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幼小銜接班,到三年級後成績還是掉?早教專家教你這樣科學做...

2020-12-14 騰訊網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早早就開始做準備了。

從最開始的早教啟蒙班、到幼兒園時的各種興趣培養班、再到幼升小的幼小銜接班……一個都不會落下

說實話,作為父母,肯定也希望孩子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但是,現實就擺在這裡,好的教育資源那都是拼出來的,哪裡有悠悠閒閒坐著等的啊,稍微放寬點心那很有可能就徹底落下了。

是的,關乎孩子的未來,絕對不能馬虎。但是,搶跑真的有用嗎?

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三年級是個坎」

有些小孩明明一二年級成績很好,但一到三年級,就開始往下滑,提前補的功課都不管用了。反而有些沒上過幼小銜接班的小孩,三年級後成績一路飆升。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早期教育專家就發現,真正能預測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是「入學準備」( school readiness )。

「為了學內容去私立幼兒園」、「大班去上幼小銜接班」並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學準備水平,剛開始成績好也只是暫時的假象,遲早會暴露出問題的……

到底怎麼樣才能實打實地提高孩子的入學準備呢?為此,早期教育專家研究了幾十年,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現象……

入學準備 = 幼小銜接?

了解過幼小銜接的家長們肯定都知道,幼小銜接其實就是為了上小學做準備,入學準備從字面意思來看也是在為入學做準備,那這倆究竟是不是在講同一個事情呢?

1. 入學準備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入學準備( school readiness )是什麼?「入學準備」指的是個體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徵或基礎條件。

說白了,入學準備就像是一個收藏夾,裡面涵蓋了所有能讓孩子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拔尖的優秀品質。所以說,當我們提到入學準備時,實際上就是在說那些能促使孩子學習成績良好的關鍵品質

研究發現,注意力、自我調控、精細動作、情緒與社會性……都與孩子以後的學習成績密切相關。相反,那些家長們最關注的拼音漢字、加減乘除對孩子以後的成績幫助並不大。

2. 入學準備就是幼小銜接?

嗯嗯,可以這樣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樣理解的前提是我們對「入學準備」和「幼小銜接」都有科學合理的認識。但是,目前家長們對幼小銜接還存在很多誤解,更不別說還不熟悉的入學準備了。

(1)幼小銜接/入學準備從大班開始?

入學準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家長們似乎對什麼時候開始做準備存在誤解: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大班後,就開始張羅著給他報幼小銜接班。先不說報幼小銜接班有沒有用,其實這個時間點就是不合理的。

入學準備可不是簡單地學學語文、數學就可以了,它還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社交能力、情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等的培養。顯而易見,一兩個學期的幼小銜接班是不可能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的。

因此,早期教育專家建議,入學準備越早開始越好。

(2)幼小銜接/入學準備 = 幼小銜接班嗎?

一提到幼小銜接,家長們就會想到幼小銜接班。但是,上了幼小銜接班,並不意味著孩子就能做好幼小銜接。現在市面上的幼小銜接班大都是以學習知識為主,把「學會 XX 個字」、「學會 XX 以內的加減法」做為宣傳的噱頭。

事實上,比學會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如果讓以知識學習為重點的幼小銜接班佔據孩子的時間,其實是得不償失的。這種就相當於「特效藥」,只能在短期內起作用,長期來看,並沒有多大用處。

(3)公立園整天在玩,是不是就做不好入學準備?

談到公立園,媽媽們最困惑的就是公立園不教知識,整天就帶著孩子玩,這能學點啥啊?

這背後其實是在思考:

「入學準備真的就只能靠教知識嗎?」當然不是!

「就不能讓孩子在自主、有趣的活動中做好入學準備嗎?」當然能!「遊戲化教學」就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做好準備。

公立園就是秉持著這種理念在教育孩子,孩子玩的遊戲其實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學習活動。

只不過公立園水平也有高低,有些公立園真的就能讓孩子在玩中學,有的公立園的教學水平令人堪憂,讓孩子不僅啥也沒學會,還玩得不開心。

所以,公立園做得好不好不是「遊戲化教學」這種理念出問題,而是這所公立園本身的水平有問題。

入學準備究竟要「備」些什麼?

