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疫情衝擊下,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挑戰。874萬「後浪」將入海,求職路上如何避免「入坑」?專家來支招!
北京安理律師事務所
劉濤律師
@應屆畢業生:
這些就業優惠政策,你知道嗎?
困難家庭畢業生
就業有優惠、有照顧
1、資金幫扶:發放就業補助或者給予創業補貼。
例如:河北大學對2020屆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有專門的就業專項資助;華南理工大學對求職困難、家庭困難的雙困生有專項補助;南京工程大學對於疫情重點防控的畢業生,給予特殊幫扶政策。
2、招聘幫扶:針對家庭生活較為困難的畢業生,給予專門的就業招聘幫扶措施。比如:舉辦就業專場或提供便捷的招聘路徑。
例如:北京搭建了省際交互畢業生招聘平臺,對於內蒙古、河北兩地的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給予一定的照顧,目前169家單位提供了5300多個就業崗位。
溫馨提示:建議貧困家庭畢業生,在就業前可以找學校就業辦,或當地人事部門進行了解。
找工作籤合同,要注意什麼?
小江入職某建築諮詢公司擔任銷售,但事後卻發現這個公司經常拖欠工資,為此他就與公司解除勞動關係,並且訴諸法院,要求公司支付基礎工資及業務提成共計4萬多元。
不過,由於雙方在勞動合同當中約定的提成工資計算方法不明確,導致雙方產生爭議。後來經過法官的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由公司付給小江3萬元。
劃重點!「職場小白」必看!
1、公司相關制度文件要留存
在實際情況中,一些公司可能會對勞動合同的表述不是很清楚。比如:有些單位的實際運行制度,沒有在勞動合同裡面體現,通過其他文件進行了約定。這些文件,勞動者應該予以保存。
2、提成、獎金約定證據要保留
一些公司可能沒有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提成、獎金的發放方法。勞動者應該注意保留好單位對於發放提成、獎金相關制度性的規定,以便在維權的時候能夠充分舉證。比如:提成的計算比例、按照什麼標準計算等。如果單位有這方面的約定,員工要儘量通過籤訂協議等方式保留證據。
3、《勞動合同》一定要留存一份,避免單位收走進行篡改。
4、合同中如果有空白的地方,不要留白,把它勾劃掉,避免單位事後添補對勞動者不利的約定。
5、權利受到侵害時應及時維權。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勞動者要有及時保留證據、積極維權的法律意識。比如:加班時間沒有支付加班費或調休、單位沒有按照約定發放工資等等,勞動者要及時留存證據積極維權。
溫馨提示: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報酬屬於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約定的越清楚越好!勞動仲裁對於一些小額糾紛,單位如果敗訴,是不能去法院起訴的,能夠加快勞動者的維權時間和效率,利於及時維權。
公司給我落戶了,想辭職,要賠錢嗎?
小田與某醫療公司籤訂《非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引進協議書》之後,與公司籤訂了勞動合同和落戶協議,並且承諾服務年限,也約定如果提前離職的補償金。隨後,小田通過應屆畢業生指標落戶到北京一個科技園區的集體戶口。不久,小田就向公司提出離職,法院審理之後,認為小田並未遵守約定,未經園區管委會和公司同意,自行將戶籍籤至自己購買的房屋當中。
在提出離職後,未到公司工作,違反了雙方在落戶協議當中的約定和借出戶籍卡時的承諾,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因為勞動者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勞動者應當予以賠償。
據此,法院綜合案情之後,判定小田向公司賠償15萬元。
按照《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只能在提供了專項技術培訓的服務協議,或者競業限制協議裡面才能夠約定違約金。其他協議裡,勞動合同裡提到的違約金通常認為無效。
對於所謂的戶口違約,能否得到支持實踐中有一定的爭議。考慮到部分地區的戶口(如北京戶口)屬於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如果單位和勞動者約定在就業後單位為勞動者解決戶口,勞動者承諾履職一定時間,那麼基於誠信原則雙方都應該履行各自的承諾。如果勞動者違約給單位造成損失,人民法院有可能支持單位要求勞動者賠償損失的請求。
對於賠償的金額,法院通常會結合勞動者違約的實際情況、單位損失的具體情況、以及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為單位造成的影響,綜合判斷後給予酌定。
自由職業、共享員工好?入行前這些問題要想好!
傳統用工方式,勞動者和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法律界定得更加清晰。
新型用工模式,相對來說自由度更高,但勞動者在享受新業態用工帶來便利時,很可能會忽視用工方式給自己帶來的風險。
比如:1、在發生爭議的時候,面對欠薪、沒有繳納社保,主張權利有可能會受到限制。2、你跟單位之間到底是勞動關係,還是勞務關係?3、你到底跟哪個單位是勞動關係?4、給你繳社保的單位、發工資的單位、報稅的單位,分別是哪個?彼此之間有什麼關係?
有可能你想去追責的單位,跟你沒有勞動用工法律上的關係,而你名義上的單位,可能沒有賠償經濟上的能力。當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有可能無法得到明確的救濟。
溫馨提示:應屆畢業生在初入職時,最好慎重考慮一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就業方式。在對於新興行業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傳統用工方式更加穩妥,可以等積累生活成本和資源,對行業有了比較深刻認識後,再嘗試新的用工方式和行業領域。對自己、家庭也更加負責任。
素材來源:中國鄉村之聲《善治之路》欄目
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喬萍莉
責任編輯:劉思思
監製:舒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