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醫院裡所有血液製品都緊缺。CFP/供圖 |
醫院為何讓患者去找藥?
人血白蛋白「體外循環怪圈」調查
核心提示
奶奶中風入院,醫生告訴家屬急需尋找人血白蛋白,王藝一家從此踏上尋藥「苦旅」,累得筋疲力盡;為給身患絕症的女兒找人血白蛋白,70歲高齡的張新民老人急氣交加,躺倒在病床上;為給病重的父親找藥,於健費盡周折,3天後才找到「業內人士」,但父親已經離他而去……因為醫院無法正常供應人血白蛋白,患者家屬不得不花高價託關係從外面千方百計「搞」藥。
由此,被患者稱為「救命藥」的人血白蛋白的供銷陷入了一個「體外循環」的怪圈。
患者找藥
所有親屬都出動了,動用了全家所有關係
冒險選擇「黑市交易」
烏魯木齊市民張新民(化名)問遍了市裡大大小小的醫院,依舊沒有找到那支被稱為「救命藥」的人血白蛋白。為了救女兒,他只得選擇風險性極高的「黑市交易」,兩天後,他經人介紹撥通了一個手機號碼,高價從藥販子手中購進了10支人血白蛋白。然而,這只是杯水車薪……
在太原,王藝(化名)為給住院的90歲奶奶找藥,發動了自己所有靠譜不靠譜的資源,幾天時間裡,拼命地打了上百個電話。電話打爆了,人也累得筋疲力盡。最終遠在長春的朋友從一家藥庫裡「搞」到了寶貴的兩盒「救命藥」……
在北京,為了給病重的父親找藥,一貫堅持不託關係的於健(化名)花了3天時間輾轉找到「業內人士」,從北京天壇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搞」到了藥品,但當他滿載希望地去看父親時,父親卻沒有等到那一刻,永遠地離他而去……
醫院無法正常提供,患者只能花高價託關係從外面「搞」藥。人血白蛋白的供銷陷入了一個「體外循環」的怪圈。
「醫生說,血液製品很緊缺,找得到就打,找不到醫院也沒辦法。你說,醫生都這麼說了,誰能眼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無論多難,我們都得盡最大力氣去找啊。」王藝無奈地告訴記者。
冷靜下來想想,三位患者家屬都承認,正是這種急迫的心態使他們不得不想盡辦法找藥。而事後回想,他們甚至連「人血白蛋白是什麼」,「到底具備怎樣的功效」都很模糊。
70歲的張新民還記得,醫生跟他說女兒需要用人血白蛋白的那一天,外面陽光很明媚。但醫生接下來的話讓他眼前一片漆黑,「醫院沒有這種藥,只能家屬自己去找。而且只能用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這是醫院的常用藥,能保證質量。」
「我不太清楚那種藥到底有什麼作用,我只知道女兒需要它。」此前,張新民的女兒患宮頸癌住進醫院。
當天,家裡所有的親屬都出動了,醫院的「指定廠家」給找藥行動增加了難度。為了保險起見,除發動當地的親朋好友外,他們把電話打到了北京,找到了遠方親戚,分頭尋藥,「北京總會好找些吧。」
但接下來的兩天裡,所有親戚都一無所獲,把烏魯木齊各大醫院問了個遍也沒有,甚至找到了當地藥監局的領導也沒有。與此同時,北京也傳來消息,親戚說北京的醫院也斷貨,目前有可能弄到的是天壇生物的,不是上海萊士的。
找藥的不順利,把70歲的張新民也氣倒了,在女兒所住的醫院裡,老先生一邊掛著點滴,一邊老淚縱橫地打電話繼續四處找藥。
兩天後,經一個朋友介紹,張新民拿到了一個藥販子的手機號,以每支700元的價格買下了10支上海萊士生產的人血白蛋白。而按照規定,發改委的最高限價僅為360元。
「幾天裡找了100多人」
王藝的找藥經歷發生在更早些時候。今年年初,身在北京的王藝接到遠在老家太原的姑姑打來的電話,說90歲的奶奶患中風入院,醫生告訴家屬急需人血白蛋白。王藝一家於是開始了找藥徵程。因為表妹本身就在一個生物製品企業裡工作,認識些人,前期的20支藥找得相對容易。
但20支藥經不起用。王藝馬不停蹄地接過了尋藥的接力棒。「表妹說實在太難弄了,她在當地只能找到20支,再多就無能為力了。」王藝於是當天晚上翻出了自己的名片夾,開始挨個發簡訊。「那幾天,我把能想到的人都問了個遍。哪怕一面之緣的,只要有聯繫方式我就全用上了。」
幾天時間裡,王藝找了100多人,累得筋疲力盡。「我跟朋友們說,多少錢無所謂,哪個廠家無所謂,只要不是假的就行。」
王藝的辛苦沒有白費。一個遠在長春的朋友告訴她,可以從當地的藥庫裡找到兩盒,共10支藥。當天,王藝又快速找到鐵路系統的人,將藥品裝進車載冰箱連夜發往北京,緊接著從北京開車直送太原。
「但是,奶奶最終沒用完10支,用到第8支時便離開我們了。」王藝說,「可是我們畢竟做了我們應該做的,沒留下什麼遺憾。」
醫院缺藥
原血漿採集連年減量,使人血白蛋白告急
原材料不足是缺藥主因
相比之下,另一位經歷過「找藥」的當事人於健則留下了痛苦的心結。去年為了給身患癌症的父親找人血白蛋白,於健發動了很多朋友,但當他3天後從天壇生物拿到藥時,父親已經離開了他。
