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過:&34;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並未感受到這種力量。
最近一個新聞引起了阿槑老師的關注。
浙江溫州,小學開學當天,一個爸爸送娃上學。
這是他第一次做這件事情,所以很迷糊,根本不清楚孩子具體在哪個校區,學校的報到簡訊也沒有仔細看,結果一連送錯三個校區,最後一個才走對。
孩子到校的時候已經近10點,學校迎新的裝飾都收攏了,班級新生的集體照也拍完了……
孩子媽媽知道後,表示「氣到快要吐血」,連孩子的老師都說「隔著手機都能感受到電話那頭媽媽的滔天怒意」。老師還推測「可能之前的事情都是媽媽經手,爸爸沒有參與,所以才會在開學第一天鬧出這麼大一個烏龍」。
看到這個新聞,阿槑老師不免想起之前發生的同類事件。
1.一個老爸送孩子上學,因自己著急上班,把孩子往校門口一扔就走了。結果這位老爸記錯了孩子的開學日期,孩子不得已只有自己步行回家。最後在民警的幫助下,才被媽媽安全接回家;
2.一個小朋友去幼兒園,被老師和同學發現穿著兩隻不一樣的鞋子,老師一問才知道,這天是孩子爸爸送孩子出的門,慌亂之下給孩子穿錯了鞋;
3.一個爸爸駕車送4歲的女兒上幼兒園,下車的時候,爸爸接了個電話,就忘記了還在車上的女兒。之後,父母在車的座椅下,找到了已經窒息身亡的孩子……
在網上,這類事件可以說是不勝枚舉。而這些事情發生的本質原因,都是家庭教育中爸爸缺位導致的。
很多網友看到這種迷糊老爸的新聞,大多數的態度都是調侃。但調侃之餘,我們還是要引起重視:不要再讓家庭教育成為媽媽一個人的事情了,爸爸同樣有責任和義務參與進家庭教育之中。
其實,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的事情,並不僅僅存在新聞裡,阿槑老師身邊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
阿槑老師有一個朋友,她和她老公是做生意的,家裡一兒一女。剛剛結束的這個暑假,她幾乎每天都會進行同樣的內容:早上先送兒子去上數學補習班,緊接著送女兒去學鋼琴;下午送兒子去學物理,之後再送女兒去學跳舞。因為每個補習點之間的距離不是很近,所以白天她基本上都是不回家的,休息的地方都是孩子補課機構的等候區。
這位媽媽在沒有孩子的時候,會經常出去跑步,和我們也會有聚餐。但有了孩子後,她的生活完全為了孩子,沒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閒時間,跑步鍛鍊、朋友聚餐變得越來越少了。
阿槑老師問她「那孩子爸爸呢?」「孩子爸爸白天的大部分心思都在生意上,晚上回來就不想動了,只想躺著。所以孩子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在管」。
其實,這樣的家庭模式,阿槑老師身邊並不少見。
可能有人會這麼說:「孩子爸爸負責賺錢養家,孩子媽媽負責家裡面大小事以及孩子的教育,男主外,女主內,這樣不是很好嗎?」其實不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愛是同樣重要的。
鄧超,作為一名如日中天的藝人,工作非常忙碌,頭髮都白了大半。但他依舊能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作為父親,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很多家長去學習。
出門在外工作時,鄧超會把孩子送給自己的手工作品隨身帶在身邊,空閒時,會和孩子視頻通話以及聊天;
在家陪伴孩子時,會下廚給孩子做吃的,會學女兒跳舞,給女兒編麻花辮,陪孩子玩耍以及睡覺;
在孩子的學習上,他會主動輔導孩子的作業,會送孩子去上學,近期還在閱讀《家長教育學》。
連孫儷、俞白眉都為鄧超點讚,說他是一位靠譜負責的爸爸。
其實,在孩子的眼裡,沒有什麼大明星或者普通人,只有好的爸爸和不好的爸爸。所以,每個爸爸都應該有這個自覺,儘量抽時間去陪伴孩子,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爸爸」。
三字經中有這麼一句話: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了。
《家長報》之前報導過一件事,一小學某班搞了個「爸爸沙龍」,為什麼要搞這樣一個沙龍呢?
「因為每次開家長會,幾乎清一色的媽媽。」所以這次老師想和爸爸們交流一下。沒想到,那天來的70%還是媽媽。
許多爸爸捫心自問一下:你參加過幾次孩子的家長會?經常與孩子的老師溝通嗎?知道孩子的近期表現嗎?
前期大熱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男主朱朝陽是一個從小缺少父親教育的孩子,父親偏愛同父異母的妹妹,對朱朝陽的關心還不如他身邊的朋友多,而朱朝陽卻極度渴望著父愛,想要父親的關懷。
於是他努力讀書,為得到父親的誇獎和肯定,而朱朝陽由於長期沒有父親的陪伴與教育,因此對父親總是小心翼翼的,並善於察言觀色,敏感自卑,害怕失去。
在家庭教育裡,父親的角色是一個榜樣作用,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的高度。
在父愛中成長的孩子,有很強的安全感,敢於常識與突破,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徵。孩子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後,會努力的去抵達或超越父親的高度。」
阿槑老師經常聽到人說:孩子是怎樣的,父母就是怎樣的,這句話反過來也依舊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則是父母的影子。母親和父親均衡的教育才能更好的使孩子成長,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環境中的角色均衡問題。父母雙方都要確定好自己的角色,一起溝通協調,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均衡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與愛,不再讓家庭教育成為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互動:各位爸爸們,如果滿分一百分,你認為你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可以打多少分呢?
(全網同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