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與1980年的前20名經濟體相比,2018年世界GDP排行榜名單上仍有17個,這意味著只有三個新進入者。前10大經濟體的名義GDP增長率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67%,而前20大經濟體的貢獻率接近81%。其餘172個國家的總和不到世界經濟的五分之一。2018年GDP萬億俱樂部增加至16個。
1.美國名義GDP:19.39萬億美元 GDP(購買力平價):19.39萬億美元
自1871年以來,美國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2017年美國經濟規模名義上為19.39萬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20.41萬億美元。美國經常被稱為經濟超級大國,這是因為在先進的基礎設施,技術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支持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近四分之一。雖然美國經濟以服務為導向,佔GDP的近80%,但其製造業僅佔其產出的15%左右。
2017年,按GDP(PPP)計算,美國經濟為19.39萬億美元,而中國經濟為23.16萬億美元。兩個經濟體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差距預計將減少到2023年; 到2023年,美國經濟預計將增長到24.53萬億美元,緊隨其後的是中國21.57萬億美元。
2.中國名義GDP:12.01萬億美元 GDP(PPP):23.15萬億美元
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指數級增長,逐步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和出口中心。鑑於其龐大的製造和出口基礎,中國通常被稱為「世界工廠」。然而,多年來,服務業的作用逐漸增加,製造業作為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相對減少。早在1980年,中國是第七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為3053.5億美元,而當時美國的規模為2.86萬億美元。自1978年開始進行市場改革以來,亞洲巨人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增長10%。
世界銀行報告稱,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自2010年以來首次突破,主要受全球貿易周期性反彈推動。它預計到2018年將增長6.6%,到2023年將降至5.5%左右。多年來,中國和美國經濟規模的差異迅速縮小。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價值為12.01萬億美元,低於美國7.37萬億美元。2018年,差距預計將減少到6.32萬億美元,到2023年差距將達到2.96萬億美元。就購買力平價的國內生產總值而言,中國是最大的經濟體,其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23.15萬億美元。到2023年,中國GDP(PPP)將達到37.06萬億美元。
3.日本名義GDP:4.87萬億美元 GDP(PPP):5.42萬億美元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87萬億美元。預計2018年經濟將超過5萬億美元。2008年的金融危機震撼了日本經濟,對經濟來說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自那時候起。全球危機引發了經濟衰退,隨後國內需求疲軟,公共債務巨大。當經濟開始復甦時,它遭受了一場大規模的地震,從而在社會和經濟上對該國造成了衝擊。雖然經濟已經打破了通縮螺旋,但經濟增長依然低迷。
2020年奧運會將使其經濟受到一些刺激,這將保持投資流動的強勁,這得益於日本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日本的名義GDP為4.87萬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5.16萬億美元。當按照購買力平價衡量GDP時,日本跌至第四位; 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54.2億美元,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439.52美元(第25位)。
4.德國名義GDP:3.68萬億美元 GDP(PPP):4.17萬億美元
德國不僅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強大的經濟體。在全球範圍內,就名義GDP而言,它是第四大經濟體,擁有3.68萬億美元的GDP。購買力平價的國內生產總值規模為4.17萬億美元,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4549.69美元(排名第17位)。德國是1980年名義上第三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為8504.7億美元。
該國依賴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遭遇挫折的資本良好出口。2016年和2017年經濟分別增長1.9%和2.5%。然而,鑑於保護主義和英國脫歐的威脅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別將經濟增長率下調至2.2%和2.1%。為了在當前的全球情景中修改其製造實力,德國推出了工業4.0--其戰略舉措,旨在將該國建設成為先進位造解決方案的主要市場和提供商。
5.英國名義GDP:2.62萬億美元 GDP(PPP):2.91萬億美元
擁有2.62萬億美元GDP的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在GDP購買力平價方面進行比較時,英國跌至第九位,GDP(購買力平價)為2.91萬億美元。按人均GDP計算,它排名第23位,為39734.59美元。其名義GDP在2018年期間估計為2.96萬億美元,但其排名預計將在2023年下滑至第七位,GDP為3.47萬億美元。
從1992年到2008年,英國經濟在每個季度都出現了上升趨勢。然而,從2008年4月開始,它連續五個季度的產量出現下滑。在這五個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和2009年第二季度之間)經濟縮水了6%,最終需要五年時間才能重新回到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經濟衰退前的水平。英國經濟主要受服務業的推動,服務業佔製造業GDP的75%以上,其次是農業。雖然農業不是其GDP的主要貢獻者,但英國60%的糧食需求是在國內生產的,儘管該部門僱用的勞動力不到2%。
6.印度名義GDP:2.61萬億美元 GDP(PPP):9.45萬億美元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萬億美元經濟體,也是第六大經濟體,名義GDP為2.61萬億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到2019年,印度有望成為超過英國的第五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為9.45萬億美元,該國排名第三。在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時,印度的高人口數量使人均名義GDP下降至1982美元。1980年印度經濟僅為1894.38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3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印度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17年的6.7%上升至2018年的7.3%和2019年的7.5%,因貨幣兌換計劃和商品及服務稅的引入拖累。
印度獨立後的旅程始於一個農業國家,但多年來製造業和服務業出現了強勁勢頭。如今,其服務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部門,其經濟貢獻率超過60%,佔就業人數的28%。製造業仍然是其關鍵部門之一,並且正在通過諸如「印度製造」等政府的舉措得到應有的推動。儘管其農業部門的貢獻已經下降到17%左右,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仍然高得多。經濟的優勢在於對出口的有限依賴,高儲蓄率,有利的人口統計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