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怪才,泡著西洋水長大,英語說得賊溜,卻以做中國人為豪

2020-12-14 今天品讀

歷史一直在不肯休息地前進著,在這些歲月裡,後人遺忘了一些人,但又有一些人仍然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們或許是因為一本書,一件事,而給我們留下了經驗,或者教訓。在戰爭非常多的近代,中國淪為了外國人燒殺搶掠的地獄,那個時候的國人面對洋人的蹂躪只能默默承受,甚至嫌棄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然而辜鴻銘就走了一條和他們不一樣的路,他選擇去自豪。

其實放到現在,依然有不少人總是覺得外國人什麼都好,他們衣服漂亮,時髦,他們的科技又非常先進,總之,在一些人眼裡,總是看不到自己國家的變化,哪怕看到了也只是輕屑地否定自己的文化。

但辜鴻銘不一樣,他是泡著西洋水長大的,一直在國外讀書,但是當他成為了一個學有所成、十分優秀的人才之後,他依然選擇回到中國,研究自己喜歡的中國文化,並常常宣傳,就像專跟當時一些不愛國的人抬槓似的,經常在公開場合大罵外國文化。

辜鴻銘是晚清「怪才」,他一開始對自己中國人這個身份是沒有一點感覺的,直到遇到一位大師,他改變了辜鴻銘對中國文化的看法,或者說讓辜鴻銘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和浩瀚,使得他為自己的中國人身份開始有了覺醒!他向家人提出要回國,他還留了辮子,他著魔似的覺得當時的中國什麼都是好的,甚至是封建皇權,他居然也覺得有可取之處。

其實辜鴻銘可以選擇另一種的人生,他上過那麼多有名的大學,光是在當時的大國英國多年生活的經歷就足以能讓他發財了,況且他還很聰明,會說很多語言,被當時的一些名人經常稱讚,但是他卻偏偏認準了中國,毫不猶豫地回來,為中國的文化立下了值得矚目的功勞。

當時辜鴻銘回來之時,他的英國義父就給他展示了中國紛亂的現狀,想讓他考慮清楚,但是他依然不為所動,這種愛國的精神實在是十分難得。雖然他在外國長大,可他卻一直以做中國人為豪,他不願意看到中國人崇洋媚外,所以言語上也比較偏激一點。

現在的一些人嘴皮上總是把「愛國」掛在嘴邊,但是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以進口為先,但是辜鴻銘則實實在在地去弘揚宣傳中國文化。他英語說的賊溜,甚至比外國人說的還要好,可他居然告訴別人英語要為宣傳祖宗文化所用。

還有碰到一些外國人,他也會不講情面地批評他,可是洋人卻拿他無可奈何,因為聽他一講,好像自己不被罵真的是不對的,辜鴻銘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告訴了當時的中國人,對待洋人不需要弓腰駝背,應該讓他們看到中國人的骨氣。

可別以為辜鴻銘就跟那些清朝腐敗官員一個模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維護統治,他見到了慈禧太后,依然敢諷刺,敢批評,他一心只有中國。辜鴻銘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但是他在洋人面前沒有低下頭的身姿,在現在仍然有教育意義。他是晚清怪才,泡著西洋水長大,英語說的賊溜,卻以做中國人為豪。

