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茲雷射使T射線成為可能:比X射線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加安全

2020-12-12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Science》報導,來自MIT,哈佛大學以及美國陸軍的研究人員通過一種特殊的紅外雷射氧化亞氮分子(俗稱笑氣),在一個新的尺寸只有鞋盒大小的雷射器可以產生太赫茲波(綠色曲線),笑氣儲存在一個只有鋼筆尺寸大小的腔體中(灰色)。這是一種比X射線解析度更高和更具安全性的一種檢測射線。

太赫茲雷射促使T射線成為可能

圖解:通過一種特殊的紅外雷射(紅色來旋轉)氧化亞氮分子(俗稱笑氣),在一個新的尺寸只有鞋盒大小的雷射器可以產生太赫茲波(綠色曲線),笑氣儲存在一個只有鋼筆尺寸大小的腔體中(灰色)。

研究人員利用笑氣(氧化亞氮分子)產生了太赫茲雷射,該裝置將促進T——射線視力成為可能,並將實現更好的無線通訊。

太赫茲電磁波位於微波和可見光的太赫茲輻射的範圍,該波段的光將促成T-射線視力的實現。

太赫茲波具有的頻率高於微波,低於紅外波段的光和可見光的波段。可見光在傳播的時候會被大多數的材料所阻擋,太赫茲波卻可以穿過它(這些材料),這一點同微波比較相似。如果將這一特性製造成雷射,太赫茲波就會形成T——射線視力,它所具有的能力為可以穿透衣服,書本的封面以及其他薄的材料等。同微波相比較,這一技術可以用來製造出清晰、高解析度圖像,同時在安全性上比X射線要安全。

太赫茲系統的實驗裝置的不同部件,並突出顯示了 QCL光(紅色)和太赫茲發射(藍色)的生成路徑

我們之所以沒有看到T——射線的機器的工作,如在機場的安檢條線上和醫學影像設備中會產生太赫茲的輻射,是因為太赫茲工作時需要體積非常非常龐大且笨重的設施或器件,並且許多部件還需要運行在超低溫的環境下,而且此時產生的太赫茲為單一頻率的,其用處不大,因為在穿透不同材料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不同頻率的太赫茲才能實現。

實驗裝置的設置圖和採用笑氣( N2O) 分子雷射產生的太赫茲結果

如今,來自MIT,哈佛大學以及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的研究人員研製了一個緊湊型的,尺寸只有鞋盒大小的,可以工作在室溫的條件下產生太赫茲雷射,且產生的頻率可以在非常寬廣的範圍內。這一器件構建在商業用的,現成的零件並設計成通過在氧化亞氮(俗稱笑氣)中旋轉起來分子的能量可以產生太赫茲波。

Steven Johnson,是來自MIT的數學教授,說到,除了T——射線視覺之外,太赫茲波可以用來作為一種無線通訊的工具,攜帶信息比雷達的帶寬要寬的多。例如,在穿過一定距離的時候,科學家可以調製並使用這一器件來實現通訊。

QCL泵浦的THz雷射的藝術繪圖

圖解:顯示了QCL光束(紅色)和THz光束(藍色) 沿著腔體內的旋轉的笑氣(N2O)分子的情形

通過調製太赫茲的頻率,你可以選擇波長的範圍來達到目標物體之前先穿過空氣,這個距離可以是從幾米到幾公裡,這一距離可以在你所聽到的比較精確的太赫茲通訊所告訴你的距離或者是你通過太赫茲雷達所控制的精確的距離,Johnson 說到,同你在調頻收音機的頻率非常類似,你也可以非常容易的調製太赫茲的源頭,對開闢無線通訊,雷達和光譜學的新的應用領域是至關重要的。

Johnson及其同事將這一研究結果進行了發表,並發表在期刊《Science》上。共同作者包括MIT的博士後Fan Wang, Paul Chevalier, Arman Armizhan, Marco Piccardo以及哈佛大學的Federico Capasso和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航空和飛彈中心(CCDC AvMC; Combat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Command Aviation & Missile Center)的Henry Everitt。

自1970年開始,科學家們就開展了產生太赫茲波的實驗。採用的是氣體分子雷射來產生,其實驗裝置是一個高功率的紅外雷射照射進一個大型的管子中,這個管子中充滿氣體(比較典型的是氟代甲烷),其分子可以通過振動和最終的旋轉來發生反應。旋轉的分子可以從一個能級躍遷到另外一個能級,其能量的差別就可以發射出一種剩餘的能量,其能量形式就是一種太赫茲波長範圍的光子。當更多的光子在腔體內聚集的時候,就會產生太赫茲雷射。

