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稱,如今,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廣大農村地區,育齡婦女普遍出現了生育意願下降的現象,導致我國正在從「政策性低生育」進入「內生性低生育」。雖然是否已經跌入「低生育陷阱」還沒有定論,但生育率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已被廣泛認可。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我認為,低生育率是社會進步進程中的必經階段。舊時所謂人丁興旺、兒孫滿堂,或者養兒防老等觀念,體現的是小農經濟時代以家族為單位生產經營的思維方式。那時候,社會流動性差,大家基本固定在自己的地域範圍內勞作,有勞力就有生產力;社會保障不健全,養老依靠的是後代年輕人。同時,傳宗接代觀念根深蒂固。而生育是上述這些情況的保障。
現在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的觀念也隨之變化。
現在的情況並不僅僅是因為經濟負擔重、生活壓力大而使女性不願意生育。生活觀念的轉變也是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舉兩個身邊的例子。一個是事業單位的一個女性,第一胎是個女孩。家庭條件很好,公公婆婆也非常希望她能生個二胎,並且兩個老人準備好了為她照顧小孩。而事業單位的休產假,並不影響工作。但是,這個女性堅決不再要二胎了。為什麼呢?她說,不想把生活的全部內容用在前半生養自己的孩子,後半生照看孩子的孩子上。總要為自己留出一些生活的空間來。
另一個是大學教書的男同學。他家就他自己一個兒子,頭胎是個女孩。他父母和嶽父母都希望他能要個二胎。而他們夫妻卻沒有這個打算。他這情況是,父母那邊,母親常年有病,根本沒辦法幫他們照看孩子。嶽父母本身就是那種觀念較新的人,就是不願意把自己退休後的時光用在為孩子看孩子上面。而他們兩口,都有著自己的專業和興趣,更希望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自己。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發達地區或發達國家,生育率就偏低,雖然用獎勵生育的辦法激勵,也不能有很大改觀。相反落後地區或落後國家,生育率偏高。其實這是有原因的。發達地區或國家的人,受教育程度就會高,自我覺醒程度高,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也就會增強,而生養孩子耗費的精力和時間會影響到自我發展與價值實現。
而每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正是社會價值實現的基礎。所以,我認為生育率低,反而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雖然有著人口發展緩慢的隱患,但是,隨著社會資源的豐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保障的健全,當人們有足夠的條件來保障既能夠培養好孩子,又不至於影響個人事業的時候,相信這一點就會自然改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