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參加「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30餘名中省媒體記者走進鹹陽市旬邑縣馬欄,走訪馬欄革命舊址、瞻仰革命紀念碑、參觀紀念館,傾聽工作人員講述革命先烈克服困難、勇敢作戰的故事,了解他們的豐功偉績。
馬欄革命舊址位於旬邑縣馬欄鎮馬欄村,在馬欄西河坡的山茆上,依次坐落著300孔大大小小的窯洞,每一孔窯洞都有一段紅色的歷史,在一處院落中,有26孔修復完好的舊窯洞。習仲勳、汪峰、張仲良、文年生、張德生、趙伯平、高錦純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在這裡工作和生活。
馬欄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魏佰平告訴記者:「這些窯洞,是當年在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帶領下,廣大軍民齊動手修建的,是留存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修復前,許多窯洞都坍塌了,修復難度較大。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採取各種辦法努力修復,其目的就是為了最大程度恢復原狀,讓人們從這艱苦的環境中,感受革命先輩曾經的苦難和艱辛。」
1941年至1949 年間,這裡曾是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黨政軍機關、中共關中地委和中共陝西省委機關的所在地。陝北公學、魯迅師範、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先後在這裡辦學,為中國革命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棟梁之才。
隨後,參訪團來到了馬欄革命紀念館廣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高聳入雲的紀念碑。這座紀念碑,高18米的馬欄革命紀念碑雄偉壯觀,象徵著馬欄從1931到1949年,經歷了18年的革命歷史。
進入馬欄革命紀念館,一幅長18.5米,高3.5米的「崢嶸歲月」青銅雕塑映入眼帘。正中是七位領導人的站式圓雕,人民群眾的英雄群像簇擁在兩側,英雄們的腳下是黃土高原,身後是蒼茫雄渾的馬欄山。
採訪團一行在紀念館講解員王苗苗的帶領下,參觀勞模獎狀、軍號、證章、書刊、手稿、老照片、望遠鏡盒……在馬欄革命紀念館內,陳列著400餘件革命文物。
在馬欄革命紀念館參觀過程中,展館裡一件大衣格外顯眼。大衣的主人叫杜德林,旬邑縣城關鎮紙坊村人,解放戰爭時期任青塬區民兵分隊隊長,帶領民兵參加大小戰鬥200多次,被授予「全國民兵二級英雄」和「人民功臣」。1949 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閱兵式民兵分隊,在天安門前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毛主席還贈送給他一支卡賓槍。
馬欄革命紀念館館長趙養群介紹,紀念館2007年開始籌建,直到2011年6月建成開放。「基礎建設不算難,最難的是史料的挖掘和整理。」趙養群說,最讓他感動的是,不少當地老百姓都主動拿出家傳的革命物件,「他們說放家裡不如放到紀念館內,什麼補助都不要,我們有時候都過意不去。」
「紀念館改造後吸引了很多遊客,現在旺季一天最多能接待五六千人。」紅色景區發展起來後,也提高了周邊村民的收入。馬欄村的村民現在已搬遷到了10公裡左右的金盆社區,發展紅色旅遊已幫助不少貧困戶脫貧。
責任編輯:林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