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龔旭蛟
「每天我都把步數曬到微信圈裡,現在我已經穩定在前三名,月度第一名。」60歲的駱阿姨很驕傲。因為在疫情期間,駱阿姨宅在家中,重了十幾斤。現在每天大步快走兩小時,保持在1萬步以上,體重減了十斤。
減肥的效果還算明顯,但同時她發現左側的腰腿越來越痛,起初並不在意,以為是很久不運動後突然運動引起的疲勞,但隨著疼痛的加重,出現行走、站立困難時,就到附近的診所就診。診所的醫師以腰椎間盤突出症給予針灸推拿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
於是駱阿姨的朋友推薦她到杭州市老年病醫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中醫康復科就診。經主治中醫師吳鶴春檢查發現,駱阿姨左側的骨盆前傾角為8°,超過了正常2-5°的水準,且真正疼痛的部位並不是腰,而是腰臀部結合的區域,術語稱為「骶髂關節」的部位,故診斷為「骶髂關節紊亂(錯位)」。
吳鶴春中醫師解釋:
女性在生育的時候,「骶髂關節」會打開,待生育完成,「骶髂關節」會慢慢合攏。(有些女性在生育後有劇烈腰痛,部分原因就是骶髂關節合攏不完全,或沒對齊引起,有的甚至終身腰痛,這也是現在產後康復治療的情況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激素水平下降,肌肉力量減弱,中老年女性骶髂關節就會鬆弛,在疲勞受累或負重太多、快速激烈的運動中就會造成關節面的對合紊亂,從而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較長時間的大步快走,由於腰腿部的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就會造成骶髂關節紊亂。
因為疼痛的區域和腰部很接近,也有向腿部的放射痛,常被誤診為「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
在明確了病因後,吳鶴春中醫師根據骶髂關節紊亂的方向,給予針對性的手法調整,治療完畢後駱阿姨的症狀就緩解了很多。
吳鶴春中醫師提醒大家
1、老年人因體質因素,不推薦進行快速激烈或對抗性很強的運動,如大步快走、籃球等,而宜選擇緩慢柔和,四肢都參與的有氧運動,如太極拳,健身操,慢跑等。
2、在正式運動前,做好準備運動,促使全身肌肉興奮;運動結束後,適當做一些放鬆動作,如拍打,抖動,使肌肉關節放鬆歸位。
3、運動量上,切勿和別人有攀比的心思,根據自身的狀況量力而行。運動時間也不必非要持續進行1-2小時,有時十幾二十分鐘也可以,可以一天兩次的鍛鍊。沒時間鍛鍊的,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鍛鍊,如在等車時,做做全身拍打拉伸;煮飯時,原地跳躍30-60秒等。
4、設定正確的運動目標,中老年人的運動第一目的是為了身心健康,減肥是次要目標。
5、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了關節、肌肉疼痛,胸口悶痛、呼吸困難的,需立即終止運動,嚴重者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