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YEE蜂潮(eyeeofficial)
從希爾頓身後名不見經傳的小跟班,到全美頂級的流量明星;從靠大尺度視頻搏出位的名媛網紅,到出入白宮侃侃而談的「政界大佬」。
如今,誰要是嘲諷金姐只是屁股大沒腦子,恐怕才是真正沒腦子,要知道人家如今這份身價,單靠賣弄身材是絕對賺不來的。
除開真人秀拍攝以及自身的流量體質不談,美妝、香水等等業務也都被金姐一手抓牢。之前看到有媒體分析稱侃爺能從YEEZY的銷售業績中拿到幾千萬人民幣的分紅...但別忘了 YEEZY 的不少股份可都讓傻黑甜打包送給老婆了。
而最近,金姐又繼續大張旗鼓地擴展商業版圖,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塑形內衣品牌,果斷殺入內衣市場。
據卡戴珊本人表示,長期以來她一直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塑形內衣,不是顏色難襯,就是款式不合,為此總是需要通過裁剪內衣來搭配自己的風格。
而這個全新的內衣系列能幫絕大部分女性找到解決方案,即擁有適應不同膚色的顏色選擇,又配備了 XXS-4XL 的規格尺碼,剪裁方面也可適應多種搭配方案。
在向來敏感的西方輿論語境中,金姐帶來的這個內衣系列,可以說是十分「政治正確」了。首先適應不同膚色這點就能完美規避「種族問題」,多規格尺碼這一塊也將「女性權利」安排的明明白白。
或許在卡戴珊的預想之中,如此用心良苦的內衣設計定會引來網友們的拍手叫好。但出乎她意料的是,自她在 Instagram 上放出預告後,輿論迅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這個全新的塑身內衣品牌被卡戴珊命名為「Kimono Intimates」,翻譯成中文也就是」和服密友「。除此之外,近來對法律研究頗深的她,還順勢申請了「Kimono Body」、「Kimono World」和「Kimono Intimates」等八個商標。
不難看出,在品牌名字上卡戴珊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就如同她本人出的那個 Kimoji 表情包一樣,將自己的名字融入品牌之中,而 mono 在日語裡又有物品之意,兩者結合再次強調「 Kim 出品,必屬精品」。
可眾所周知,Kimono 也就是和服,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向來佔據重要地位。這不僅是日本人在畢業、訂婚、結婚和葬禮等特殊場合穿著的民族服裝,同樣也是經由幾代人沉澱下來的文化和傳承。
因而在廣大日本消費者的眼裡,卡戴珊這種自認有趣的「小巧思」,是對於日本傳統文化的極度不尊重。
目前,已經有人在海外社交媒體上設置了#KimOhNo的詞條,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向卡戴珊表示不滿。而在這個詞條下,也有無數日本網友發聲抗議,要求卡戴珊更換品牌名。
日本網友 Yuko Kato 表示:「內衣很好看,但作為一個喜歡穿傳統服飾的日本女性,你的品牌名字令人費解,因為它跟和服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這不是文化冒犯,那請你改名。」
也有不少和服愛好者義務向卡戴珊科普和服文化,「我是一個和服設計師,我強烈抗議且反對卡戴珊註冊 Kimono 商標,因為和服在日本已經有1225年的歷史。
當然,比起婉約派與科普派,更多的日本網友選擇加入強硬派。「和服不是內衣」、「我的文化不是你的內衣」是兩條最常見的評論。
面對如此輿論攻勢,心大如金姐也很難穩坐泰山。就在昨天,她本人通過紐約時報發布了聲明,澄清道:「我理解並深深尊重和服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本意不是設計或發布任何有損傳統服裝的產品。」同時,她還強調品牌的核心就是包容性和多樣性。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據紐約時報透露,金姐至今為止也沒有改變品牌名稱的計劃,並且她還在繼續等待商標批准。顯然,這是要硬剛到底的架勢。
這不是首次卡戴珊家因為文化挪用或文化冒犯而被控訴了。儘管在公開場合上,卡戴珊家族一直對種族歧視與文化問題表現出高度重視。但網絡中,這個網紅家族一直因「過於美黑」而被指責有挪用文化之嫌。
很多黑人女性對此的態度都是,「我們的膚色不是用來給你們增加時尚感,或者讓你看上去更具異域風情的。」
