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永州10月19日訊(通訊員 唐贇)2018年3月,陳世劍向組織部門主動請纓,來到零陵區極為偏遠的省級貧困村大慶坪鄉芬香村,投身脫貧攻堅事業,擔任扶貧工作隊長兼駐村第一書記。他駐村扶貧三年來,芬香村一改貧窮落後的面貌,進入了「幸福快車道」,芬香飄至省內外,成為鄉村旅遊的一鄉靚麗名片。在駐村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有很多值得回憶的往事,其中有「三個鏡頭」最令我感動至深、受益匪淺。
用「真心」贏得「一句平凡而暖心的話語」
初來乍到,他就遇到一件棘手事。原來,在2017年下半年,零陵區萍州羅漢果公司在村裡收購了56戶村民價值近23萬元的羅漢果,說好在當年底前支付貨款,但直到2018年4月仍未履約。公司法人代表也找不到人,部分種植戶把矛頭直指村委會,三天兩頭就去討說法,村支兩委幹部雖然焦頭爛額但也無可奈何。
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關鍵時刻,他站了出來,先穩定村幹部和情緒,再帶領大家用了將近半個月時間,風裡來、雨裡去,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走遍了村裡所有的村民小組長、在家的黨員及羅漢果種植戶,講政策、說道理、辨是非,種植戶的情緒被穩定下來了。村裡成立了駐村工作隊員、村支兩委和種植戶代表參與的追款小組,到區公安、法院等部門銜接追收售果款工作,兩個月後,通過法律途徑追回了全部售果款。當初牽頭上訪的貧困戶唐忠榮,見這麼快就領到了這1萬元血汗錢,特意到村委會辦公室來找到我,高興地說:「感謝陳隊長,這下小孩讀大學的學費有著落了,你真是為我們村辦實事的!」
能聽到這樣一句暖心話,讓他久久不能平復,自己的真心付出和努力,最終能夠換來群眾的理解和信任,他感到很欣慰。這些年,在黨建工作引領下,村裡的矛盾糾紛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戶」,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在全區名列前茅,相關經驗得到市、區委組織部門的充分肯定。他在《扶貧工作日記》中寫道:「只要我們帶著感情去做事,將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用「真情」換來「一個簡單亦深情的擁抱」
產業富、則百姓富,產業興、則萬事興。他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為芬香村制定「短期靠種養、中期靠林業、長期靠旅遊」的發展新思路。土豬養殖在芬香村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採用分散養殖,餵食紅薯、玉米、米糠等生態草食,其肉質鮮嫩、肥而不膩,而按傳統方式燻制的禾花臘魚更是招待遠方客人的美味佳餚。他將此作為村裡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到工商部門註冊了「大慶坪土豬」商標,近幾年給養殖戶給予每頭300元的補貼扶持。
2019年10月國慶假日剛過,他帶著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冒著高溫到全村土豬養殖家庭開展驗收,為避免弄虛作假,堅持每個豬圈都要去看看,並利用這個機會,走村串戶、問需於民,拉近與貧困戶之間的距離。
貧困戶唐亮成正在田間地頭幹農活,也不刻意要他回來,看完豬圈統計好數量後,便到紅薯地裡找到他,與他在田埂上盤腿而坐、促膝而談,拉家常、話產業、談發展。陳世劍問他,「脫貧後和生活怎麼樣?家裡還有哪些困難?」他高興地說道,「感謝黨的好扶貧政策,感謝扶貧工作隊制定的產業扶持方案,我今年養了黃牛3條、土豬5頭,還種植了水稻、玉米、紅薯等10多畝,年收入5萬元沒有問題呢!」陳世劍鼓勵他擴大種養規模,做村裡的致富能人,他堅定地點了點頭,將陳世劍一把拉過去,兩個男人之間來了一個擁抱,「隊長為我們鋪就了一條脫貧的康莊大道,我一定要擼起袖子加油幹,用勤勞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看到貧困群眾這般純樸的笑臉,陳世劍由衷的高興,這幾年在重點扶持下,全村散養的土豬達2000餘頭,每頭利潤達3000元以上,銷售訂單不斷、供不應求,金字招牌享譽省內外。這使他愈發堅信,「扶貧工作是幹出來的,鄉親們的好日子還在後頭。」
用「真意」收穫「一次溫暖又感動的瞬間」
在扶貧工作中,陳世劍十分注重「扶智」和「扶志」,進一步激發貧困戶的內在動力,確保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
貧困戶唐正清在30歲那年,因一次意外的事故,他右手手腕以下部位被全部切除,成了一名殘疾人。在扶貧之前,他家四口人擠在40多平方米的危舊木房,每年僅靠種幾畝水稻和旱作物來維持家庭生計,渾渾噩噩過了貧苦日子。
陳世劍見他住的是破舊不堪的木房,吃的是清茶淡水飯時,心裡很不是滋味。扶貧工作隊為唐正清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他通過分散安置的辦法,在村委會旁邊的一處空地上建設了新房。另外,通過提供種苗、以獎代扶、技術服務、保底收購等方式,全力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年近6旬的唐正清,懷著對美好生活和嚮往,演繹出一條依靠產業脫貧發展之路。今年他通過幫扶,不但未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還持續擴大種養規模,共養殖土豬10頭、黃牛20頭、禾花魚6畝,種植水稻、紅薯、花生、玉米10餘畝,全年收入可達到20萬元。他還帶領12戶貧困戶一起發展種養產業,無償向他人傳授農業技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因為工作上的關係,陳世劍經常到他家走訪,與他聊家常、聽意見,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忘年交」。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只有用真心真情真意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才能贏得貧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