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孩子們過了一個最長的寒假,終於傳來了幼兒園要開學的消息,班主任讓大家在群裡接龍,哪些孩子這周會返園上學,哪些同學要等下學期再去,很多大班的家長糾結了,因為馬上就要升小學了,如果不去上學在家就成天與電子產品為伍,去了還有一個月又放暑假了。
我的同事小夢這兩天一直在為孩子上幼兒園的事發愁,糾結去還是不去?本來這是幼兒園的最後一個學期,在升小學前希望可以學到一點什麼,以便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但是去了又上不了幾周就放暑假,而且每天還要接送。奶奶認為自己在家可以帶好孩子,這段時間在家都長胖了幾斤。爸爸也不同意送孩子去上學,認為從寒假到現在,都沒怎麼生過病,送去弄個感冒發熱一家老少都受罪。
小夢想即使不上幼兒園,那是不是該找培訓機構進行學前班培訓,不然繼續這樣玩下去到九月份上小學跟不上怎麼辦?可是轉了幾圈,發現培訓機構都還沒有開門。
這幼兒園到底是上還是不上呢?小夢在家長群裡問那些家長,家長們都舉棋不定。
現在幼兒園能夠開學,是經過層層審批和驗收通過才可以開,總的來說是比較安全的,這方面不應該成為家長們的顧慮。
幼兒園是國家規定的學前教育培訓機構,分為小班、中班、大班三年時間,而大班下學期是學前教育的最後一個系統培訓時期,擔負著幼小銜接過程的任務,大班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自理、專注能力,這些是家庭教育和其他培訓機構無法比擬的。
幼兒園教育大綱就有提到:
幼兒園建構區對於培養幼兒的想像力、思維力、動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大班幼兒在心理和行為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成長進步,在建構區域活動中更有自己的計劃性、創造性等特點。
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非常有必要讓孩子回到幼兒園大班學習。
1、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現在很多數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力所能及的事都由大人代勞,比如說出門穿個鞋子,拿個水壺都交給大人來做。等到上小學了,孩子們就會發現在這些事情一下子就沒有大人幫忙了,放學了要自己收拾好文具書包,帶回衣服和水壺,這也造成一年級的孩子總是丟東西。
我女兒上一年級第一個學期,丟了6個水壺,三件校服外套,二個文具盒,以及無數的筆和橡皮擦。有一次開家長會,發現這是非常普遍一個現象,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沒丟過東西。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平時家長太寵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
德國波茲坦心理學家法寇.萊貝格說,很多孩子被父母寵壞而失去「自己動手做」的能力,這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遺憾」。
從現在開始就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們出門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回家也要把帶出去的東西帶回來,全程自己負責。
2、增強規則意識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孩子的規則感是在六歲之前就必須養成。
孩子在幼兒園三年已經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了,比如說排隊,聽到上課鈴要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但是這種規則意識更多的是去遵照執行,不需要判斷。到了小學,除了要遵守幼兒園懂得的規則,還要學會通過簡單的規則來判斷該怎麼做,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規則深層次的培養。
比如說,在幼兒園吃完飯後要把桌子上的碗交到生活老師那,到了小學,就得把碗筷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以及把沒有吃完的食物進行垃圾分類,這就需要在最簡單的規則吃完飯得收拾好自己的碗筷升華到按次序擺放、垃圾分類。
3、專注力的培養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曾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丹尼爾·戈爾曼曾說過:專注力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我們很多關鍵能力都在建立在關注力的基礎之上。
小學考試成績能拉開距離,並不是在學前班提前學過的內容,而是一個孩子的專注力,即使從來沒有提前學過小學知識的孩子,只要專注力好能夠完全的吸收老師講的內容,那麼這個孩子到了二三年級一定是黑馬,培養專注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家長耐心的配合。
學滑輪就是一個很好養孩子專注力的運動,這個只要一分神孩子就很容易摔跤,滑輪是很需要孩子在短時間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眼、手、腳、腦子都要統一調動起來,家長不妨自己帶孩子學習一下滑輪提升了一下降孩子的專注力。
4、調整好作息時間
孩子上了小學後,就必須要嚴格按照作息時間上學放學了,不像幼兒園那樣晚點去似乎影響不大,小學晚了十分鐘就少學十分鐘的內容。在現在還沒有開學時,家長就儘量要按小學的作息時間來調整孩子目前的作息時間,千萬不能等到開學了才來臨時抱佛腳,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要有21天時間。
我是川川媽媽,擁有一個17歲女兒和一個5歲兒子,有著照書養的理論知識,也有著豬養的實踐經驗。關注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育兒路上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