而在此次「Kimono Intimates」事件中,也有不少黑色人種出來發聲,「現在每個人都要責怪卡戴珊挪用日本文化,但當我們抗議的時候,你們卻說太過敏感了。」
的確,往往只有當人們自身處於被冒犯的語境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箇中滋味。但從某種角度而言,偏貶義的文化挪用與更加中性的文化交流之間也很難明確地定下界限,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有過度解讀的嫌疑。
維基百科中關於文化挪用的定義是,特指主流文化對於少數派別文化元素的挪用。與平等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挪用往往帶有某些侵略或力量不均等的元素。
但是在全球文化互通的今天,對於其他國家或小眾文化的引用也往往能算作另一個層面上的藝術創新,而在時尚領域中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創作手法——「致敬」。
那麼創作者在「挪用文化」的過程中,如何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更多的是敬意而非冒犯呢?筆者私以為有三點不可或缺,理解、尊重、以及足夠的謹慎。
舉一個大家都有切身感觸的例子,去年的Dolce&Gabbana辱華事件,在品牌的腦殘設計師StefanoGabbana 親自下場作死之前,其實也是一個拙劣的文化挪用的例子。
這個事件的起點,是D&G拍攝的《起筷吃飯》宣傳片,在片中品牌方設計了一系列誇張動作與臺詞,比如「小棍子狀的餐具」,「偉大的瑪格麗披薩」等。讓很多中國人看後感到不適,儘管品牌方再三強調這是對中國文化的致敬,但我們還是會有被冒犯的感覺。
我們深知沒有任何品牌會膽大到跟整個中華民族作對,更何況是一個準備迎合中國市場的品牌,但在這個宣傳片中,他們卻走了歪路。
他們沒有理解,筷子不僅是中國人慣用的餐具,更凝結了中國人對傳統飲食的情結;他們也沒有尊重中國人對家庭與國家的那份深深的歸屬感;而其帶有嚴重刻板印象的設定,也無形體現了充滿優越感的輕浮與傲慢。他們只是「致敬」了刻板印象中的中國文化,而非真正的中國文化,就是問題的結症所在。
回歸到本次的 「Kimono 事件」當中,我們不難發現這與最開始的D&G宣傳片何其相似。D&G 冒犯了我們的餐飲文化,而卡戴珊冒犯了日本民眾的服飾文化。
毫無疑問,積極擴展商業版圖的卡戴珊一開始為自己的品牌命名的時候,絕對不會有「侮辱」日本文化的意思。但是在明知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飾的情況下,依然抖機靈起名並註冊商標,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冒犯。
面對異域文化,每一個人都需要有足夠的敬畏之心,更何況是卡戴珊這樣家喻戶曉的流量巨頭。
那麼有沒有品牌們值得學習的文化致敬教科書呢?去年 adidas 和菲董其實就做得不錯。或許還有鞋迷記得,去年 adidas 與菲董展開合作,以印度灑紅節為主題設計了 Holi 系列產品。
要知灑紅節可是印度人以及印度教徒的重要節日,並廣泛涉及到多個國家與地區。這不僅是傳統更涉及到信仰,按理說應該十分敏感。
而在產品發布時,卻意外的比較順利,只有個別的極端人士質疑文化盜用。原因很簡單,adidas 推出這個系列的主題雖然與金姐相似,都是強調多樣性,但 adidas 的做法更加謹慎,並且充滿敬意。
首先在廣告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出境的基本都是印度人,內容也以介紹灑紅節為主,完全可以當做灑紅節的科普片來看;其次,菲董本人也親自走訪印度當地,切身感受這個傳統節日;再者就是在鞋履的設計上也有著足夠多的印度元素,adidas 還專門提前兩周在印度做獨佔發售。
但凡以上這些舉措缺少一項,恐怕 adidas 面對的輿論壓力都不會比卡戴珊輕鬆。
結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已經成為常態,不管是在時尚領域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期待能看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望,而這一切都基於最容易也最難真正做到的兩個字,尊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