(版權聲明: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晚清怪才辜鴻銘:罵袁世凱,諷胡適,會9國語言,有13個博士學位
    他便是那時的怪才,領了"風騷"數十載。言辭大膽宛若他的標籤,學得9國語言,獲得13個博士,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袁世凱的強權不畏懼,胡適的才學亦能譏諷。特殊的"東南西北人"辜鴻銘生於1857年7月18日,祖籍乃是福建,降生於南洋馬拉西亞檳榔嶼。
  • 晚清的中國人如何學英語?最好的方法百年通用
    晚清的中國挨了外國幾次揍,頓時醒悟,原來他們比中國發達很多。要想追趕西方列強,還必須學習外語,尤其是英語。那時想學英語,普通人家想找本英語書都困難,更別提其它了。要想學好英語,只能接觸外國人,或是與英語好的中國人接觸。但英語好的中國人,最初也不會說英語,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追根溯源,還是要與外國人接觸。
  • 英語說得溜 職場晉升快
    中國人說英語漸熟練幾億人都在學英語,中國人對於英語的熱情不可謂不高,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英語平均水平已經達到中等水平,已經逼近香港,而廣東省的英語熟練度落後於上海北京香港。發布機構稱廣東城鄉英語水平差異,可能是丟分主因。
  • 馬雲的英語說得那麼溜,原來他是在這裡學的英語
    馬雲的演講讓人"心潮澎湃",而且在國外都是全程很溜的英文。其實馬雲在15歲時英語就達到了這個水平。少年時的馬雲就是十足的"阿甘"。他從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同,不僅愛打架,學習成績也是一塌糊塗。他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成績一直不佳,從沒有進過"甲A"行列。
  • 晚清時說英語, 看中國人如何搞哭英國人
    說李連杰扮演的黃飛鴻學英語,將「我愛你」的英文「I love you」說成「愛老虎油」。具體黃飛鴻是不是這樣學的不知道,但電影中的黃飛鴻確實學了英語,還鬧了不少笑話。即使今天的中國人學英語,同樣花招迭出、笑料不斷。如果在晚清時期想學好英語,那難度可想而知,非一般人可為。清朝人無比自大,根本不屑外來文化,對學英語,一沒有渠道,二根本不屑,三是可能會坐牢,私通敵國啊。
  • 陳冠希教女兒走路,一口英文說的賊溜,網友:這個嶽父被我承包了
    陳冠希教女兒走路,一口英文說的賊溜,網友:這個嶽父被我承包了陳冠希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陳冠希可以說是一代人心中經典,但是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陳冠希的花心了,陳冠希這個人好像就已經被打上了花心的標籤
  • 收好這份晚清英語教材指南
    ,1717年他以600名全副武裝的騎兵換了127件中國瓷器。 清政府為貫徹閉關政策,禁止外國人學習中國語言。凡膽敢向外教授中文的當地人斥為賣國賊。另一方面,中文太難!不僅語言體系龐雜,內涵博大精深,西方人又沒有通俗易懂的入門教材。這就基本關閉了西方人正常渠道學習中文的大門。
  • 金高銀:韓文說的比你好,中文說得比你溜,不服誰來戰!
    金高銀:韓文說的比你好,中文說的比你溜,不服誰來戰!說起語言,這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語言系統,而漢語被稱為是全世界最難學的一種語言,韓語則被稱為是最容易學的一種語言。說漢語難學,可能身在天朝的我們並不覺得,漢字不同於其他任何語言系統,是表意文字,讀音和字本身沒有任何關係,我們覺得英語難學,其實英語就是表音文字,要比漢語簡單的多。而韓語也是表音文字,規則簡單,據說是四個月就可以掌握的一門語言,如果讓我們學習韓語,我們一定覺得特別困難,但是要讓韓語的母語者學習中文,那就是難上加難。
  • 在中國土生土長的黑人,北京話比英語說得溜
    眾所周知,祝銘震是一個在北京土生土長的黑人,他的父親是烏幹達人,他的母親是北京人,他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他對父親的祖國烏幹達所知甚少,他的北京話說得比英語溜多了。在2018年的一檔綜藝節目上,祝銘震和同樣來自北大的張寧一同走紅。
  • 英語是如何在中國「殖民」的?|晚清陳卿美
    談到中國人說英語的歷史,首先要知道英國人最早何時來過中國。明朝末年,英國人就曾派船隊到澳門,要求與中國通商。那時,中英兩國人員的語言交流依靠的是葡萄牙人做翻譯,畢竟葡萄牙比英國更早來到中國。英國人懂兩句蹩腳的葡萄牙文,葡萄牙人也會說兩句並不太流利的英文。此時,中文與英文的對話,還需要「第三者」。工業革命後,英國成為了一個「不安分」的國家,擴張的需求越發強烈。