如何提高設計這些氣體雷射的能力受到不可靠的理論模型的阻礙,研究人員說到。在小的腔體內且比較高的氣體壓力,分子模型預測認為,在超過一定的壓力的時候,分子就會由於過於狹窄而快速旋轉和發射出太赫茲波。部分由於這個原因,太赫茲氣體雷射比較典型的用於數米長度的腔體內和比較大的紅外雷射。

系統的不同組件的實驗設置的圖片

然而,在1980年代,Everitt 發現他可以在實驗室利用氣體雷射來產生太赫茲波,他們所採用的氣體雷射小於傳統的器件,其氣體壓力也比模型中所提到的可能的壓力要高得多。這一差異一直沒能很好的給與解釋,工作在太赫茲氣體雷射時由於其他途徑的相對容易的操作而半途中止了。

大約在幾年以前,Everitt提到這一理論對 Johnson來說的神秘性,當他們合作成為MIT的用於士兵的納米技術研究所的一部分工作的時候。同 Everitt一起,Johnson和 Wang接受挑戰,並最終推道出一個新的數學理論來描述在分子氣體雷射腔中氣體的行為。這一理論同時成功的解釋了太赫茲波是如何發射的,甚至是從更小的空間,更高的壓力的腔體內發射出太赫茲波。

Johnson說,當氣體分子可以在一個紅外泵浦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頻率和不同的旋轉速率振動的時候,早先的理論在解釋這些振動的狀態時存在折扣,假設認為少量的振動最終會導致材料產生太赫茲波。如果腔體過小,早先的理論建議分子的振動同進來的紅外雷射會相互之間發生碰撞,就會釋放出他們的能量,並不是繼續積累而進行快速旋轉和產生太赫茲。

頂替的是,新的模型對一個單腔中的百萬個分子組的成百上千個相關的振動和旋轉的狀態進行了追蹤,使用的新的計算技巧來使得這一巨大的問題可以在一個桌面型的計算機上進行追蹤。然後分析了這些分子將會如何同輸入進來的紅外光進行作用,取決於他們在腔體中的位置和方向。

我們發現當你包括進這些其他的振動狀態的時候,人們曾經會拋出,他們會給你一個緩衝物。Johnson說到,在簡單的模型中,分子在旋轉中,當他們撞上其他分子的時候就會失去所有。一旦你將所有的這些狀態都包括進去,就不會再發生。這些衝撞會轉移能量至其他振動的狀態,有那麼一點,給你更多的喘息空間來保持旋轉和保持產生太赫茲波。

一旦研究團隊發現他們的新模型可以精確的預測Everitt在幾十年前所觀察到的現象,他們同哈佛大學 Capasso團隊合作,設計了一個新型的緊湊型的太赫茲發生器,通過結合模型新的紅外雷射來產生太赫茲雷射。

對於紅外光源,研究人員使用一個量子級聯雷射器(quantum cascade laser, 簡寫為 QCL),一種最近發展的新型的雷射器,結構緊湊同時也是可調製的。

你可以如同電話拔號一樣,它可以改變輸入雷射的頻率,同時我們期望我們可以使用它來改變太赫茲的頻率,Johnson說到。

研究人員同Capasso進行合作,他在發展QCLs的過程中是一個先驅者,他提供了一個雷射器,可以製造一定範圍的功率的雷射,依據他們的理論預測將能在一個只有鋼筆大小(這一尺寸是傳統腔體的千分之一的樣子)腔體的尺寸中工作。研究人員就將目光轉向氣體的旋轉。

研究團隊在圖書館查找各種氣體的資料,識別出那些可以在紅外光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旋轉的氣體,最終鎖定在笑氣(氧化亞氮)上,這是一種理想的氣體和他們開展實驗所選擇的氣體。

他們定製了實驗室級別的笑氣(氧化亞氮) ,他們將氣體泵浦進只有鋼筆尺寸大小的腔體中。當他們將紅外光從QCL中輸送進腔體中,他們發現可以製造出太赫茲雷射。當他們調製QCL的時候,太赫茲的頻率波也同時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調節。

Wang 說到,.這些實驗證實了太赫茲分子雷射源的通用概念,即當採用連續的可以調節的QCL進行泵浦的時候,可以在廣泛的範圍內在其整個旋轉狀態進行調節。

基於這些初步的實驗,研究人員拓展了他們的數學模型,包括大範圍的氣體分子 ,如二氧化碳和氨,這些為研究人員發展太赫茲來產生不同的頻率和調節它提供了一個菜單,配以QCL來對每種氣體進行實驗。研究人員的理論工具同時也促使科學家可以定製他們的腔體來實現不同的應用。他們正在極力推進研製更加聚焦的光束和更高的雷射功率,從而有利於在水平線上實現商業化。