「我搞不懂,如果真的是『救命藥』,那麼醫院裡都找不到,又讓患者去哪裡找呢?如果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普通百姓該怎麼辦呢?醫院讓患者去找藥,這不是加劇了市場越來越不規範嗎?」父親離去後,於健一直對這種行業現象耿耿於懷。
那麼,醫院為什麼讓患者去找藥?在這個問題上,多家醫院給記者的答案是一致的:醫院缺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一位宣傳幹事告訴記者,不僅是人血白蛋白緊缺,醫院裡的所有血液製品都緊缺,比如人免疫球蛋白、八因子等。
北京腫瘤醫院醫務處處長梁萬寧說,包括人血白蛋白在內的很多血液製品都處於供貨緊張狀態,因此人血白蛋白在醫院屬於限制性藥品,只有特別強適應證患者才用。
中國醫學院腫瘤醫院藥房一名工作人員說,幾乎每天都有患者家屬來問「醫院有沒有人血白蛋白」、「賣不賣」。而她只能無奈地告訴病人,血液製品太緊缺,因此只供本院的危重患者。
事實上,令患者家屬苦惱的尋藥狀況在醫療行業內部早已不是秘密。行業普遍認為,「原材料」不足是導致人血白蛋白短缺的主要原因。
遼寧一家腫瘤醫院的主任告訴記者,前幾年,不少人求她找人血白蛋白,根本不費事,但是這兩年,情況大變,「醫院每個月就兩三支,是作為儲備藥用的。」這位主任說,醫院無奈之下讓患者自己找藥是常有的事。
「供求關係受政策的影響比較大。醫院讓患者自己找藥也是沒有辦法。」多年從事醫藥領域市場研究的北京秦脈醫藥諮詢公司總經理宋應同說。一方面,政府對血液的管控越來越嚴格,另一方面血液製品的需求量卻在不斷增長。他透露說,目前全國各城市的人血白蛋白不同程度緊缺,工廠和經銷商乾脆實行配額制,直接與醫院溝通,根據所需的不同程度配額供應。「當然這其中也會涉及工廠經銷商同醫院的合作,有些醫院『合作』時間長了,合作『順利』,可能就會多拿些,反之供應就少些。」
採血漿量近年直線下降
宋應同說,2006年,衛生部制定了《單採血漿站質量管理規範》,開始對全國範圍內的單採血漿站進行轉制改造,一些不符合規範的血站被關閉,血漿從源頭上得到了規範。但與此同時,國內的採漿量也直線下降,這使得生產血液製品的原血漿嚴重不足。
有資料顯示,2006年以前,全國平均每年的採漿量在4500噸到5000噸之間,而2006年以後全國每年的採漿量只有近3000噸,2007年全國的採漿量是2700噸,一些生產企業因血漿量供應不足而倒閉。
人血白蛋白是用健康人的血漿提取的一種血液製品,這些血漿都來自單採血漿站,它與血站採集的全血在用途上有很大區別。單採血漿站採集的血漿專供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全血則主要用於醫院臨床使用。根據規定,全血不得出售給企業做血液製品加工。
藥監局有關人士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國現有30餘家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實際年生產人血白蛋白能力達3000萬支左右,但由於受到原料血漿供應的制約,人血白蛋白年生產總量約1300萬支(按10克白蛋白/支計算)。
國家加強了監管力度,血漿站成了生產血液製品企業的一部分,企業需要花大筆資金買下血漿站,再加上批籤發制度、駐廠監督員等環節陸續實施,業內人士分析,企業的成本有所加大,尤其是血漿成本可能會比原來提高5%到10%。
形成怪圈
患者自己尋藥暗藏責任風險,藥品短缺滋生拼縫「藥蟲」
吃關係「藥蟲」應運而生
在嚴管下,一些地方血液製品接連「出事」,不少不達標的小企業被關閉。去年,廣東和吉林分別出現「毒蛋白」和「假蛋白」事件,所涉及的兩家生產企業的生產許可均被吊銷。
業內人士說,在血液製品行業內,沒有哪一家企業在「出了事」後還能繼續經營,只要「出事」必然倒閉。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不久前發生在江西的「6人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死亡」事件。儘管事件還在調查中,尚未出結果。但業內人士說,全行業在這個時刻都對這個問題相當敏感,大多三緘其口。業內人士分析,如果調查結果最終出在流通環節或江西博雅公司的管理環節上,那公司被吊銷生產的可能性極大,同時,這也將引發國家相關部門對血液製品行業的新一輪強力監管。
鑑於血液製品的特殊性,國家對它的管控非常嚴格。宋應同說,在流通環節上,從廠家到經銷商到醫院的利益鏈條原本很清晰。但一些不規範的「小動作」給這個鏈條增加了複雜性。「經銷商本來是不可以零售的,但是一些公司會賣給個人;同時一些憑藉關係的『藥蟲』也應運而生。」
