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易雲音樂升級品牌slogan為「音樂的力量」,並同時發布最新品牌影片《音樂的力量》。「最有力量的武器,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至今仍撼動人心」,大氣磅礴的戰爭場面,直擊人心的背景音樂,曲折感人的劇情,如果不是《音樂的力量》片尾出現網易雲音樂的品牌名,還以為是最新上線的戰爭大片。繼扎心的樂評地鐵、成功上天的音樂專機之後,網易雲音樂又用一個改編自二戰史上真實故事的品牌影片成功刷屏,搶佔了各大媒體頭條,被譽為「堪比電影的神級廣告」,成為近期熱議的焦點。
《音樂的力量》的故事發生於1944年的康城之戰中,一名德國狙擊手一舉擊斃40名英國士兵。激戰至深夜,當德國狙擊手再度持槍瞄準戰場上一名負傷的英國士兵時,英國士兵卻從懷中取出口琴,在幾度哽咽中吹起愛爾蘭民謠《Danny Boy》,想念故鄉的孩子。一曲完畢,英國士兵顫抖著摘下帽子,正準備坦然面對死亡,卻聽見戰場另一端傳來德國狙擊手同樣悲傷哀婉的笛聲。想起家鄉的未婚妻,德國狙擊手淚雨如下。
品牌影片是品牌升級中的常見傳播手段,為什麼這部網易雲音樂拍攝《音樂的力量》,僅3分30秒,卻感人至深,不僅能在廣告營銷圈中引起討論,連普通用戶都能被深深打動呢?
真實的故事就是上帝的腳本
首先,《音樂的力量》的故事原型來源於真實的歷史故事。根據參加二戰的90歲美國老兵Jack Leroy Tueller回憶,故事發生在二戰諾曼第登陸兩周後的一次戰役前。一個雨夜,Jack感到壓力很大,試圖用吹小號的方式進行排解。指揮官勸告Jack不要在晚上吹,因為還有一名德國狙擊手在附近。但Jack想,此時的德國狙擊手和他孤獨害怕的心境是一樣的。所以在當天晚上,Jack吹起了德國情歌《Lili Marleen》。第二天早上,在1.5裡外的海灘,一群德國戰俘被押送到英國。其中一個戰俘痛哭不已,詢問美軍吹喇叭的人,因為這聲音讓他想到了在德國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未婚妻,這讓他無法開槍。Jack和他握了手,說「他不是我的敵人,他跟我一樣孤單害怕。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這個感人的老兵訪談影像資料,自2010年發布在YouTube上後,鼓舞了無數觀看者的內心。到現在,7年過去了,依然有人在不斷回複評論,表達感動和震撼之情。
如影片導演胡湘雲所言,真實的故事「是上帝的腳本」。因為它邏輯順暢,經得起推敲,且蘊含著平凡人都能觸及的情感,遠比精心杜撰的故事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動人。但是完全真實的複製品未必是個好故事,從歷史真實故事,到擊中觀眾紅心的感人品牌影片,期間必然會有一些藝術處理。於是,網易雲音樂以此為藍本,在稍稍修改了部分設定後把它製成了最新的品牌影片,果然看哭了很多人。
音樂的力量成就重磅催淚彈
另一方面,《音樂的力量》全片沒有一句臺詞,全靠背景音樂烘託氣氛、推進劇情發展,片中的音樂《Danny Boy》也成為影片催淚的重要原因。
提起《Danny Boy》,可能有人並不熟悉,但若提起被Secret Garden、WestLife等樂隊演唱過的經典歌曲《You Raise Me Up》,一定都不陌生。2005年,《You Raise Me Up》的發行,甚至為WestLife帶來了事業的全新高峰。而事實上,《Danny Boy》和《You Raise Me Up》有著相同的創作源頭,都源自《Londonderry Air》。這首歌的旋律,據說是一個愛爾蘭豎琴師所作,為了表現失去土地的悲傷。
1910年,英國作詞家 Frederic Weatherly 為《Londonderry Air》這首曲子填了詞,日後成為美國愛爾蘭裔間非官方的頌歌,常常用於葬禮,或是家長寄予出徵的兒子。清澈高遠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詞,讓《Danny Boy》成為音樂史上的不朽名曲,更成為不少文學作品的關鍵內容或是創作題材。在村上春樹的筆下,《Danny Boy》成為小說《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中,連接著兩個不同世界的重要線索。白先勇把這首歌寫成小說《Danny Boy》,收錄在《紐約客》中。李敖更是把這首歌視為「平生最愛」,並為《Danny Boy》提供了一版意境優美的歌詞翻譯。
毫無疑問,《Danny Boy》歌曲中所蘊含的淡淡哀傷、綿長悠遠的旋律,都與《音樂的力量》中所需的情感氛圍完全一致,可以說,《Danny Boy》的歌曲,為影片本身奠定了基調。殘酷戰場、生離死別,種種細碎的情感,都隨著《Danny Boy》歌曲的推進,把觀眾情緒帶往高潮。在評論區,很多用戶表示,在音樂的最高潮處,他們不禁熱淚盈眶,表達情緒、傳遞感情,《Danny Boy》的力量就這樣隔著屏幕,呈現在每一個人面前。
「愛是和平,音樂是力量」,正如網易雲音樂的用戶所言,在《音樂的力量》中,我們感動於士兵們對和平、對生命的嚮往,更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中所傳遞的美好情感,讓每一個孤獨的靈魂都有處可依,這也就是網易雲音樂能刷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