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肺炎多是由於細菌、病毒或支原體感染所引發的疾病。表現為咳嗽、咳痰、發熱、憋氣等。小兒由於免疫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所以病情進展迅速。肺炎是兒科常見病,也是我國3歲以下小兒死因的第一位,為我國兒童保健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多見。
1 . 內在因素
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機體的免疫功能不健全,加上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故嬰幼兒易患肺炎。
2 . 環境因素
肺炎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如居室擁擠、通風不良、空氣汙濁、陽光不足、冷暖失調等均可使機體的抵抗力降低,對病原體的易感性增加,為肺炎的發生創造有利的條件。
3 . 病原體常見的病原體為病毒和細菌。
是以我們上呼吸道感染為主,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見,其次是腺病毒、流感病毒。近年來,肺炎支原體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所致的肺炎日見增多。
1. 輕症肺炎僅表現為呼吸系統症狀和相應的肺部體徵。寶寶以輕症肺炎最常見。
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和全身症狀,多為不規則熱,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煩躁不安、輕度腹瀉或嘔吐。
2 . 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統症狀和全身中毒症狀外,常有循環、神經和消化系統受累的表現。
( 1 ) 循環系統:常見心肌炎、心力衰竭。
肺炎合併心衰的表現包括:①呼吸加快(嬰兒>60次/min,幼兒> 5 0 次/min,兒童>40次/min)。②心率增快(嬰兒>180次/min,幼兒>160次/min,兒童>140次/min)。③突然極度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或發灰、發紺。④心音低鈍、奔馬律、頸靜脈怒張 。⑤ 肝臟迅速增大 。⑥ 尿少。
( 2 ) 消化系統:表現為食慾減退、嘔吐或腹瀉。
1. 環境調整與休息
病室定時開窗通風,避免直吹或對流風。室溫維持在18〜 20℃,溼度以50%〜60%為宜。囑寶寶多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內衣寬鬆,被褥輕暖,保持皮膚清潔,儘量使寶寶安靜,以減少機體的耗氧量。
2. 保持呼吸道通暢
( 1 ) 幫助寶寶取舒適的體位並經常更換,指導和鼓勵寶寶進行有效的咳嗽,定時翻身拍背,幫助痰液排出,防止墜積性肺炎。方法是五指併攏,稍向內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輕拍背部,邊拍邊鼓勵寶寶咳嗽,根據病情或病變部位可進行體位引流。
( 2 ) 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分泌物黏稠者應用霧化吸入。
( 3 ) 遵醫囑給予祛痰劑、平喘劑。
( 4 ) 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治療肺部炎症、改善通氣。
3. 飲食與餵養
補充營養和水分,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半流質飲食,多飲水,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影響呼吸。餵哺時應耐心,防止嗆咳。重症不能進食時,給予靜脈輸液,輸液時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滴注速度,最好使用輸液泵,以免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
4 . 發熱的護理
發熱者應密切監測體溫變化,警惕高熱驚厥的發生。遵醫囑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臥床休息,衣服和被子不宜過多,過緊,以免影響散熱,出汗後及時更換衣服。
5. 密切觀察病情:注意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並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指導家長合理餵養,嬰兒期提倡母乳餵養,多進行戶外活動,及時接種各種疫苗。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體弱多病的患兒積極治療,增強抵抗力,教會家長處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使患兒在疾病早期得到及時的控制。
儘量少帶寶寶去人多的地方,做好防護措施,定期的複查,遵醫囑用藥,不能隨意停藥和增加藥物的劑量。也要保持寶寶的衛生情況,勤飲水,勤洗手,勤通風,保持空氣的新鮮,注意寶寶飲食搭配,用心呵護寶寶的健康。
我看到有些家長做的不夠好的是,不能及時給寶寶清潔小手,還有寶寶的貼身內衣,也不經常給寶寶換,導致寶寶細菌可能從呼吸道口中進入,而疾病爆發的,希望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早知早受益。
想要了解更多,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