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常州金壇指前鎮指前村委的水產養殖戶金明生,在運動中不慎右腿受傷,只能臥床靜養,但這並不影響他照看106畝池塘。
躺在床上,金明生拿起手機點開「拓撲埃格物聯網」App,就能實時掌握池塘數據。上面顯示,1月6日上午11點20分,1號池塘內每升水的溶氧量為12.89毫克,水溫為3.59攝氏度,PH值為5.21。「我可以通過手機對安裝在池塘內的物聯網水質測控儀進行設備控制、氧限設置、溶氧校準,還可以實時察看報警信息和以往的操作記錄。」金明生說,當水溶氧量低於每升5毫克時,他設置的增氧泵就會自動運行。
金明生今年53歲,是一名養了20多年螃蟹的「老把式」,說起池塘裡的高科技也頭頭是道。
這一切,要從幾年前金壇區指前鎮以科技創新為原動力,加快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智慧水產業說起。
河蟹飼養,智慧監護
「我們圍繞河蟹產業升級的重要技術問題,與上海海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先後探索創立了一批在江蘇省乃至全國處於領先水平的新技術、新模式,並迅速在全鎮智能化漁場基地、龍頭企業和農戶中推廣應用。」指前鎮黨委副書記張金彪說。
總投資5億元、總面積6500畝的金壇智能化漁場位於指前鎮東浦村,是2020年江蘇省重大項目,也是正在建設的集漁業科技研發、標準化、智能化和綠色生產為一體的標杆性示範基地。一年多前,這裡還是零星的水產養殖水面和荒灘。金明生承包的150多畝水面就在這裡。如今,這片水面已被整體規劃,規模化養殖河蟹。
養殖基地用無人機「巡場」
進入隆冬,剛剛忙完河蟹豐收季,長蕩湖智能化漁場一期1100畝水面顯得異常平靜,但安裝在水下的多套移動式和固定式智能設備卻在24小時忙碌著。在「長蕩湖1號」河蟹的整個生長期,它們發揮「總監」作用,實時傳輸到基地的數據管理雲平臺上,便於工作人員管理。
平臺頁面顯示,1月6日漁場1號塘口投餌和換水開啟,增氧關閉,當天投入的水草、聚維酮碘溶液、碧水安等物品及用量一目了然。
「特別是河蟹的蛻殼和生長期,智能技術和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金壇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周威說,有7至10天,是河蟹整個生命中最「虛弱無助」的時期,工作人員必須時刻通過智慧設備了解水下情況,及時調整餌料結構等,並進行各種操作。
據介紹,整個養殖過程中,科技成果應用涵蓋育種、精準投餵、漁塘混套養、尾水淨化循環使用、全程機械化等各個方面。「2020年的超長梅雨季,影響了河蟹的生長,但基地的河蟹產量和質量保持穩定。」周威介紹說,2020年,基地銷售的「長蕩湖」品牌大閘蟹約1000萬元,蟹苗銷售400多萬元。
優質蟹苗,形成標杆
浙江澳凌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5月落戶基地,該公司是全國農業龍頭企業澳華集團的子公司。
目前,澳凌公司正與金壇區農業農村局、金壇區指前鎮聯合開展「長蕩湖1號」河蟹新品種的選育工作和河蟹環保飼料的研發與推廣工作。
「就這幾天,我們繁育的『長蕩湖1號』河蟹就可以銷售了。」公司生產助理張優勝說。這種新品種河蟹具有大規格、全程配合飼料、晚上市的優點。成年公蟹普遍在6兩以上,母蟹在4兩以上。每年10月中下旬上市,可以持續銷售到來年春節。
澳凌水產公司的蟹苗
說話間,澳凌公司員工已撈起一網蟹苗。張優勝拿起幾隻放在手裡掂了掂,「今年的蟹苗普遍個大體壯、數量多,接下來的蟹苗投放不成問題。」他笑著說,公司在基地擁有約200畝水面,每畝有蟹苗約200公斤,平均每公斤可提供蟹苗120隻左右。目前,公司一大半蟹苗已被全國各地的客戶訂購。
下一步,公司將圍繞智能化漁場二期建設,與指前鎮和基地合作打造智能化水平高、生產效益好、養殖尾水循環利用的全國水產養殖標杆性基地。
打響品牌,共同致富
指前鎮應用科技新成果,跟著一起致富的還有1500多戶像金明生這樣的河蟹養殖戶。
2019年,失去土地的金明生在指前鎮清水瀆村承包了106畝水面,其中蟹塘60畝,養殖的正是「長蕩湖1號」河蟹。他註冊了一家公司叫常州金蟹水產有限公司,看到養殖河蟹大有前途,他把女兒金莉娜也叫回來一起幹。
「鎮上經常組織我們進行技術培訓,技術人員還時不時地來我公司指導,以後養殖戶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過。」金明生開心地說。
站在一旁的金莉娜也笑了,「以前,我從未想過畢業之後還會回到農村生活,也從未想過自己最後還是走上了和大閘蟹為伴的日子。」
金莉娜化身主播推銷產品
剛開始,她跟著父親學習抓螃蟹、扎螃蟹、挑選螃蟹。但最讓她苦惱的是,辛苦養大的螃蟹沒有什麼銷路,最後只能低價賣給當地的收購商。為此,她主動學習,在網上學著開店,制定代理政策和福利,往微商這條創業路上發展,並創立了自家的「金蟹記」品牌,成為「長蕩湖」大閘蟹的子品牌。
去年,金蟹水產又和周邊30多家農戶達成合作協議,統一提供蟹苗,定期提供技術指導,擇優高價收購。「這樣不僅有效保證了貨源和質量,同時也帶動了周邊養殖戶增收致富。」金莉娜說。
1月6日,來自北京和天津的客戶從網上訂購了20多盒「金蟹記」大閘蟹。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金明生的河蟹生意遍布全國。
金明生告訴記者,他家2020年的收入主要有兩筆:一筆是土地轉租費,每畝每年1000元,共有15萬元,以後每3年還增長10%;河蟹的收入超50萬元,兩筆加起來就超過75萬元。
「在河蟹養殖方面,科技創新的綜合貢獻率超過50%。」張金彪說,2020年12月,金壇區農業農村局、指前鎮政府和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籤訂5G+智慧農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有更多的新技術將應用於水產養殖。
姜小莉 圖文報導
來源:常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