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是家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暑假後面對升入新的年級,可能要換學校、換班級、換老師,這時候家長們特別樂意談論和比較同一級部各位老師的教學水平高低,當然,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們談論的目的還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找一個讓自己滿意、教學水平高的老師。關於教學水平的高低老師們都尚無確切定論,家長們又是如何評判的呢?老師的教學水平高低應該怎麼來評判呢?教學水平的核心又是什麼呢?
學生考試的成績
大部分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以學生成績的高低來評判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比如這個老師班裡考上了幾個重點中學,全校排名中有多少個前多少名的等等。只要是班級裡學生學習考試成績高的,那就是老師的教學水平高!
誠然,考試成績能說明一定的問題,但是僅僅以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衡量老師的教學水平的優劣是否客觀公正呢?小編武天老師一個教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師朋友,帶過相鄰兩屆學生,但是兩屆學生的中考成績相差很大,對於這個老師我們應該說他水平高還是低呢?該老師感嘆學生成績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在於生源、在於家庭教育、在於從小打下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生成績的高低確實與上面這位老師說的因素相關,那麼老師的教學水平在學生成績上又有多大影響呢?有的老師可能只帶學生一年的課,這一年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是因為該老師霸佔學生的音體美等等課程,給其他老師搶課,海量布置作業,通過題海戰術,讓學生的成績普遍有了明顯的進步,那麼我們能否說老師的教學水平高呢?
學生的習慣養成
在中小學,特別是小學階段,習慣養成教育是被經常提到的。也有不少的家長把習慣養成教育,當作是評判老師教學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有的老師注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比如寫字、讀書的習慣;預習、複習的習慣甚至包括文明禮儀習慣。
一位在美國公立小學的老師說他們的校長每年最強調的是和學生建立關係Build up relationship。該老師稱自己近十年的教學經歷告訴他。老師除了有紮實的基本功,吃透了教學內容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學生願意學習、主動學習、喜歡學習。說白了這也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教育。
然而習慣的養成並非立竿見影,這是一個日積月累漫長的過程,見效較慢,但是如果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卻可以受益終身。
上課的能力
對於老師上課的能力,家長們大部分是通過孩子來了解的,因為家長們基本上是沒有機會去教室裡聽課的,就算是聽課,大部分的公開課都是一場華麗的彩排多次的表演活動而已。
有人認為上課的能力,應該是老師的表達能力——邏輯。我們通過一個反面例子來了解一下這個觀點:一位年輕時很帥氣的老師,講課非常受歡迎,姿態優雅,多年後學生回憶說每次聽課聽得津津有味,可是完了想不起來他到底講了什麼。原因在於這位老師思維發散跳躍,講A的時候跳到B上,繼而跳到C上,再也回不到A上。有一類老師,滿腹經綸,但是講課的時候卻給人感覺雲裡霧裡,表面上是表達能力不行,有的卻可能是本身邏輯性差。
還有人認為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的核心是課堂上對學生的把控。以前說一個老師教學水平高,會說他這節課講得「滴水不漏」。而現在會用另一個詞形容——滿堂灌。隨著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教學能力並不只是授課教師的個人表達得分,而是「學生+老師」的整體表現。說直接點,是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老師講得好不好只是評價標準之一。如果把課堂比作一場電影,教師的身份不是主演而是導演,真正的主角們是學生。導演不一定演戲最好,但一定能把控全局。當導演調動主角們演好了各自的角色,我們才會說這場電影真好看。同理,當老師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小組合作等,最終達成教學目標,我們才說這堂課上好了,這個老師的教學能力強。
其他觀點
對於老師來說,不出教學事故才是真正的教學水平高。
山東省五蓮縣教師楊守梅老師,無論當初多麼優秀,因為用課本抽打了逃課的學生,結果被停職、被處罰、被納入「黑名單」。還有的老師把學生管理成了「仇人」。對於這些事件頻出,所以不少的老師認為,不出教學事故才是教學水平高。
在領導眼裡,榮譽多、論文多、學歷高的才是教學水平高。
雖然沒有明確的說,但是在評優樹先,職稱評聘方面,看的就是榮譽、論文、課題,如果教學水平不高,怎麼能會評得上職稱呢?
變成專家就是教學水平高。在教師中有些老師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一番包裝成了「網紅」一樣的專家,脫離一線教學,到處搞演講,搞培訓,宣揚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當然也有很多這樣的專家被扒:學術造假,抄襲剽竊等等。
寫在最後
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目前沒有官方統一的量化標準,或許這一職業的特點就註定無法用量化來衡量,所以才有「當老師就是一個良心活」的言論,每個人心中對於老師的教學水平高低都有一把自己的尺子,只是每個人測量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那麼你認為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是教學水平高的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