上海萊士是國內數一數二的血液製品大型生產企業。企業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血液製品的銷售渠道是通過一家有資質的代理商流向醫院,但他沒有否認「會有人託關係來買血液製品」。
「按規定,在這個鏈條的後半部分,從經銷商到醫院,利潤應該在15%,但事實上,各個廠家與醫院的合作價格有所不同,實際利潤都會高於15%。這個都是雙方來談。」業內人士說。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醫院可能因人血白蛋白利潤小而不願進貨,針對這種說法,宋應同認為沒有可能。
「出事院方要承擔責任」
宋應同認為,正是在全國範圍內血液製品急缺的大背景下,產生了醫生讓患者自己去找藥的無奈舉動。
但是正如於健所說,醫生讓患者自己去找藥,加劇了市場的不規範。
「患者自己找藥,一方面可能找到假藥;另一方面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很可能在流通環節發生不規範,導致血液製品變質。這些都給患者帶來安全隱患。」宋應同說。
多年從事醫患關係研究的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劉鑫也表示,醫院讓患者家屬自行找藥的做法十分欠妥。
「除非是醫院實在無能為力,患者自己又一定要出去找藥,否則這種事情最好不要發生。」劉鑫說,如果患者自己出去找藥,未與院方籤訂風險告知書,那麼如果出事院方是要承擔責任的。
而據記者了解,張新民、王藝、於健三位患者家屬均未與醫院籤訂風險告知書。
朝陽醫院腫瘤科醫生張建軍告訴記者,人血白蛋白也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嚴重貧血患者、腎功能不全者都應禁用。
醫生提醒 救命藥並非百病皆宜
人血白蛋白在民間俗稱「救命藥」。一些人認為,注射上人血白蛋白,身體的機能就能恢復了。但張建軍坦言,這種說法不夠準確,是民間的一種誤解。
張建軍解釋,低蛋白血症是人血白蛋白的唯一適應證,從藥理作用上講,白蛋白能增加血容量和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用於治療失血創傷、燒傷引起的休克,腦水腫、肝硬化及腎水腫或腹水等。
「很多癌症晚期患者用量也很大,但它只能起到舒緩痛苦、延緩死亡的作用。治標不治本。」因此,張建軍說,這種藥在醫院裡被嚴格使用,如果不是強適應證,醫院不會推薦。
「從我個人而言,很少向癌症晚期患者家屬說這個藥,因為它不能起到救命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資源浪費。」
張建軍認為,在血液製品短缺的大背景下,醫生讓患者自己去找藥不妥,患者如果確為強適用症,還是應該通過醫院反映,自下而上,由醫院想辦法去相關部門協調。「醫院總比患者的渠道多。」
宋應同認為,解決血液製品短缺,還需從源頭入手,一方面提高工藝,研發替代品;另一方面加大義務獻血的宣傳力度。根據有關規定,在《獻血法》實施後,隨著科學合理用血、成分輸血的推行,可能會有部分血液成分剩餘。在確保臨床用血的前提下,血站可以將剩餘的血液成分特別是分離的血漿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報衛生部血液主管司局批准調配給血液製品生產單位,但不得以此營利。
患者家屬於健說,「不能因為供應困難,就讓患者自己出去找藥。衛生局和醫院之間應該建立一個調劑機制。」而一位業內人士的看法是:這種本該由相關部門解決的問題轉嫁給患者自行解決的「體外循環」怪圈是時候打破了。
而事實上,已有政府部門在為打破「尷尬局面」做著努力。
今年5月,針對「體外循環」怪圈,廈門市政府出面,與兩家供應商代表座談,雙方達成協議:今後供給廈門市場的人血白蛋白將統一交由政府調配,委託廈門醫藥採購供應站供應給各大醫院。廈門市衛生局隨後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大醫院組織專業人士分析患者病情,將有限的藥品用在急需的患者身上;要求全市所有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不得使用非正規渠道購買的人血白蛋白,從源頭杜絕假冒偽劣產品,以保障患者權益。
北京晨報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鄒樂
(責任編輯: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