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均是國人重要的節日。
時下,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過好我們的節日,人們常常會想起春節、清明節、中秋節。
其實,過好我們的節日,我們不應該忘記敬老節或重陽節。這是因為:
首先,國人歷來尊老愛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等名言警句廣為流傳,大家耳能熟詳。無論是農耕文明時代,還是工業化信息化時代,人生都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經驗、減少走彎路的歷程。尊老愛老,向老人們學習,汲取他們的人生智慧和寶貴經驗,有利於年輕人健康成長。
其次,重陽節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其重要性可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媲美,因為中國文化的內核之一就是遵行和弘揚孝道,孝道就是要孝親敬友,就要尊重善待老人。在孝文化芬芳四溢的中華文明裡,傳統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戶曉,新二十四孝故事也演繹不絕,璀璨奪目。在諸多節日中,為什麼不給敬老節重要一席之地呢?
再次,敬老節也是一個詩情畫意的節日和法定的節日。說起重陽節,人們常常會想起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仙李白筆下的重陽節,也是酒酣詩興的日子,「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文學中的重陽節,並不遜色於春節、清明節、中秋節,自古以來吟詠抒寫重陽節的作品不勝枚舉。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今天,昔日的重陽節早已法定為敬老節。它不僅僅是節日稱謂的變化,而是傳承中國文明薪火或歷史文化血脈的合理內在需要,也是適應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的客觀現實需要。
顯然,過好我們的節日,應該過好敬老節。
在敬老節即將到來之際,要組織過好這個節日。於公,應該組織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座談,向他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祝福,向他們傳達黨和政府敬老養老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措施,組織相關部門、基層組織和志願者等各盡其能,走訪慰問貧困老黨員、老幹部和基層特殊困難老人;於私,我們應該向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友送去一份問候,多辦一些暖心實事。
年年有個重陽節,前人做給後人看。敬老愛老,言勝於行,久久為功。人人都會變老,過去善待老人,現在孝養老人,將來關愛老人,這是一個持續接力、不斷傳承、永不懈怠、大家受益的歷程。
過好敬老節,讓老人們天天生活在節日裡。這是老人們的期盼,更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彭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