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東港參與草莓電商的人數多起來,東港這座「人口流失」的小城又熱鬧了。
天下網商記者 王奇一
每年元旦前後,遼寧東港郊外的農戶們只為一件事忙活——摘草莓。
最近兩年,個頭大、奶香味濃、甜度高的東港草莓在網上成了網紅水果,佔了天貓上草莓銷量的八成。
個大味甜的東港草莓佔了天貓草莓銷量的八成
東港草莓賣得越來越多,村裡的老鐵們都有了活兒幹,收入比以前高出很多。一時間,家家出動,老鐵不夠用了。
煩惱也隨之而來:一些其它產區的較次的草莓打著東港草莓的招牌在網上叫賣,價格還壓得很低。老鐵看到這種情況,不服就幹。
12月27日,東港人民政府和天貓聯合辦了一場「東港草莓正宗原產地」啟動儀式,天貓攜同東港市政府及當地商家共同進行了正宗原產地授牌。今年天貓上目前已經賣出了260多萬斤草莓,搜索「東港草莓」的網民數量還在激增。
東港人民政府和天貓聯合舉辦「東港草莓正宗原產地」啟動儀式
這也意味著,東港的草莓從業者即將迎來更忙碌的日子。過去離開東港外出打工的老鐵們,逐漸回到這裡,東港又熱鬧起來。
回鄉創業的草莓商家呂福鵬和莓農劉德龍,已經為大批量的發貨和採摘做好了最後的準備。網民們離「草莓自由」的日子近了。
90後富二代賣草莓遭全家反對
過去幾十年,在東港做草莓生意不怎麼賺錢,原因主要是草莓的運輸和儲存難度較大,成本很高。成本高直接導致售價高,買的人少。
2010年左右,北京市場上的東港草莓要賣到七八十塊錢一斤,屬於高端水果。彼時,在北京工作的小白領能夠做到「草莓自由」是和「車釐子自由」一樣值得驕傲的事情。
成本雖然高,市場卻很大。過去難做,不代表現在還難做。
在瀋陽上學的東港90後呂福鵬看到電商、物流、包裝行業的發展,決定試試東港草莓這個市場。
東港90後富二代呂福鵬(左)
2014年,呂福鵬剛開始著手在天貓上賣草莓時,他爸媽就提出了反對。作為東港當地知名地產集團家庭,呂福鵬父母的反對很有技巧性。
「有空去公司財務部看看啊,財務最重要的」、「有空去跑跑工地現場,看看自家的樓盤建得咋樣了」,反正就是讓他多參與房地產業務,絕口不提賣草莓。
父母心裡的盤算是:家裡一年生意好幾個億,賣草莓能有啥前途?
不過,呂福鵬對地產沒興趣,整天和莓農、物流小哥們泡在一起,研究怎麼把草莓種得更好、包裝得更安全。
「地產是屬於上一輩人的事業,電商才是我們這代人的事業。」
呂福鵬雖然是90後,但有同齡人沒有的成熟。他的目標是,用五六年時間打通東港草莓的種植、供應、分銷環節,把東港草莓價格降下來,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吃得上東港草莓。
在呂福鵬的「甲午先生」品牌進入天貓之前,市場上就有不少雜牌的東港草莓。沒有標準、定價混亂、客服脾氣爆等問題,讓東港草莓很多年也沒有真正走向大眾。
呂福鵬根據電商的需求把草莓定出了標準:一是單顆重量在4錢到8錢之間,果子太小不好吃也不好看,果子太大運輸途中容易壓壞,只有這個範圍內的果子他才收;二是果要頂紅腚白,處於三分之二熟的狀態,這樣經過運輸送到消費者手上時,剛好熟透;三是堅決不要異形果,草莓就得有個草莓的樣子。
農戶根據呂福鵬的標準種植草莓
消費者用腳投票,哪家的草莓好吃,口口相傳。僅呂福鵬旗下的天貓店「甲午先生的e家小鋪旗艦店」一家,草莓的月銷就超過4.5萬件。
不過,銷量大不代表賺錢。
市場把東港草莓的價格壓得很低,虧著賣,今年已經虧了100多萬。這不是富二代「有錢任性」,他有他的生意邏輯。
「過去東港草莓太貴了,消費者望而卻步。」呂福鵬說,「賣便宜點,打響品牌,也能規範一下東港的草莓市場。」
從一開始就不看好草莓生意的父母其實打心眼兒裡看不上賣草莓一年幾百萬的營業流水,這點營收還不如地產生意的一個零頭。
嘴上說的不支持,身體還是很誠實。呂福鵬的父親把郊外的一個倉庫交給了他用來做草莓的分揀和包裝,只不過這個倉庫不是白用,得花錢租,費用和市場上一樣,一分錢都沒得便宜,年底結算。
雖是自家倉庫但也得花錢租,年底結算
富二代創業不比任何人容易。
父母從來不過問呂福鵬的草莓生意。四五年時間,他的天貓店營收規模悄悄做到了丹東第一。
