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經常想對孩子說: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其實父母哪裡知道,你走過的路,孩子沒有走過;你趟過的水,孩子沒有趟過;你吃過的苦,孩子沒有吃過。
在這樣的狀況下,父母卻讓孩子和他一樣去思考問題,一樣去面對一切,這種要求顯然是拔高了。
可見,當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去行事時,又是多麼地正常呀!
所以,我們千萬莫把「你若懂我,該有多好」掛在嘴邊,否則,你的「一廂情願」,只能讓你更加痛苦。
看來,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條天然的河」。
2
孩子經常想對父母說: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尤其是孩子面對父母的嘮叨,面對父母的批評的時候,他們會在心中默念著:「你若懂我,該有多好」。其實,這種想法也是不現實的,因為——
你和父母的生活環境已經相差甚遠,當你整日通過手機傾聽各種流行歌曲時,你的父母當年只能在手抄歌詞;當你沉浸在手機遊戲的年齡的時候,你的父母當年可能還食不果腹;當你在不斷更新自己的名牌運動鞋時,你的父母當年可能只有一雙黃軍鞋,更多的時候是赤腳去上學……
所以,當你要求父母和你一樣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一樣去面對一切,這種要求顯然也是拔高了。
看來,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有「一條天然的河」。
3
老師經常想對學生說: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其實老師哪裡知道,你和孩子的生活環境已經相差甚遠:你早已青春不再,孩子們卻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你思考的邏輯總是帶著成年人的色彩,而孩子卻總是生活在童話的影子裡;你所追求的,往往並不是孩子所喜歡的……
所以,當你要求學生和你一樣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一樣去面對一切,這種要求也只能是一廂情願。
看來,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有「一條天然的河」。
4
學生經常想對老師說: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其實學生哪裡知道,你所追求的,往往並不是老師所喜歡的;你的個性張揚,在老師的眼裡往往就是「放蕩不羈」;你的青春夢想,在老師的眼裡往往就是「年少輕狂」;你的奇思妙想,在老師的眼裡往往就是「心比天高」;你的縷縷情愫,在老師的眼裡往往就是「相思早戀」……
所以,當你要求老師和你一樣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一樣去面對一切,這種要求也同樣是一廂情願。
看來,學生和老師之間,也有「一條天然的河」。
5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總是隔著「一條天然的河」?
究其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年齡的差異,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驗,思考的角度和方式迥異;二是生活環境的差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的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三是生活的壓力不同,不同的壓力,自然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既然人和人之間總是隔著「一條天然的河」,那麼「你若懂我,該有多好」豈不成了「天方夜譚」了?
也不盡然,還是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吧。
6
據說,當年的羅馬軍隊在武力徵服世界的過程中,曾帶著葡萄的種子,當他們途經高盧博訥的時候,發現這裡的陽光、這裡土壤、這裡的氣候特別適合葡萄的種植,於是他們就和當地的農民一起勞作,種植葡萄,釀造美酒。
幾年後,許多戰士再也不願遠徵,他們更想成為當地的一名酒農。
羅馬查裡曼大帝為此不得不頒布法令,嚴禁此後的羅馬部隊再經過博訥。莎士比亞在其劇本中也因此感慨道:「羅馬帝國徵服世界,博訥徵服羅馬帝國」。
7
其實,羅馬軍隊和殖民地之間一定隔著「一條天然的河」,而且是一條「寬寬的河」,但是高盧的博訥就用陽光、土壤、氣候徵服了羅馬軍隊,讓軍人放下了武器,和當地的農民一起勞作,種植葡萄,釀造美酒。
母子之間,師生之間,自然隔著「一條天然的河」。如果有了橋,天塹變坦途。高盧博訥的陽光、土壤、氣候其實就是橋,就是讓那「寬寬的河」消失的橋。
如果我們都能像博訥人那樣,能釀造出「青春的葡萄酒」,我們就可以「徵服」那些青春期的孩子們,「寬寬的河」就會蕩然無存!
看來,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少說「你若懂我,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