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希望減小失效,能夠達到4σ的水平,那麼我們需要進行SPC製程管控,確保做到以下幾點:
1)尺寸鏈中的各個尺寸都符合正態分布;
2)正態分布的平均值與設計名義值重合,沒有偏移;實際生產時,我們經常發現尺寸中心值偏離設計名義值;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修改模具或者調整工藝參數等方法來減小偏移。
3)各個尺寸的製程能力滿足Cpk≥1.33,即4σ水平。當製程能力較低時,需要提高製程能力。工程師的大力吐槽:
——均方根法成立的條件是各個製程穩定受控,CPK至少1.33以上!就算相對好點的汽車行業,供應商處的SPC多數都是數據造假。大線組裝貿然導入RSS公差分配,進行圖紙設計,這樣真的好嗎?鍋背的動嗎?
——製造散度各種大,不用極值法,製造廠某天幹出兩件最大實體的來裝不上就說設計問題,哪怕是裝上了100件,質量就把技術歸零摁給設計,設計瘋了,歸零結果就是改成極值法公差,省的被收拾!給製造、質量解釋這是概率設計,是製造穩定性的問題,根本沒人聽,然後就是惡性循環了。你要是歸零說縮小零件製造公差,製造的又得給你跳起來!難啊!裝配多環的就更扯蛋了,極值也是概率設計,裝不上就拿個一環尺寸鏈找設計說你看看尺寸鏈就不匹配。我們國家還處於成形製造的初級階段,穩定話製造的文化還沒形成,找責任有時更重要。
——一些廠商為了在產品設計初期方便模具的修改,會故意在公差的一個極限位置附近制樣,人為的導致中心位置跟目標位置偏離,除非後續對cpk進行計算才能調整過來。因此RSS公差分析適用於哪些關鍵的,PPAP時需要cpk計算的尺寸。對於非關鍵尺寸,由於一般不會計算cpk,同時公差一般比較寬鬆,因此極值法比較合適。
您的瀏覽,對我很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