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的文保牌上,明確寫著塔高36米 攝/法制晚報記者 崔毅飛
測繪人員正在對塔高進行測量 攝/法制晚報記者 崔毅飛
法制晚報訊(記者 崔毅飛) 在民俗學者梁欣立走訪的數百座古塔中,唯有國家級文物良鄉塔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結。因為他發現,官方對外公示的塔高36米,與他利用專業儀器測量得出46.2米的結果竟相差10米多。
《法制晚報》記者梳理發現,不同文獻上記載的塔高,從26.7米到47.5米都有,說法眾多,至今仍存在較大爭議。而記者通過北京建築大學測繪學院進行了測量,得出了45.8米的結論。
對此,房山區文委回應稱,良鄉塔的塔高在各類記載中數據不同,有的是靠目測,有的是因為尺不準。而官方目前使用的36米則是猜測得出。
學者質疑 三年前自測 與官方數據差10米近日,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梁欣立告訴記者,他認為官方公布的良鄉塔的高度與實際情況不符。
從1995年至今,梁欣立探訪良鄉塔已多達10餘次。在其走訪過的北京376座古塔中,良鄉塔讓他最為糾結。
良鄉塔位於房山區良鄉鎮東關村昊天公園內,園內的燎石崗上屹立著千年地標的良鄉塔。公園門票5元,偶有文物愛好者買票參觀。
2011年,梁欣立與好友利用專業測量儀器對良鄉塔進行實地測量,得出了46.2865米的塔高。讓他感到詫異的是,現場文物說明牌公示的塔高為36米,與其測量結果竟然相差10米有餘。隨後,他就此事致信北京市文物局,但至今沒能得到答覆。
梁欣立說,良鄉塔擁有上千年歷史,閣樓式的空心塔可攀登至頂層,在歷史上多次被用於作戰瞭望,悠久的歷史和軍事用途讓古塔變得尤為珍貴。但就是這樣一處國家級文物,連最基礎的塔高都存在明顯誤差,不但誤導後人,亦是對歷史不夠尊重。
對於良鄉塔,文史愛好者馬志璞向記者介紹說,這座塔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
馬志璞說,良鄉塔是北京800多年建都史的見證,當年海陵王完顏亮就是在這裡祈禱得到吉兆後遷都於燕京。
舊時,因為良鄉塔緊鄰平漢鐵路,坐火車經過此處看見塔時,乘客便知進了北京。抗戰期間,古塔成為駐良鄉侵華日軍的瞭望塔。如今,良鄉塔更像是位滄桑的老者,凝視著周圍的巨變。
良鄉塔屹立在上崗之上,四周是空闊的原野,古塔借地形以增其勢、蔚為壯觀,外觀為磚砌防木結構,沿塔身內部的螺旋式樓梯可登至塔頂,北望燕山、南眺涿野。
相傳良鄉塔始建於隋,重修於唐,現存建築修於遼代。這裡流傳著孟良盜骨的古老傳說,所以當地人稱其為昊天塔。
據記載,宋遼交戰時,曾經起到軍事作用,賦予了古塔更多傳奇色彩。
作為北京現存唯一的樓閣式磚塔,良鄉塔在建築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它的身高卻是撲朔迷離。
專業測量 本報邀請專業人員 測出45.8517米良鄉塔究竟有多高?近日,在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館長王銳英的幫助下,北京建築大學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提供全站儀以及專業測量人員,對良鄉塔進行實地測量。
記者了解到,全站儀即全站型電子測距儀,是一種集光、機、電為一體的高技術測量儀器,廣泛用於地上大型建築測量。
北京建築大學自1936年建校就設置了測量教研組,老一輩的測量教師參加過人民大會堂、十三陵水庫等重大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建設。目前,學院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
本次測量的全站儀品牌為SOKKIA(索佳),兩名測量員分別是郭琰與張曉兵。
在測量過程中,由於地面相對不平整,測量員取塔座與地面交界處的平均值設為測量基點,測量最高點為塔剎(不含避雷針)。本次測量得出的良鄉塔通高為45.8517米,這個高度為古塔地上暴露出來的建築(不含地宮),這比官方公示的36米高出近10米,接近梁欣立先生2011年46.2865米的測量結果。
文委回應 文保牌標註36米 是猜測得出日前,記者致電房山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就此事,科室主任陳亞洲解釋說,良鄉塔的塔高在各類記載中參差不齊,有的是靠目測,有的是因為尺不準。而在去年,文物部門對良鄉塔進行了三維旋轉式測量,得出了37.01米的精確高度。
記者追問官方沿用至今的36米塔高是從何而來?陳主任回答也乾脆:「猜的。」
不過,目前文物部門給出37.01米的最新數據,與梁欣立先生以及北京建築大學的測量數據仍存在較大的差別。
對於官方提供的最新數據,梁欣立仍持懷疑態度。梁先生說,是多少就是多少,一定要搞清楚。
為此,記者查閱了10冊相關書籍,發現數據越多越混亂。同一座良鄉塔,標高從最低26.7米到最高的47.5米,竟然存在20餘米的差值。時至今日,一個準確、統一的塔高仍未出現。
官方與學者,到底誰測量得準?答案依然在路上,卻也給這座千年古塔人為地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文並攝/記者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