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金科」)日前在上海正式成立。據了解,中銀金科註冊資本6億元,主要業務方向是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開展技術創新、軟體開發、平臺運營與技術諮詢。
中行方面表示,中銀金科將依據「立足集團內服務,放眼集團外拓展,深耕金融行業,探索跨界合作」的發展思路,引入靈活的科技創新研發機制,發揮市場化科技體制優勢,吸引和積累中高端金融科技人才,分階段、分領域向行業和市場開放服務,實現金融科技跨業輸出。同時,中銀金科將通過科技賦能進一步提升集團綜合化服務優勢,成為中行對外輸出技術能力的重要窗口、中行新技術和新工藝研發運用的「試驗田」,以及中行與外界加強合作的重要「橋梁」。
值得一提的是,中行在2018年明確提出「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轉型求實、變革圖強,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的總體戰略目標,並將科技引領數位化發展置於新一期戰略規劃之首。
在去年8月的一場銀行業例行發布會上,中行表示,數位化發展之路將圍繞「1234」展開,即以「數位化」為主軸;構建企業級業務架構與服務架構,形成雙螺旋驅動;打造雲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人工智慧平臺三大技術平臺;聚焦業務創新發展、業務科技融合、技術能力建設、科技體制機制轉型四大領域。
在此戰略目標下,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對中行而言不僅僅是向外開展科技輸出服務的橋梁,更是服務自身實現數位化轉型的必然之舉。
事實上,在銀行系中,中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腳步並不算快。自2015年12月興業銀行成立業內首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以來,截至目前,已有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7家商業銀行已先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在如今金融科技公司如此之多的市場格局下,銀行自身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意義何在?民銀智庫此前發布的《我國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發展狀況及趨勢分析》中就指出,由於商業銀行與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公司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基因,雙方在風險偏好、創新力度、合規要求方面都存在差異,合作痛點逐漸顯現。一是系統兼容性差。銀行IT系統數量多,且各項業務系統由不同技術服務商提供,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公司系統與銀行信息科技系統存在兼容難題;二是金融風險加大。合作過程中職責混雜容易發生不可控的系統風險;業務線上化、移動化發展、普惠金融用戶數量快速增長,增加了抑制金融風險的難度;三是基於安全性考量。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公司為銀行提供服務一般是通過公有雲服務,易出現信息安全問題,因此銀行的反洗錢、風控等核心系統的建立一般難以與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公司達成合作。
民銀智庫分析認為,設立獨立化運行、科技創新目標明確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還具有以下明顯優勢。一是專業化的研發模式有助於科研創新的快速推進;二是市場化的薪酬激勵機制更容易吸引和培養金融科技人才;三是子公司化運作模式更容易與外部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有利於構建金融科技生態,為自身金融科技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來源|農村金融時報 作者|張緣成
本期執行主編|張藝良 編輯|張緣成 製作|史翰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