入學準備究竟要準備些什麼?那些能讓孩子學習成績好的關鍵品質又是什麼?只有了解了這些,家長們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幫助孩子做好準備。

但是,調查發現,家長們對這些問題並不了解:

有的家長認為提前學點知識技能是最好的,反而忽視了更重要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培養;有的家長只關心學習表現,卻不知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會影響他們是否能適應小學生活……

為了幫助家長們更好地認識入學準備,我將入學準備分為「身體準備」、「學習準備」、「情緒和社會性準備」三個部分來逐一介紹。

1. 身體準備

說到身體準備,家長們可能要納悶了:「現在的小孩,哪個不是家裡的掌中寶,一日三餐營養豐富得很,哪裡還需要怎麼準備啊!」

如果家長們這樣想,那可是有問題的,身體準備可不僅僅是身體健康、營養均衡噢。

來來來,家長們思考一下:

(1)您家孩子每天能保證 2 個小時左右的運動嗎?

每天兩小時,真的有必要嗎?很有必要!

研究發現,每天都能進行足夠運動的孩子不僅身體素質好,還會有很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注意力。

(2)您家孩子能正確地握筆?並規範書寫嗎?

家長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手部肌肉的發展,這直接關係到孩子能不能好好地寫字。有些孩子寫一會兒字就喊累,這並不是孩子在找藉口,很有可能是真的累了。

小肌肉發展不好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握筆,如何發力,用錯了發力點,自然就會越寫越累。寫得累了,自然就提不起興趣學習了,看到作業就害怕。

2. 學習準備

學習準備對家長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家長們最熟悉的語文、數學的確是學習準備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學習準備中最重要的「學習品質」對家長來說卻是最陌生的。

(1)知識技能

與一年級入學密切相關的技能就是前言語技能與前數學技能。

前言語技能包括:傾聽能力、口語交流能力、對符號和字詞的辨識性、喜歡閱讀與聽故事、模仿寫字。

前數學技能包括:數與量的概念、數字的計算、測量方式的運用、時間概念與錢幣概念、圖形的識別、空間方方位、比較、分類與配對。

(2)學習品質

研究表明,學習品質比認知水平對入學準備的預測力更高,且學習品質與認知水平有高度的相關性。

也就是說,學習品質優良的孩子以後的成績會逐漸超過那些本來知識基礎好的孩子。並且,學習品質優良的孩子會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儘管他們沒有上幼小銜接班,但他們的知識基礎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早期教育專家發現,那些能促使孩子成績良好的學習品質有:主動性、目標意識、專注程度、獨立性、想像和創造力、抗挫折能力、堅持性和好奇心。

3. 情緒和社會性準備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情緒和社會性發展對於孩子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

(1)社會適應

在幼兒園,老師既是教學老師也是生活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很關心、也不緊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想去廁所就能去,也不用坐著上三四十分鐘的課……

進了小學,規則又多、老師也相對嚴格,孩子還要背負成績和作業的壓力……

社會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能順利跟上,適應能力不強的孩子會焦慮、緊張,甚至是恐懼,這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2)人際關係

「是否具備社交能力」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很重要,這決定孩子能不能和身邊的同學友好交往,能不能和老師正常溝通。

小學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環境,適應新規則、新作息本身就很有挑戰,如果和身邊的同學、老師還相處不來,會更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

(3)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是孩子保持良好成績的基礎。試想,如果孩子剛開始上小學時,遇到點問題就垂頭喪氣:作業太難就不想寫,今天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就不想上學……那這樣的孩子能學好嗎?

除了消極情緒的緩解,情緒調節還包含積極情緒的調控如果孩子剛做完體育活動或課間遊戲,非常興奮,坐也坐不定,心裡就想著什麼時候能下課再去玩會兒遊戲……這樣也是學不好的。

三點幫你提升孩子入學準備水平

入學準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入學準備涉及方方面面,看起來很複雜,都不知道從何下手……究竟怎麼樣準備才是有用的呢?

