會常駐會的工作報告,並為林伯渠審定了大會宣言。當年冬天,王若飛還受中共中央的委託,組織一個小組,研究制定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經1942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最後頒發到全國各杭日根據地施行。
1942年秋,王若飛對根據地反「掃蕩」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後指出:敵人以慘無人性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來製造無人區,最後消滅我們的有生力量,這是敵人採用的抽水捉魚的辦法,魚大水少無法生存。我們人民軍隊、幹部應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把大魚變成小魚,才能對付敵人。他的這種認識,是中共中央精兵簡政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不久,毛澤東就把精兵簡政的政策明確地提出來了。
1944年春,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的發展,決定林伯渠、王若飛等去重慶同國民黨舉行談判。從此,王若飛一直戰鬥在同國民黨唇槍舌劍的談判第一線。當年7月1日,王若飛陪同國民黨參議會黃炎培、傅斯年、章伯鈞、褚輔成、冷通抵延安訪問。
1945年七大會議上,王若飛被選為中央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王若飛也一直在重慶與國民党進行和平建國談判的最前沿。1946年4月8日,他和博古等人奉命乘專機回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請示政協工作時飛機因氣候變化迷失方向,於當日下午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險墜毀。機上全體人員遇難,王若飛時年50歲。
如今,王若飛的靈柩安放在延安的「四八烈士陵園」內。
今天的《英雄記--古今名人在延安》王若飛的故事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周再會!
文章來源:古今名人在延安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李鶯鶯
審稿: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