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寶寶過了1歲半遲遲不肯開口,年近4歲依舊只會說單字和疊詞,唯一的能力就是模仿大人說話,但對話能力卻十分欠缺。平日裡孩子撒嬌成習慣,一言不合就用哭鬧錶達不滿,作為父母你會怎麼想?你又會怎麼做?
想必父母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問題怎麼治,以及能不能完全治好。從我們機構畢業的小學員中,不乏有這樣的孩子,他們不是典型的語言發育遲緩,不是不會說話,而是不會主動表達,只能重複大人或電視節目中的一些臺詞。
我們作為成年人無法理解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但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舒緩既想說話又無法和父母好好對話的煩躁的唯一方法。
回想過去,我們曾經也有過這麼一段時間,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中二」,不斷重複動畫片主人公的帥氣臺詞。但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的重複幾乎是無意義的。
一位母親就向我們訴說了她遇到的困境。作為一個4歲多孩子的母親,因為工作的緣故沒有很好地陪伴孩子,但這倒也沒耽誤孩子的個頭蹭蹭上漲。與之相比的是孩子的語言問題,22月齡時兒子才開口說話,媽媽倒也沒在意,心想過兩年就好了。
哪知道已經過去兩年多了,兒子的語言發育幾近停滯,連幼兒園的老師都勸媽媽先停學一段時間先去矯正。據老師說,孩子在班裡沒少受欺負和排擠,無非是因為他不太會說話,好像也聽不懂其他孩子的語言,只會機械地重複幾句話。孩子帶著一肚子氣回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如此惡性循環,不僅語言能力沒見提高,孩子也是越來越孤僻。
不少家長對語言發育遲緩有一個誤解:孩子只要會張嘴說話就代表語言發育沒有問題。其實,這是對語言相關知識的不了解造成的誤讀。
人類的語言發育其實是有兩大部分——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孩子會發音只能說明發音器官沒有異常,是可以發出語言信息的,但這種語言信息有無意義是很多家長沒有考慮過的。
即使孩子會發音,但發出的是無意義的嗯嗯啊啊或者重複和模仿,那也不能代表孩子的語言能力沒有問題,反而有可能是語言發育遲緩的症狀。
孩子之所以只會模仿和重複,這是因為語言理解能力的缺失。如果兒童能理解特定語言的意義,他們也不會選擇無聊的重複,而是早就會和他人主動對話了。
打個比方,如果他們沒有語言發育遲緩,在看自己那段「羞恥」的經歷時就如同我們看他們一樣,只能嗤之以鼻。
語言理解能力的缺失其實比單純地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更可怕,語遲兒童既聽不懂他人的話語,也無法自主表達需求和情感。這種問題長期持續的後果只能是侵擾到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心理髮育,孤僻、暴躁、自卑等負面性格接踵而至。
家中曾經有語言發育遲緩孩子的父母對那種無力感可能深有體會,孩子稍有不滿便會哭鬧,分離焦慮嚴重,無論父母說什麼也是充耳不聞。在那段時間裡,整個家庭都為了孩子沒少受罪,直到語言機構的矯正課程救了他們。
從這一點說,語言發育遲緩影響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整個家庭。無力感、焦慮、憂心忡忡無時無刻伴隨著父母,繁忙工作之餘的那一點休息時間也被完全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