1. 大小運動都要兼顧

大運動指的就是跑跑跳跳的活動。家長要儘量保證孩子每天都能有兩個小時左右的大運動。

小運動指的是手部活動,這與寫字密切相關。不過手部肌肉練習不只有練寫字,還可以讓孩子拿筆隨意圖畫,玩橡皮泥,抓豆子,拼積木等一系列涉及到抓、捏、壓、拔等等手部動作的小遊戲。

2. 豐富的活動實踐

相比於專門學科的專門學習,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無形間掌握了很多技能。

(1)人際交往活動

人際交往活動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時,家長們也可隨時滲透一些社交小技巧,一來二去,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就增長了~

(2)擴展視野的活動

博物館、自然館、旅遊、夏令營、展覽、課外興趣班……都是孩子擴展視野的好機會。孩子見得多了,聽得多了,自己的經驗越豐富,學習新知識就會學得越快越有勁。

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其實無形之中就是在培養孩子的主動性、目標意識、獨立性、想像和創造力、堅持性和好奇心。

並且像旅遊、夏令營這種長時間的活動還能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好的孩子去到一年級會更少出現問題行為。

3. 知識學習不能落

知識基礎包括常識和學科知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的孩子去到小學會學得更好。

常識看起來簡單,但很多小朋友到一年級後,常常因為不懂「怎麼裝水」、「怎麼整理書包」等等產生適應問題。這就要求父母在家可不要包辦一切,要鼓勵孩子獨立完成生活任務,多多參與家務勞動,多多與外界接觸。

學科知識其實就是語文、數學,不過這可不是鼓勵家長們報幼小銜接班噢,幼小銜接班不都是利大於弊的,家長們可要慎重考慮。其實,在家也能讓孩子學語文、學數學。

(1)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是孩子發展前言語技能的好機會,前言語技能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符號表徵能力,閱讀能力,閱讀興趣等等,這些都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基礎。

不過,共讀可不是家長讀,孩子聽這麼簡單。

一開始可以讓孩子看圖猜意思,讀幾遍後可以問問孩子這個故事在講什麼,孩子理解故事後還可以讓孩子改編一下結尾或者續編。

當孩子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後,還可以變成「孩子讀、媽媽聽、媽媽問」。

(2)無時無刻不數學

其實,學數學不一定要拿著數學練習題,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隨地學數學,家長們要善於利用生活場景來滲透數學常識。

當媽媽做晚飯時,媽媽可以讓寶寶幫拿四個雞蛋、兩根蔥、五個肉丸,這樣孩子就逐漸學會數與量的概念

去餐館吃飯時,可以問問寶寶前面還有幾個人在排隊呢?我們還要等多久呢?這時就是孩子學習排序和時間概念的好機會

家裡一起吃水果時,可以讓孩子來分配,五個人,十個山竹,怎麼分好呢?

去超市時,可以和孩子約定「你就只能買十塊錢的零食噢」,看看孩子怎麼去看價格表,怎麼進行加減運算?

小結

教育從來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即使是對於教育學家來說,也無法遊刃有餘。一個小小的名詞「入學準備」,背後牽扯的東西是極其複雜的。但越是複雜的東西,越需要家長沉下心來慢慢啃。同時也要給孩子多一點耐心,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不是即刻見效的。

相反,那些宣稱立即見效的教育方法反而是家長需要警惕的,是真的有用呢?還是只是誘人的假象呢?

