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學生告訴我,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一個博士家長群。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世界排名為10的美國名校)
接著,他問了我一句,那是不是以後還會有微軟中國員工家長群,谷歌中國員工家長群,我沉默了。
說實話,這種現象在我看來,一點也不奇怪。
一方面,在物資豐富、孩子緊缺的獨生子女年代,父母無處可安放的愛,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家長群,讓無數焦慮的媽媽們在裡面彼此販賣更多的焦慮。
另一方面,父母沒有「斷奶」。隨著孩子長大,不一定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很可能是父母離不開孩子。父母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也總認為孩子「沒有長大」,TA需要自己事無巨細的一手包辦。
在和學生交流時,孩子們經常說到一個問題——父母不經自己的同意就擅自做一些事情,在父母眼中這些是「關心」,而在孩子眼裡則是「毫不尊重」。
在網上隨手一搜,好幾個關鍵詞就蹦了出來,這些事情,相信很多孩子都有相同的經歷。
「父母未經同意進入孩子房間」這一條,讓我想起曾在某心理學網站上,一名20歲女生提出的問題:
今天早上父親再一次直接進入我的房間幫我關窗,母親也總是在13歲的弟弟面前換衣服,父母和弟弟晚上睡覺都不關門。我該怎樣和父母溝通私密性的問題?
而另一條「父母未經同意取我的錢」,可以說是很多孩子童年時的痛——過年壓歲錢不翼而飛,「媽媽替你存著」,「等你讀大學時用」等等話語成了父母常用的擅自取用孩子錢的託詞。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都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又何必這麼計較?事實上,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個關鍵詞——缺乏邊界感。
所謂的「小事」恰恰是界定父母子女關係的界限,小事不在意,最後慢慢釀成巨大的親子問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痛。下面這則新聞,曾讓多年從事教育的我感到心痛:
這名同學從小成績優異,作為市理科狀元,他考上了北大,畢業後更是前往美國名校深造。14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8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並寫了一封15000字的長信控訴父母的長信。
在信中,他列舉了父母的種種控制行為,讓他只感受到了「父母權威」而從沒感受過愛:
他表示「從沒上過幼兒園,母親一直傾向把我關在家裡」;「得到機會去市裡上奧數班,母親卻一直不樂意。一次上奧數班,我的文件夾被劃壞塗抹,母親知道後,居然頗為得意:『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這封信在網上引起了巨大討論,網友們紛紛留下評論,揭開童年的傷疤。
而這種種傷痛的背後,依然是我今天所想討論的重點——父母缺乏邊界感,不經孩子同意擅自採取行動,甚至強迫孩子按照自己所有的意願行事。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一本書名為《巨嬰國》,在這本書的定義裡,很多關係越緊密卻越讓人痛苦的原因在於:
「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
從科學角度來看,人們脫離嬰兒期的心理表現是,知道這個世界是客觀的,並非和自己一體,兩者是有邊界的。
換句古語來說,便是能夠逐漸做到「不以物喜」,學會了讓自己和外界有所分離,不因事物的好壞而或喜或悲,做好自己,而不一味控制別人。
而在親子關係中,這個理論同樣適用。
正如這本書所揭示的那樣,很多成年人,事實上並沒有邊界感,很多事情不需要經過孩子同意,自己所想即是最優方案,孩子必須全盤照做。
比如,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手機,一旦孩子不同意,反而認為孩子「防著父母」,訓斥TA「孩子不需要隱私」;
再比如,隨意將孩子喜歡的玩具送人,孩子不同意父母這樣做,不但得不到父母的道歉,反而可能被父母甚至是其他成年人一句話定性「這孩子太小氣」;
……
在這樣的相處方式下,父母的焦慮無處釋放,錯誤的關愛方式用力過猛,衝破了雙方的界限;而父母填鴨式的「無微不至」,將餵養更多的巨嬰。
最終出現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頂尖名校裡,將近30歲的博士生,依然存在家長群;
上學時,孩子住校不會洗衣服、洗床單,甚至要父母定期來校照顧;
求職時,被父母帶著去面試,甚至自我介紹都由他們侃侃而談;
談戀愛時,一句「媽媽不喜歡」成為全部的分手理由;
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生幾個孩子,生男孩還是女孩,甚至全部都要經過父母的同意;
……
也培養出了「我爸是李剛」等口出名言的孩子,在他們眼中,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安排,所有的問題父母都可以解決。
而這帶來的後果,不僅讓孩子招致周圍的人討厭,長期漠視下,甚至可能縱容孩子危害他人生命,從而接受法律的制裁。
那麼,如何防微杜漸,改變這樣的親子模式?焦慮的父母們,如何管好自己的關懷,給予孩子合適的邊界感呢?
在此,敏敏老師給出幾個小建議:
小學階段:
●及早區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某些舉動,比如在孩子有了性意識後,要特別注意親暱觸摸等行為,做到不在異性孩子面前換衣服等。
●在孩子出現畏難情緒時多提供鼓勵和建議,而不是直接上手解決,特別是寫作業這種孩子「分內」的事情。
●不要一直陪著孩子睡覺,培養孩子獨立自處的能力。
中學階段:
●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短期的寄宿鍛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鼓勵孩子更多地參與同齡人的活動,而不是時刻和父母或親人待在一起。
●父母的焦慮情緒不要過分地渲染給孩子。
成人後:
●孩子長大了,有較為完整的自我意識,父母不要事無巨細打聽清楚,如談戀愛、生孩子、找工作等事,可以給TA建議,但最終決定權在孩子自己手上。
分清父母與孩子的界限,放手讓孩子成長,孩子的人生,才會無悔,也會更加精彩。
你是如何看待
博士家長群這件事
又是怎樣培養
孩子的獨立性
放手讓孩子成長的呢?
歡迎留言
一起交流育兒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