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加強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下社會需要的是新型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更是應該具有創新意識與文明素質。因此,在初中時期加強學生的思想觀念教育,屬於從源頭上抓起,有助於為社會培養正能量的人才。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打破傳統的課堂模式,採用新型的教育手段,幫助學生進行提升。本文根據體驗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構建進行分析,供參考。
情景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等,結合教學內容和課堂的實際情況,創設的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模擬場景,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進行情景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模擬的過程中找到共鳴,增強代入感,更加深入了解法治體系。情景教育法通過創設課堂情境,把學生所學的知識、學生的能力、情感的變化等進行統一結合,把教材中枯燥的內容「變活」,深受學生喜愛,因此也被普遍的運用於我國當代的教育模式中。我國道德教育相對枯燥,教師在課堂上多是採用平淡的口述式教學,長久下來,導致學生對於道德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產生了牴觸心理。
創設體驗教學情景,有助於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推動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時,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對教材內容展開調研,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教學策略。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比較固定的教材,但是知識點較為死板,需要教師進行轉化與引導,利用實際的案例豐富課程資源,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在進行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態。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教學。當下我國課堂教育形式多元化,如多媒體教學、戶外活動等,豐富了教育內容。
因此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模式,將現實中的案例進行播放,引發學生的思考。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踏上強國之路》一課時,根據中華民族騰飛的表現的主題,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我國早期戰爭時期的景象,改革開放後的景象,發展中的圖片,逐漸富強的景象等,通過時間順序一一的向學生進行展現,衝擊學生的思想,使學生深刻地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同時,應當播放為了我國富強繁榮而做出了重大犧牲的革命家們的事跡,對學生們進行精神上的洗禮。教師應當適當的給出引導,如講述我國在進行抗日戰爭時期時,我們的紅軍戰士在吃穿住行上的困難,並且向一些同學進行提問,如日常生活中家裡都吃些什麼,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生活與紅軍戰士們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更加切實的感受到那段艱苦頑強的崢嶸歲月,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並且埋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利用體驗式教學的策略,可以有效的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師針對課堂的實際情況適當的拋出話題,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討論之中,從中獲得學習認知和學習體驗,豐富自身情感。
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合作學習的模式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首選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將小組討論作為唯一的教學方法。其實,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可以進行小組辯論、小組調查、小組對話、小組案例分析等。教師要具備創新意識,這樣才能對合作學習形式及時進行創新設計,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的體驗學習的機會。
在學習《創新改變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讓學生暢所欲言的課堂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談一談對創新這一觀念的認識,對創新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創新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驚喜,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發言,使每一個小組的成員都切身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活動開始後,學生們都踴躍的進行發言,教師在各個小組之間進行巡視,並親身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有學生說:「我有一個鄰居,有一天,我們去打籃球,他的奶奶讓他打完球的時候買一些雞蛋回家,而賣雞蛋的攤位是不提供塑膠袋的,當時他只穿了一條運動褲,沒有拿購物袋,身邊又只有一個籃球,他靈機一動,放掉籃球裡面的氣,並且把籃球弄成盆的形狀,將買好的雞蛋放在裡面,高興的回家了。通過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創新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充分激發自身的潛能,超越自我。」鼓勵學生說出生活中自己所見到的創新的小事。教師還可以利用小組講演的方式,給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充分的體現出了這一教學設計的價值,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展開演講,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能促使學生們將觀察、思維、語言、操作等能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充分了解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教學設計,儘可能的利用多種手段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拓展教學視野。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從多元化的角度為學生創造體驗環境,滿足學生的求知心理,製造體驗契機,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進行意志的磨鍊,不斷的進行成長,從而使體驗教學順利開展。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演繹活動,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體驗,隨後再互換角色,從而使學生能對問題進行分析,並善於換位思考的進行解決。在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演繹活動是比較受學生青睞的教學環節,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圍繞教學內容編排演繹劇本,並讓學生親身的參與到演繹中去。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常常會涉及到一些實際的生活案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並以角色演繹形式對此展開學習,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教師在旁觀看的同時,需要給出指導性的意見與建議,從而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進入角色,並對角色深入的了解,使學生逐漸形成體驗認識的學習模式。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不妨讓學生自由發揮想像,創編演繹內容,對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一個提高。
學習《建設法治中國》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設計演繹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可以自行設計角色和臺詞,圍繞創建法治社會的必要性進行演繹,要求演繹過程要以真實的法律條例為基礎,貼近現實,融入生活,情感真切。學生領到任務後,都積極投入到準備活動中去。「張書記,身為國家公務員,知法犯法,侵犯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擾亂了社會穩定發展的規律,該當何罪」,諸如此類,學生自行進行犯人、警察、法官等的角色分配,當演繹活動結束後,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鼓勵:「情感真實,情緒表達的很到位,說明對建設法治中國的意義有一定的認知體驗。」通過教師為學生設計的演繹活動,成功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初中生進行自導自演,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可以肯定的是,通過創設演繹活動,使其情感體驗印象深刻,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的內容,強化自身的素質。
在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建立體驗認識的教學模式,充分的將體驗式教學與活動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在進行課堂訓練時,教師要對知識進行拓展,注意將課程與實際生活有效的結合,引導學生建立完備的認知體系。教師可以通過整合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時的對訓練模式進行創新,從而成功的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進行《文明與家園》一課的學習時,引導學生進行情景在現的演繹活動。
如可以設定內容為一個老奶奶摔倒在馬路上,路過的人表現各有不同,有的在一旁觀看,有的伸出援助之手,有的看都不看一眼悄然走開,有的撥打120電話求助。演繹過後,教師給出幾個觀點,讓學生任選其一進行發言:
1.為了避免被訛詐,還是遠離比較好。
2.要扶,這是中華民族良好美德的體現,更是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
3.要有證人,或者在有錄像的同時再去將老人攙扶起來。學生真實的進行選擇,教師對學生的個性演繹給出適當的點評,從而使學生加深學習印象,並且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初中是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意義重大。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的進行教育手段的創新,善於體驗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思想道德教育的興趣,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供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