◆ ◆ ◆ ◆ ◆

互動話題

在孩子入學準備/幼小銜接的路上,你有哪些困惑和收穫呢?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上了幼小銜接班,到三年級後成績還是掉?專家教你科學做入學準備
    從最開始的早教啟蒙班、到幼兒園時的各種興趣培養班、再到幼升小的幼小銜接班……一個都不會落下 說實話,作為父母 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三年級是個坎」 有些小孩明明一二年級成績很好,但一到三年級,就開始往下滑,提前補的功課都不管用了
  • 上了幼小銜接班,三年級之後成績還是掉?科學入學準備有講究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早早就開始做準備了。從最開始的早教啟蒙班、到幼兒園時的各種興趣培養班、再到幼升小的幼小銜接班……一個都不會落下說實話,作為父母,肯定也希望孩子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 那些沒有上大班,直接去幼小銜接班的孩子,上小學後成績真的好嗎
    不少認定應試教育的家長,都會選擇不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大班,直接去上幼小銜接班,學一些一年級的課程,為上學做好準備。把幼兒園大班換成了小學預備班,真的能讓升入小學後的學習更順利嗎?這些沒有上過大班的同學,上小學後成績真的好嗎?
  • 禁了幼兒園"小學化" 火了"幼小銜接班"?
    秀園幼兒園只是在北京市教委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後,受社會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衝擊的諸多幼兒園之一。雖然目前北京市小學在孩子剛入學時,均為零基礎授課,但由於部分社會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小學化」現象較為嚴重,以及家長擔憂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幼兒家長選擇讓孩子放棄在幼兒園上大班,直接到社會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接受小學課程教育。
  • 幼兒園大班家長糾結:開學最後一學期,是送幼兒園還是幼小銜接班
    幼兒園大班家長糾結:疫情結束開學後,孩子最後一學期,到底是送幼兒園還是送幼小銜接班?大班家長的焦慮雖然幼升小,其重要程度比不上小升初,初升高,高考上大學。幼兒園是禁止教學「小學化」的,科學的幼小銜接也是允許的。有專家提到所謂的「三年級效應」,也有的家長訴苦等到三年級,孩子也沒有後來居上,而是持續墊底。如今幼兒園延遲開學,至少要4月份才能回到幼兒園,對於即將幼兒園畢業的孩子,還有3到4個月的時間在園學習。對於一名準一年級生,家長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 九月份開學上一年級:不上幼小銜接班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不上幼小銜接班孩子九月份開學就要幼升小上一年級了,到底要不要報幼小銜接班?上吧,擔心超前教育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不上吧,又害怕孩子入學後跟不上進度,自信心崩塌;真的是左右為難。萌媽一直都覺得上不上幼小銜接班是個偽命題,上過的同學不一定就能成為班上的姣姣者,沒上的也不一定就是那個墊底的。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也不會是毫無徵兆突然間崩塌的。即便沒有提前學過這些內容,孩子在學校暫時落後受挫也不可能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 公辦幼兒園大班「空了」,大半孩子退學去上幼小銜接班,有必要嗎
    小中班的孩子除了搬家或家長換工作的原因,有極個別孩子要轉學以外,大班的情況讓人跌掉眼鏡。一所公辦幼兒園的羅園長最近就發了愁,全園十二個班配置,其中就有四個大班。現正值期末,班主任統計下學期的就讀人數,每個大班班上都有將近一半的孩子選擇退學,而去附近上幼小銜接班。確認繼續上最後一學期幼兒園的大班孩子,總人數只能開兩個班。
  • 幼小銜接班,有必要上嗎?
    我曾聽朋友說,他的孩子因為沒有上幼小銜接班,上了一年級後,發現跟不上課,他們班有80%的孩子都上過幼小銜接班,所以老師就是按著這80%的孩子的來上課,一些沒有提前學過的孩子很吃虧。」王女士的孩子在老家上的幼兒園。「幼兒園老師也不教拼音、數學等。今年孩子就要來市區上一年級,擔心孩子跟不上,所以給孩子報了個幼小銜接班,讓她提前適應。」王女士說。「我兒子在幼兒園就知道玩了,我怕他在教室坐不住。
  • 上幼小銜接班有用嗎?幼兒園老師:三個習慣不好,上了都是浪費錢
    上幼小銜接班很多就是提前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有不少家長尤其是公辦園的家長會選擇大班最後一年退學專門去校外上幼小銜接班。每當碰到這種家長,幼兒園老師真的是勸都勸不住。首先教育部很早就叫停了學前班,同時呼籲學生零起點入學。其次「三年級效應」想必家長們都聽過吧?
  • 不建議孩子上幼小銜接班?上一年級後才明白,幼兒園要做什麼準備
    現在的幼兒園「只準玩,不準學」,上小學,要求孩子從零開始進入一年級。但家長還是不放心,怕孩子跟不上小學的節奏,把孩子送到幼兒銜接班。教育者建議最好不要上幼小銜接,搶跑毫無意義。一年級到三年級可能成績好,到了四年級就沒有優勢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有些父母還說自己孩子上了幼小銜接,結果上課時認為自己會了,對課程內容不感興趣。
  • 「我給娃上了幼小銜接班,但現在很後悔」,媽媽的悔悟很扎心