  • 不識中文字,卻把中文歌唱得賊溜的香江女歌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香港,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她因為小時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因此她不懂讀寫漢字,可她卻將中文歌唱得賊溜,讓人誤以為她會中文,她就是葉倩文(Sally Yeh,1961年9月30日-),出生於臺北市,加拿大籍華裔女歌手。
  • 羨慕Jasper英語賊溜?香港是怎麼教出英語牛娃的?快來看~
    點擊上方「上海升學網」關注,選擇「置頂公眾號」,獲取最新升學資訊~香港普遍會說英語,日常的交流,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英語幾乎成了第二母語。還記得《爸爸去哪兒》中,一位超級無敵萌萌噠的小暖男—Jasper 嗎?
  • 從西域西洋到西方,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改變對世界的觀感?
    要理解中國人的「西方」觀念,先要從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地域名稱說起,即漢唐時期的「西域」和宋元明時期的「西洋」。探討歷史上從「西域」「西洋」到「西方」的名稱轉換過程,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西方」觀念之變遷。可見,「西域」之名在漢武帝時期已使用,其所指並不明確,將「匈奴西域」並聯在一起,說明西域為匈奴之地或匈奴統轄之區域。對「西域」一名的範圍明確做出界定的是《漢書·西域傳》。從語義上說,「西域」初義應指西部化外之城,這應是漢人對西部的指稱,《漢書·西域傳》實際所涉範圍要較此更大。
  • 大佬們說英語誰最「溜」?老外吐槽中國網際網路CEO英語水平 有人只得...
    經常會召開各種發布會的大佬們,總是免不了與國際接軌時得講兩句英文,也經常因為口音問題,被各路「網絡高手」調侃。那麼你知道網際網路大佬們究竟哪一位英語說的最準確最有魅力嗎?既然是考驗英文,自然是由外國朋友來考核較為公平準確。
  • 想要英語說得溜?縮略詞幫你告別"乖乖地說英語"~
    為什麼我們都會覺得老外英語「說得很溜」呢?或許你會覺得這句話毫無意義,自己的母語還能說得不溜?不過,你能體會到究竟是什麼因素能讓人們口中的英語變溜嗎?如果你愛和老外說話,如果你夠細心,就一定會發現老外並不會「乖乖地」說標準英語,他們更傾向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縮略的英語。'I gotta go.''Get outta here.'
  • 美式發音技巧 中國人說英語的常見毛病
    3.中國人說英語的常見毛病很多中國人說英語的水平,若用一個較低的標準衡量,如與外國人學中文的水平相比,他每句話都還說得過去。但稍稍嚴格要求,他幾乎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的譜音都有毛病。比方說,中國人說一句簡單的 Good morning,就不知會有幾處毛病!般而言,中國人說英語有以下幾類習慣性錯誤不了解英語語言的節奏,說出來的英語生硬,聽著不像英語。
  • 晚清的中式英語如何讓老外抓狂?
    這兩種英語就是晚清時期的中式英語,雖說也是英語,但與老外交流起來仍困難重重,甚至雞同鴨講。一天,在大街上,某個人跟他說;「Assay,Sopse wanchee tail Pidgin?」丁韙良沒聽懂,琢磨半天,難道是向我賣鴿子?原來他把Pidgin聽成了pigeon,tail則是尾巴的意思,丁韙良又認為這是中國人在使用量詞,就像數牛用量詞「頭」,數魚用「尾」一樣。「尾」、「鴿子」,這些單詞放到一起,自然讓丁韙良認為是對方跟說鴿子的事。
  • 一中國人爭議太大,外國人都說他值得尊敬,中國人卻罵了他上百年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然而,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大家對近代歷史上滿清名臣李鴻章,都有著自己的評價,那就是:他是徹頭徹尾的「賣國賊」。
  • 150多年前,中國人怎樣學英語?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也玩諧音梗
    「餘習西音,然湘中苦無師友,取英人字典獨研數年,自創習法,事倍功半,有所成……」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
  • 這兒的小朋友,每一個英語都比你說得溜!
    12位英語超流利的小選手整裝待發就為在這一刻展現自己快和小編去現場探秘吧上午9點瑞思的老師們就已經在現場忙碌小選手們正為下午的演講做準備場館布置井井有條只為給來賓呈現一場精彩的 Speaking Show還未到開場時間瑞思的小學員們就迫不及待來到了現場家長對瑞思英語演講大賽的熱情也十分高漲