80後莓農種草莓像養兒子
呂福鵬把他的「甲午先生」草莓品牌做到丹東規模第一,離不開東港郊區的莓農們。
丹東東港作為人口淨流出城市,在當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願意從事農業的就更少。郊區的莓農們年齡較大,80後的劉德龍是莓農裡年紀較小的。
80後的劉德龍是莓農裡年紀較小的
他管著幾個草莓大棚,白天照顧草莓,夜裡就在大棚邊臨時搭建的窩棚裡睡。
東北的雪下過之後一個冬天不化,草莓棚周圍一片白雪皚皚,以至於車進種植基地的途中多次陷入雪地裡,需要三四個男人推車才能勉強前行。
進出種植基地的道路被冰雪覆蓋,車輛陷入雪地裡
出行極不方便,一進到種植基地,劉德龍幾周都不外出。他的兩個兒子在鎮上的小學讀六年級,平時見不上面。
元旦前後正是草莓採摘之時,劉德龍每天都住在窩棚裡,他對大棚裡草莓苗的熟悉程度,超過熟悉自己的兒子。
種植基地周圍全被白雪覆蓋
10年前,劉德龍在北京、瀋陽等地打工,見識到了東港草莓在大城市裡的旺盛需求,決定回老家種草莓。
「別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只有我是近些年回來的。」劉德龍說,「現在每年也能賺到10幾萬,比打工強。」
他的草莓棚幾乎和他的兒子同齡,不過因為天天跟草莓呆在一起,他記得棚子裡草莓的長勢,卻不記得兒子上學的班級。
劉德龍住的窩棚裡一臺顯示器監控著草莓基地進出的路
東港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北緯40度最優草莓生長帶,這裡300年前就有成片的野生草莓。不用人工特別照料,在自然狀態下長出的草莓就好吃。一口下去,有著東北人獨特的爽朗。
1924年,一個在日本當翻譯的丹東人回國時帶了幾株日本培育的只供日本皇室的草莓苗,種在東港郊區,一直繁衍到現在。現在吃到的東港草莓,基本上是這種草莓品種經過改良的後代。
劉德龍種草莓的技術一部分自學,另一部分則是跟著呂福鵬去國外學來的。
大棚裡採用恆溫控制、蜜蜂授粉、物理防蟲等技術。尤其是蜜蜂授粉,對草莓的口感和甜度影響很大,人工授粉的草莓甜度遠不及蜜蜂授粉的高。
懂行的人都知道,採用蜜蜂授粉的草莓不能打藥,一打藥,蜜蜂就都死光了。
劉德龍說,最近一段時間每天早上7點不到就要進棚摘草莓,大概摘到上午九、十點。東北清晨極冷,大家起床都晚,堅持早上6點多起床很考驗人。
完成採摘工作後,果實一併運到10公裡外呂福鵬的倉庫,在那裡完成分揀和包裝,最後由順豐運走。
一般前一天下單的草莓,都會在第二天清早採摘完畢,中午左右就能發出。
劉德龍的媳婦兒也和他一起住在大棚邊上,說起兒子,夫妻倆一臉愧疚:「這幾年光顧著草莓了,沒啥時間管兒子。」
過了這個寒假,劉德龍的大兒子就快升初中了。
東港草莓的全國逆襲
90後運營店鋪,80後保障種植。在東港,草莓產業形成了「前店後場」的產業鏈,電商讓這座曾經「人口流失」的城市逐漸止血,越來越多的呂福鵬、劉德龍們回到東港從事草莓電商相關的工作。
呂福鵬說,現在做電商賣草莓不需要到外地去,哪裡和農戶連接最緊密,就在哪裡幹。運營人才從當地的年輕人裡培養,留住年輕人的同時,還吸引了一批東港青年回鄉創業。
呂福鵬開了一輛沾滿泥土的現代牌轎車,一點也不像富二代。他對車沒啥興趣,一頭扎在草莓裡。
他的父輩在東港建了好幾個漂亮的小區,他自己讓草莓成了東港的區域名片。
劉德龍平常不進城,天天在種植基地的大棚裡轉,因為起得早,頂著兩個黑眼圈。不下棚的時候,他盯著監控看大棚裡的情況,生怕無意中飛進大棚的麻雀偷吃了果實。
劉德龍說,希望兒子將來留在東港,他看好這裡的發展。
東港草莓成了網紅水果
在劉德龍的悉心種植和呂福鵬的高標準配合下,東港草莓外觀好看,口感好吃,從前年開始就在一些直播平臺上逐漸紅了,網民們進而在天貓上熱購,愣是把東港草莓買成了網紅水果。
年關將近,天貓年貨節已於1月2日推出,預計東港草莓的銷量會非常可觀。
東港草莓因電商悄然逆襲。東港這座被遺忘的小城,和小城青年們,也正在因此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