    文|文兒對於孩子處於幼兒園大班的寶媽來說,這個階段是最揪心的,「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有不同的回答,所以聽起來還是很麻頭,不知道該怎麼取捨。而對於孩子上三年級的表姐來說,以下的經歷也是很慘痛的。表姐孩子在幼兒園大班之後,就上了一年的幼小銜接班。而當孩子上了小學一年級之後,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在別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老師進度太快而學習吃力時,她家孩子卻總是以滿分的成績得到老師的關注;而等到孩子二年級時,成績偶爾波動,但也很少出前三名;而等到小學三年級,孩子的成績就到了中遊,考試也都是排到10名開外了。
  • 九月份開學上一年級:不上幼小銜接班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孩子九月份就要幼升小了,到底要不要報幼小銜接班孩子九月份就要幼升小了,到底要不要報幼小銜接班上吧,擔心超前教育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不上吧,又害怕孩子入學後跟不上進度,自信心崩塌;真的是左右為難。萌媽一直都覺得上不上幼小銜接班是個偽命題,上過的同學不一定就能成為班上的姣姣者,沒上的也不一定就是那個墊底的。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也不會是毫無徵兆突然間崩塌的。即便沒有提前學過這些內容,孩子在學校暫時落後受挫也不可能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 為何「幼小銜接班」如此火: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騙錢?
    答案是不能,即使提前學習的孩子一、二年級成績很好,但更多的孩子卻在三年級成績下滑,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年級現象「。其實教育是沒有起跑線這種說法的,如果社會上沒有幼小銜接班,相信幼兒園和一年級肯定能很好地銜接,雖然很多家長都明白,但實際上心裡總會搖擺不定。
  • 「後悔給娃上幼小銜接班」幼兒園老師忠告:不建議孩子上幼小銜接
    我小叔家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級,當初在幼兒園時父母給他選擇了幼小銜接班,起初在一二年級時,這個孩子的成績還是很穩定的,可以用尖子生來形容他,可到了三年級,這個孩子的成績就直線下滑,後經老師點撥,小叔才知曉孩子有些驕傲自居
  • 孩子到底是上幼兒園大班好,還是上幼小銜接班好呢?
    中班孩子家長,現在遇到了每年一次,每級家長都會遇到的「世紀難題」:到底是上大班好,還是上幼小銜接班呢?而大班家長則是著急於一直受疫情影響,連續數月沒能正常在園,很多幼小銜接方面的學習習慣和品質還沒養成,可九月份就要進入小學了啊!確實都很讓人傷腦筋!
  • 上幼小銜接班能直讀三年級? 教育部通知:嚴禁幼兒園「小學化」
    我們在幼兒園的學費是11月份才到期,我也沒去辦退費,想著如果那邊確實不適應,我就還讓孩子回來上幼兒園。」遠遠所在幼兒園的章園長告訴記者,每年大班開學的時候,各個班裡都會出現缺員的情況。「最多的一次,一個班裡走了9個孩子,都是去的幼小銜接班。我們這裡還算好的,有的幼兒園本來3個中班,到大班的時候,合併成兩個班還湊不到滿班。」
  • 幼小銜接班,到底要不要上?!最客觀的解讀在這裡~
    但沒有馬上分享,因為我需要看到家裡這個沒上幼小銜接班的小朋友,入學後是否能適應學校,而且,她入學後我能接觸到更多的老師和小學生家長,得到的信息也能更全面一些。現在六六入學兩個月了,我一直都和學校老師保持著順暢的溝通,比較了解她在學校的情況,是否有必要上幼小銜接班,在心裡也有個大概的結論。
  • 為什麼上了「幼小銜接班」,拼音還是不會讀?提前學拼音有講究
    孩子3到6歲,家長就開始訓練孩子漸漸熟悉校園生活、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了,幼兒園基本上是邊玩邊學,但是到了小學,就要經歷一個跳躍性的轉變,不少父母擔心孩子難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給孩子上了幼小銜接班,希望孩子在熟悉學習的節奏同時,也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尤其是語文。
  • 北京社會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小學化」調查
    秀園幼兒園只是在北京市教委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後,受社會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衝擊的諸多幼兒園之一。雖然目前北京市小學在孩子剛入學時,均為零基礎授課,但由於部分社會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小學化」現象較為嚴重,以及家長擔憂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幼兒家長選擇讓孩子放棄在幼兒園上大班,直接到社會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接受小學課程教育。
  • 上?不上?「幼小銜接班」的家長該如何抉擇
    而所流失的大班學員80%選擇了「幼小銜接班」。選擇「不上」看似是錯誤的選擇。其實不然,小編在此告誡家長們,選擇「上」與「不上」,取決於輔導機構的教學理念和水平以及教育的改革。小編不得不承認,「幼小銜接班」解決了以下三大難題。1、跟不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