Johnson說到,科學家可以依據數學模型來使用其他氣體和實驗參數設計出新的,緊湊的且可調節的太赫茲雷射。

這些氣體雷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一種過時的技術,人們認為氣體雷射體積龐大,功率低,不可調節,因此他們開始尋找其他的太赫茲光源, Johnson說到,現在,我們欣喜的看到,我們可以製造出體積小,可調製和更為方便高效的氣體雷射器。你可以把這個放在你的背包裡,或者在你的交通工具內來實現無線通訊或高解析度的影像。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Science》上,並且該工作得到了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文章來源: 「Widely tunable compact terahertz gas lasers」 by Paul Chevalier, Arman Armizhan, Fan Wang, Marco Piccardo, Steven G. Johnson, Federico Capasso and Henry O. Everitt, 15 November 2019, 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y8683和US Army Futures Command和Harvard SEAS。

相關焦點

  • 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到底有多「硬」
    圖片說明: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位置示意圖  該裝置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高效和最先進的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之一。而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則比同步輻射光更強,比目前最好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高出8到10個數量級。  為什麼X射線為什麼還分軟硬?簡單來說,硬X射線是能量較高的x射線,波長在0.01nm~0.1nm之間。相對應的,波長在0.1nm以上的則稱為軟x射線。上海軟線裝置布局早於硬線,早在2014年12月,我國第一臺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光源就開工,預計可於明年建成並向用戶開放。
  • 研究人員創造出鞋盒大小的太赫茲射線設備
    據外媒報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美國陸軍的研究人員已經製造出了一種緊湊的設備,它的大小類似於鞋盒的大小,可以在室溫下工作,以產生太赫茲雷射,其頻率可以在很寬的範圍內進行調諧。團隊製造的太赫茲射線設備的重要之處在於它只有鞋盒般的大小。
  • 雷射驅動X射線和螢光成像來捕獲原子霧化噴霧的詳細信息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使用雙光子雷射誘導螢光影像技術記錄X射線的吸收進行觀察和量化原子的噴霧過程。然而,這一辦法的測量只能通過大量的同步加速器來產生X射線,而這些同步加速器在世界範圍內只有少數的裝置能夠滿足。研究人員通過發展一個桌面型的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來產生X射線來定製產生高解析度,時間解析度的X射線影像來克服這一障礙。
  • 從長波長的紅外雷射燈絲中產生強大的太赫茲波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強大的太赫茲電磁瞬態效應為科學和應用開闢了一個新的視野。本文綜述了大多數先進的獲得具有極端場強度的亞周期太赫茲脈衝的途徑。在雙色中紅外和遠紅外超快雷射脈衝的非線性傳播過程中,可以獲得長且厚的等離子串,此處強的光電流會導致強烈的太赫茲瞬態。
  • 「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
    該裝置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高效和最先進的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之一,為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等多學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過程探索、先進結構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形成獨具特色、多學科交叉的先進科學研究平臺。
  • 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啟動建設
    來源:人民日報近日,在毗鄰上海科技大學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地帶,總投資近百億元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項目5號實驗井樁基啟動。粒子運動非常快,人類一直難以看清它們怎樣運動,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破解了這一難題。「該裝置類似一臺『高速超清攝像機』,可以給分子、原子、電子『拍電影』,在飛秒尺度的時間內,以高解析度捕捉微觀世界瞬時運動圖像,通過慢速回放,讓科學家弄清複雜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項目總經理朱志遠說。
  • 多位知名學者解讀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意義
    4月27日,由上海科技大學和張江實驗室主辦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科學機遇與技術挑戰」學術論壇上,多位知名學者就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功能、亮點等做了解讀。揭示物質結構和生命現象的理想探針作為能夠在原子/分子尺度上揭示物質結構和生命現象的理想探針,X射線已經對物理、化學、生命等學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能給分子拍電影
    XFEL可以捕捉微觀世界的瞬時圖像,並可慢速回放,讓科學家弄清其中的奧秘,因而成為各國爭相研製的一大科研利器。我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最近獲批啟動。選址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域,這個總長3.1公裡的裝置,將建設埋深約30米的地下隧道,沿浦東新區羅山路,一直延伸到上海科技大學園區。
  • 發明能產生強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新方法!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基於非線性康普頓散射的產生強烈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新方法,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康普頓效應類似於打網球,電子起球拍的作用,光子起球的作用。從快速電子拍中反射出來的光子獲得額外能量。它甚至不能飛得更快——速度限制禁止這樣做。
  • 無輻射、非接觸、不停留的太赫茲安檢「神器」 了解一下?
    從空間解析度的角度來看,太赫茲比傳統的微波、毫米波的波長要短,所以用太赫茲進行成像空間解析度高;從穿透能力來看,它比紅外和可見光的波長要長,所以穿透能力強;在安全性方面也好於X射線。顯然,太赫茲是蘊含眾多獨特優點的電磁頻段。
  • 光電導天線產生太赫茲波的微觀機制理論分析和計算
    太赫茲波是指波長範圍為3μm~3mm(011~10THz)之間的電磁輻射,其波段位於微波和紅外光之間。隨著超快雷射技術和低尺度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使THz電磁波的產生技術,THz輻射機理的研究,THz檢測技術和應用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產生脈衝THz輻射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光電導天線產生THz電磁波和光整流產生THz。
  • 劉盛綱院士:執著的「太赫茲」先驅—新聞—科學網
    老驥伏櫪,推動我國「太赫茲」研究發展 太赫茲波(Terahertz, THz)是頻率在0.1THz-10THz (1THz=1012Hz)範圍內的電磁波,處於宏觀電子學與微觀光子學的過渡區域,是電磁波譜中唯一待全面開發的頻譜資源,已成為發達國家爭先搶佔的核心頻譜資源和科學制高點。
  • 太赫茲有多牛?
    從空間解析度的角度來看,太赫茲比傳統的微波、毫米波的波長要短,所以用太赫茲進行成像空間解析度高;從穿透能力來看,它比紅外和可見光的波長要長,所以穿透能力強;在安全性方面也好於X射線。顯然,太赫茲是蘊含眾多獨特優點的電磁頻段。
  • 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上海開工,投資近百億元
    與此同時,在「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5號工作井,伴隨著樁基啟動,建設工地上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景象。這也標誌著,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正邁入全面建設時期。項目建成後,將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顯著提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助力張江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
  • 超快超強雷射及其科學應用發展趨勢研究
    阿秒雷射乃至仄秒雷射追求採用更短脈衝寬度的超快雷射來研究物質內部更快的超快過程,需要發展更高脈衝能量、更短脈衝寬度、更高光子能量的高性能阿秒(10–18 s)雷射。將阿秒脈衝的光子能量推進到硬X射線波段和伽馬射線波段,將脈衝寬度推進到仄秒(10–21 s)的時間尺度,從而將人類能夠探索的物質層次從原子/分子水平推進到原子核尺度 。
  • NASA想用X射線呼叫外星人
    這次原理驗證試驗,僅在ISS上劃定的50米範圍內進行,這可能是未來空間通信的一個重要標誌。根據NASA的初步計算,x射線通信(XCOM)可以在太陽系產生每秒千兆比特的數據速率。NASA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位於馬裡蘭州,該機構任務工程部的技術助理負責人Jason Mitchell表示:「下一代通信最大的前景在於將x射線運用到深空通信。這樣甚至可以聯繫上太陽系之外的外行星。」
  • 太赫茲輻射射線技術:揭示了皮膚下的病變
    香港中文大學和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家表明,使用一種涉及分析從多個不同角度發射的太赫茲輻射射線的方法,他們可以對皮膚和皮膚區域的結構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可以為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提供一種表徵個人皮膚特性、協助管理和治療皮膚狀況的新工具。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先進光子學研究》學報上。
  • 姚建銓院士:生物醫學亟待填補「太赫茲空隙」 —資訊—科學網
    ,逐漸成為物質結構探索、安全檢查和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電磁波譜的研究與應用一度呈現出「太赫茲空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逐漸在太赫茲波的產生、傳輸和檢測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太赫茲空隙」也逐漸得到填補。   長期致力於光學研究的姚建銓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太赫茲波具有的特殊優勢提示我們,其應用可能為生物醫學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 2020-2025年X射線安全檢測設備行業深分析及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導
    #x射線殘餘應力分析儀#X射線是波長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之間的電磁輻射,具有很強的穿透力。隨著X射線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步應用在工業無損探傷、醫療、安全監測等領域。由於X射線對於大部分物質具有穿透能力,X射線技術通過X射線與被檢查物體之間相互作用,使得被檢測物體對X射線進行散射、透射、吸收,通過前後能量大小、分布等區別判斷物質,形成二維、三維的物理信息,更加準確、快速的檢測危險品的成分和隱藏位置,已經成為重要的安檢技術。
  • 告訴你如何區分X射線DR、CR和膠片成像?
    DR 是一種X射線直接轉換技術,通過平板探測器接收X射線,由探測器上覆蓋的晶體電路把 X射線光子直接轉換成數位化電流;CR 是一種X射線間接轉換技術,圖像板受X光照射後發出螢光,以潛像的形式儲存空間圖像中殘留的X光強度變化。掃描儀掃描圖像時,潛像信號經雷射轉化為可見光,通過光電系統送到計算機成像;膠片成像是X射線照射到膠片的乳劑層,其中的滷化銀晶體發生化學反應,留下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